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清河县,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东部,面积502平方公里,辖6镇322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85717人、常住人口386231人,其中城镇人口168740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清河县域经济发达,特色经济为羊绒制品,被誉为“中国羊绒之都”,是世界最大的羊绒及羊绒制品集散地,年经销总量占世界40%、全国60%,总产值逾200亿元。[1]清河也是邢台市东部副中心城市,被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扩权县和优先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河北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

清河县地处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郑州、太原等大城市拱卫辐射内外,区位战略潜力巨大。清河交通便利,距石家庄正定机场、济南机场只有150公里路程,距天津港、青岛港、黄骅港均在350公里以内;京九铁路在清河设有二级站;青银高速公路、邢临高速公路、308国道和肃临线、邢清线纵横穿境,大广高速在清河西部擦边而过。

2012年清河县GDP总量108.61亿元,位居河北省各县57位。

清河县是张姓的发源地,也是水浒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被国家授予“中国武松文化之乡”称号。电视剧《沃土》的故事起源和拍摄地,书籍《金瓶梅》故事起源地。

目录

人口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清河县户籍人口385717人、常住人口386231人,其中城镇人口168740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黑龙港流域南运河西岸属邢台地区。东与山东省武城、夏津两县隔河相望西与威县交界北与故城县、南宫市为邻南与临西县毗连。面积502平方公里,最大纵距28公里,最大横距27公里。

地貌

清河县系古黄河、海河等水系泛滥冲积而成,属冲积平原,地面开阔,地势较为平坦,西部和北部略高,地面坡降为一万分之一至二万分之一。海拔高程为28—31米。地貌分类为:沙丘平地、沙岗地,黄河古道和浅平洼地,小二坡地形,河旁洼地。

气候

清河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节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冬季寒冷少雪。清河县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23.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7。日照时数以5—6月较多,五月份最多为281.3小时,冬季较少,1月份最少为165.3小时。日照百分率5月份最多为65、7月份最少为47。

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为121.1千卡/平方厘米。春夏较多,5月最多15.6千卡/平方厘米,冬季最少,12月最少5.6千卡/平方厘米。

气温的变化为一峰一谷型,夏高冬低,春秋居中。年平均温度12.8摄氏度,以6—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6.8摄氏度。12—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5摄氏度。

清河县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变化为单峰型,多雨年与少雨年可差5倍,最多年为1030毫米,最少年份为212毫米,历年平均降水量为505.5毫米。

水文

清河县为远山河流冲积,湖积平原,属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总厚度为500-600米,沉积环境多变,沉积物受古河道多次摆动影响,水文水质较为复杂,地下水的分布与古河道有密切的关系,地下水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地层是冲积而成,地质多为粉砂粘性土壤,粘土、砂层在垂直方向上互相重迭分布、地下水蕴藏在裂陷和沙层中,属孔隙水。

清河县地处黄河古道,历史上流经县境河流有漳河、清河,分支有一字河、蔡河、七里河、屯氏河、屯氏别河、张甲河、赵王河等。现存河流有卫运河、清凉江。

土壤

经1979年土壤普查,清河县县境内共划分2个土类:潮土、新城沙土。5个亚类:潮土、盐化潮土、褐化潮土、风沙土、沙丘。10个土属;42个土种。

截至2014年,青河县共有11个土类,以棕钙土和淡栗钙土为主,草场面积为143万公顷,有耕地17万公顷,农用耕地1.26万公顷。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清河县境内全年缺水,由境内降水自产径流及卫运河、清凉江、清临渠客水量组成。地上水资源总量平水年为13.75亿立方米,偏枯年为6.33亿立方米。地上水可利用量,50%保证率年份为2464.9万立方米,75%保证率年份为3041.2万立方米。地表径流,历年平均降水为27409.2立方米、径流量1098.9万立方米,地表径流深度21.8毫米,径流量占降水量的40%。地下水资源,50%保证率年份为5890万立方米,75%保证率年份为5070.4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50%保证率年份为4896.6万立方米,75%保证率年份为4222.3万立方米。

2013年,青河县全年水资源总径流量为9.9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为8亿立方米,水能总量为23万千瓦。

土地资源

截至2014年,清河县总土地面积745421.6亩,其中农业用地549030亩,非农业用地196391.6亩。耕地面积525993.6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0.56%。

林业资源

截至2014年,青河县森林面积达14.15万公顷,木材总蓄积量为730.5万立方米。有木本植物110多种,乔木有红松云杉冷杉水典柳、胡桃楸、黄菠萝、杨树、椴树柞树、榆树、桦树、色树、春树、落叶松、山槐、白牛槭康椴赤杨暴马子约30多种珍贵树种。

