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黎元洪

Fongfeifei讨论 | 贡献2019年12月15日 (日) 23:01的版本 (added [[Category:[[Category:1928年逝世]]]] using HotCat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字宋卿末與中華民國政治家。生于湖北省黄陂县黎家河(今属大悟县),人称“黎黄陂”。清末加入海軍,後擔任新軍協統武昌起義後,擔任湖北都督中華民國副總統袁世凱大總統死後,曾兩次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黎元洪
任期
1916年6月6日-1917年7月14日
前任 袁世凱
继任 馮國璋
任期
1922年6月12日-1923年6月14日
前任 徐世昌
继任 曹錕
任期
1912年1月1日-1916年6月6日
总统 孫中山
袁世凱
前任 首任
继任 馮國璋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 同治三年(1864年)9月19日
湖北省黄陂县
逝世 1928年6月3日(1928-06-03)(63歲)
籍贯 中國湖北省大悟縣
政党 共和黨
進步黨
研究系
北洋軍
配偶 吳敬君
  • 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機械科畢業1888
  • (軍政府)湖北軍都督
  • (軍政府)湖北軍總司令
  • 中央軍政府大都督
  • 假定大元帥
  • 臨時政府副總統
  • 大總統
  • 進步黨理事長
  • 參政院院長
  • 中美實業公司董事長

目录

生平

《黎氏族谱》记载了黎元洪的家世。不同于以往记载他祖籍安徽宿松,族谱中认为黎的祖先来自江西。并且记载黎元洪在汉阳度过了少年时代。]]黎氏祖籍原系安徽省宿松县,自祖父起即经商湖北省,遂入黄州籍。1883年,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為人謹厚,勤學,對引擎修造學尤具心得,為師長嚴復薩鎮冰等所賞識,嚴復評他:“德高才疏”。毕业后,派往广东服役,曾在廣東水師中任廣甲號二管輪。中日甲午戰爭時被日艦擊沉,飄海遇救。之後投靠張之洞,被派督練新軍,並且多次赴日本學習軍事。1906年任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今制上校旅長團長),駐守湖北武昌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黎元洪藏身在朋友家中。革命黨人因為領袖皆不在武昌,強迫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成立後,先後推選黎為中央軍政府大都督、假定副元帥、大元帥。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黎被選為临时副總統。1912年2月镇压了反对他的武昌群英会暴动,9月镇压了南湖马队暴动

1913年6月9日,袁以「大總統令」,把江西都督李烈鈞免職,由駐節武昌之副總統黎元洪暫代。[1]10月,黎元洪正式当选副总统。12月被段祺瑞胁迫进京。

1915年袁世凱稱帝後,12月15日策令,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黎元洪極為反感,固辭,申令不許。

1916年袁世凱大總統死後,黎元洪於6月7日接續其未完成的任期為第一任大總統。1917年與國務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因為爭議應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宣戰而決裂,段祺瑞以辭職威脅,黎元洪5月23日免去段的職務,段離開北京赴天津,擁段的11省督軍在各地宣佈獨立。黎元洪急召張勳入京調解,張勳坐鎮天津,要求黎解散國會。6月12日黎被迫下令解散国会。6月14日张勋帶領三千軍隊抵北京。7月1日張勳擁立十二歲的溥儀復辟。黎逃入东交民巷日本使馆,电请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任段祺瑞为总理。復辟事件後為段祺瑞的討逆軍平息,張勳逃入荷蘭大使館,前後僅十二日。7月14日黎通电去职,冯国璋任代大总统,以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1922年直奉戰爭後,大總統徐世昌被驅逐。黎元洪復任大總統,次年6月被曹錕驱逐。后经过國會贿选,曹锟当选中華民國第三任大總統。

之後黎元洪寓居天津租界經商致富,有房地產七十餘處,晚年生活優渥,大力贊助教育事業。1928年病逝于天津英租界寓所。1935年國民政府武昌為黎元洪舉行國葬(墓在今武昌洪山區土公山南坡,華中師範大學校園內)。

遺電

元洪遭逄時會,得與創建民國之役。德薄位尊,時深惕厲。中間兩經當國,均不得行其志以去,退思補過,無時或忘。追維首義之初,主張罷言戰和,軍民分治,馴致裁兵廢督,身為之倡。一切措施,雖示能盡如人意,要無非力求和平統一,利國福民。不意十七年來,民生疾苦愈甚,國際地位愈危,桑梓之鄉,屢經變亂,辛亥同志,顛沛流離,負國負民,殊乖素志,頻年兵連禍結天瘡痍滿目,久已疾首痛心;此之濟案發生,外交岌岌,牽動舊疾,已非藥石所鹿挽囘,有不能不瀝誠作最後之忠告者; (一)国民于济案,应以沉毅态度求外交正义之解决,不得有轨外行动; (二)从速召集国民大会,解决时局纠纷; (三)实行垦殖政策,化兵为农工,勿使袍泽失所; (四)调剂劳资,应适合全民心理与世界经济趋潮,统筹兼顾,豫定翔实法规,行之以渐,毋率尔破坏社会组织及家庭制度,俾免各趋极端; (五)振兴实业,以法律保障人民权利; (六)正德利用厚生,不可偏废,毋忘数千年立国之根本精神,道德礼教,当视物质文明尤为重要; (七)革命为迫不得已之事,但愿一劳永逸,俾国民得以早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八)参酌近今中外情势,似应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毋遽思破除国界,为外强所利用; (九)早定政治方针与教育宗旨,以法治范围全国,应折中至当; (十)民元以来,凡无抵触国体之创制,应仍旧保存,请勿轻议纷更。

评价

嚴復評價黎元洪說:“黎公道德,天下所信。然救國圖存,斷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何則?以柔暗故!遍讀中西歷史,以為天下最危險者,無過良善暗懦人。下為一家之長,將不足以庇其家;出為一國之長,必不足以保其國。”

章太炎輓聯︰「繼大明太祖而興,玉步未更,倭寇豈能干正統;與五色國旗俱盡,鼎湖一去,譙周從此是元勳。」

张振武被杀案,黎元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后人总体评价黎元洪任大总统的北洋军阀时期频繁参与议会形式下的政治斗争,显示出黎元洪从几乎没有共和意识的清代督统成长为共和制国家参政者的进步。而黎元洪后期的政治生活中也基本恪守了共和国家的基本准则,乃至袁、张勋两次复辟活动中都给予了反对态度。由于黎在民国早期为稳定政局所作出的工作贡献,后期工作上大多还是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后代

轶事

其二女儿黎绍芳嫁给袁世凯九子袁克玖。黎绍芳生于1906年12月19日。1914年订婚时才8岁。1934年28岁时与袁克玖结婚。後逝於精神病院。

著作

參考文獻

  1. 唐德剛:《袁氏當國》,台北:遠流出版,2002年8月1日,第122頁,ISBN 957-32-4680-5

[[Category: [[Category: [[Catego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