生物资源

截至2014年,青河县有珍贵的野生动物几十种,药用植物100多种。野生动物有熊、马鹿、紫貂、猞猁、獐子、水獭、野猪、黄鼬、香鼬、飞龙沙半鸡林蛙等珍稀动物。

矿产资源

截至2014年,清河县有矿种20余种,探明储量有的15种,主要有煤、铁矿石、瓷土、石英石、石灰石等38种矿产。

经济概况

综述

2012年1至6月,清河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92亿元,同比增长25.3%,增速比前5个月上升2.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65亿元,同比增长34.2%,增速比前5个月上升3.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811万美元,同比下降4.7%,增速比前5个月上升79.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619元,同比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3320元,同比增长11.2%。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74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9亿元,分别增长20.7%和23.2%,增速分别比前5个月上升11.7和7.5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截至2006年,清河县累计改造中低产田8.5万亩,植树410万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顺利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全面完成。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9亿元,是“九五”末的1.5倍,年均递增9.3%。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增长,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预计完成产值2.7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明显加大。

第二产业

清河县羊绒是清河的立县产业,其产值、税金分别占全县的65%,产销量占全国的60%,素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之说。

截至2006年,清河县拥有梳绒机2万台,纺纱生产线61条,半精纺纺纱锭5万锭,电脑横机500台,手动针织横机16000余台,构建起集分梳、制条、纺纱、织衫、织布、制衣为一体的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了年加工多种动物纤维45000吨、织衫3600万件、织布500万米、纺纱630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深加工集散地。

截至2006年,清河与全国最大的毛衫销售中心浙江濮院合作,开发建设了投资10亿元、占地千亩的中国清河羊绒制品市场。市场紧邻青银高速、京九铁路、308国道。已有10多个省、市和地区的320家企业商户入驻,前来购物旅游的客流量日均2000多人,市场交易额突破2亿元。

2008年全县加工山羊绒5000吨,占全国的50%。1-8月份,全县加工各类无毛绒16000吨,同比增长8%,其中,山羊绒3500吨,同比增长13%,绵羊绒12100吨,同比增长7%;深加工发展势头强劲,纺纱5000多吨,同比增长30%,织布260万米,同比增长20%,各类羊绒制品2000多万件,同比增长60%。

截至2012年,清河县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河国际羊绒科技园区”已入驻企业115家,总投资60亿元,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区”和“中国羊绒民营科技示范园区”。

2012年1至6月,清河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 60.95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比前5个月上升3.4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4.52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前5个月上升3.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12年1至6月,清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5.39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镇实现12.67亿元,乡村实现12.72亿元,分别增长14.5%和15.6%。

2012年6月末,清河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4.14亿元,比年初增加6.80亿元,增长14.9%;其中储蓄存款80.38亿元,比年初增加5.88亿元,增长17.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0.24亿元,比年初增加7.91亿元,增长27.9%。存贷比为48.24%。

交通

清河县地处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郑州、太原等大城市拱卫辐射内外,区位战略潜力巨大。清河交通便利,距石家庄机场、济南机场只有150公里路程,距天津港、青岛港、黄骅港均在350公里以内;京九铁路在清河设有二级站;青银高速、邢临高速、308国道和肃临线、邢清线纵横穿境,即将修建的大广高速在清河西部擦边而过。

历史文化

清河张氏

清河县是天下张姓的发源地,张姓是中国三大姓之一,占总数的11.8%,在全球人数逾一亿。张氏宗族其得姓地就在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据《元和姓纂》中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现在有“天下张姓出清河”一说。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清河张氏最为显赫。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宰相之乡

从东汉到五代的九百年间,清河至少出了二十多位宰相,如三国时的崔林、北朝时的崔逞、崔宏、唐代的孙处约、张文瓘、傅游艺、张锡、崔圆、崔群、崔神基、崔龟从、崔慎由、崔彦昭,后梁的张归霸等。

状元之乡

清河县是邢台市有名的状元之乡,仅在唐代就出了九位状元,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科状元孙伏伽,两对兄弟状元崔昭纬、崔昭矩和崔谔、崔詹,唐代状元崔岘、崔胶,五代状元崔光表和武状元崔圆。

武松文化

清河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这里世代流传着诸多有关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等人物的原生态故事,其故事与传说远远超出了《水浒传》、《金瓶梅》的描写和讲述,甚至有不少故事大异于以上两部古典小说的版本。2004年在河北省燕赵历史名人评选活动中,武松与廉颇、荆轲、张飞、赵云等人并列“燕赵八英”。2006年,中国民协命名清河县为“中国武松文化之乡”。2007年,《清河县武松、武大郎的传说》,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语言文化

邢台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冀鲁次方言区(旧称“冀鲁官话区”)。由于邢台历史上处于直隶山东交界地带,且有两省六县的“飞地”夹杂其间,地理复杂、风俗特殊,所以邢台的方言具有“源流驳杂、语汇丰富”的特点。邢台虽距北京较近,但与普通话在发音上差别很大,语汇也有一定差别,但语法则差别不大。语音与山东西北部方言接近,某些语汇明显带有山西方音。无论中国的语言专家还是自称“中国通”的“老外”,面对满口土语、侃侃而谈的老农,往往也是“望土兴叹”不知所云。邢台方言和这一带的文化、风俗就好像一件件出土文物,既“土里土气、又高深莫测”。

邢台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如它比普通话少了一个舌尖后浊辅音声母r〔r〕;邢台方言中还多出了一个舌面浊辅音声母〔〕和一个舌根浊辅音声母(ng)。如邢台方言把“肉”、“人”读作〔lu〕、〔l n〕,把“娘”、“牛”读作i。

出土文物

清河县出土的重要历史文物包括:1989年在清河县杜村出土的商代白石斧子、1987年在清河县刁楼庄的汉代六博棋盘、1987年在清河县城关隆兴寺旧址出土的宋代南无金华光佛多棱立柱、宋代阴刻花卉纹元宝枕、2006年在清河县陈二庄村南出土的汉白玉石佛、1987年在清河县邱家那村出土的唐代孙建墓志和孙玄则墓志等。

教育

2014年金秋始,邢台市清河县开始实施免费高中教育。清河县率先扩大免费范围,由该县县财政出资免除高中阶段学费,成为邢台市首个实现12年制免费教育的县。“目前就读高中的人数来看,每年约有3000多名学生受益于这项政策,但相应地县财政需要多负担300万相关费用。

风景名胜

武松公园

武松公园落成于清河县中心区,始建于1997年5月,占地面积166亩。其鉴古照今的雄浑风格和空灵悠远的景色意韵,构成了京九线上一道崭新的风景,使经济繁荣的地域特色溶入了更加浓郁的文化气息。规模庞大的仿古式群景建筑、园林式风格布局,渗透着大量的历史知识,逼真地再现了一些文化古迹和传说故事。

快活林公园

清河县快活林旅游区位于县城西部王什庄,邢清公路沿线,占地面积九千余亩,距京九铁路清河城站三公里,区内景点建设以《水浒》、《清河县志》及民间有关本县英雄武松的传说为依据,集《威震景阳岗》、《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平愤除井霸》、《大闹飞支浦》、《血溅鸳鸯楼》等故事,展示英雄形象,再现古林风貌。

新世纪广场

新世纪广场位于清河国际羊绒科技园区中心位置,占地面积330亩,由清华大学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整个广场自南向北分为三个区,自2002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已投资2700万元建成了广场Ⅰ区、Ⅱ区和Ⅲ区。

清河湖公园

清河湖公园位于城北2公里处,整个园区植花木10万株,内有23亩水泊人工湖,湖内共有景点30余处,亭、台、楼、榭、桥、廊、林、苑均按高规格构筑。

汉王古墓

在辛集乡冢子村西30米处有一座大圆形土丘,谷名冢子。冢子周围原有8座小冢子,并称清河九冢。8座小冢子已毁坏。根据已被毁坏的8座小冢子的出土文物断定,此冢子为汉代墓。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植古墓

于县城东部2公里处。武公名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人,搬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村)定居.

老城墙

老城墙位于清河县政府西2.5公里处,即古贝州城东南角内,建于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此城池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750米,呈椭圆形。城墙的里外两面都是用七层砌,中间用土夯筑,上百用1尺厚的灰渣封顶,高3丈,宽2丈,有东、西、南三门、无北门。城内旧衙、庙、城隍庙、戏楼等,金砖硫璃瓦,雕梁画柱的古建筑物,建筑艺术较高。1982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崔林

崔林,三国魏时人,早年他到幽州做刺史。因不会巴结上司,被降职为河间太守。后由于崔林才能出众,被提升为大鸿胪,负责接待少数民族的使节。黄初七年(226)魏明帝即位,崔林赐爵光禄勋,不久又出任司隶校尉。景初二年(238)崔林被任命为司空。于正始五年(508)离开人世。

崔浩

崔浩(?-450年),邢台清河人,北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司徒。崔浩长相如美貌妇人,曾自比张良,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是南北朝时期第一军事谋略家,史称”料敌制胜、变化无穷“。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辅佐北魏成功败胡夏、灭北凉、击柔然,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

张文瓘

张文瓘,唐代清河人,贞观年间明经及第,历任并州参军、水部员外郎、云阳县令、东西台舍人。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李𪟝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咸亨三年,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兼大理卿。上元二年,拜侍中。仪凤三年,反对唐高宗征讨新罗,抱病进谏,不久病逝,年七十三,追赠幽州都督,予谥曰懿。父子皆知三品,号称“万石张家”。以尝事孝敬皇帝,诏陪葬恭陵。

张祜

张祜(约785—849?),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武松

武松,北宋清河(今邢台清河)人,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北宋义士,原为宋江部下三十六员头领之一(《大宋宣和遗事》),后被施耐庵据此塑造成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血溅鸳鸯楼后,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曾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武松打虎”的事迹广为流传。在征讨方腊的战斗时,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后班师时武松在六和寺出家,被封为清忠祖师,素有”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之说。

清河县著名人物有:西汉大儒张禹 ,东汉重臣白马令李云,十六国北魏大将张谠,南北朝天文历数学家张恒、张子信;唐代巾帼学士《女论语》作者宋若莘以及近代著名学者顾随等诸多名人志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