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直奉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直奉戰爭

名 稱: 直奉戰爭

發生時間: 1922年,1924年

地 點: 中國北方

參戰方: 直系軍閥、奉系軍閥

結 果: 第一次直軍獲勝,第二次奉軍獲勝

主要指揮官: 吳佩孚,張作霖

直奉戰爭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在中國北方進行的兩次戰爭。第一次直系獲勝,奉系敗退出關。第二次奉系獲勝,直系慘敗。從此直系勢力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軍閥手中。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失敗後,於東北圖謀再起。1924年9月3日浙江軍閥發生戰爭,張作霖於4日發出響應浙江軍閥盧永祥,責備曹錕、吳佩孚的通電,向山海關、熱河一帶增兵。奉軍編為6個軍,張自任總司令,並於15日致電曹錕發出挑戰。17日,曹錕發布討伐張作霖令,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

此次戰事,直系有25萬兵力,奉系有17萬兵力,雙方均有海、空軍參戰。開戰後,奉軍先後攻占朝陽、建平、赤峰、隆化等地。10月7日,奉軍發動總攻擊,占領九門天險,於九門口、石門寨、三道關等地激戰,雙方傷亡各10000餘人。

奉軍占領山海關後,17日進長城,長驅直入,至灤州張宗昌部,圍殲榆關一帶的直軍。11月3日,奉軍進逼天津,吳佩孚率殘部自塘沽出海南下。戰爭以直系失敗告結束。

背景

1920年直皖戰爭後,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並共推靳雲鵬組閣。後來,張作霖又迫使靳雲鵬辭職,支持親日的梁士詒任國務總理。受日本支持的奉、皖兩系開始重新合作,並聯絡孫中山為首的廣東政權,組成反直「三角同盟」。直系取代皖系,反映英、美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擴張和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受挫;日本不甘心失敗,扶植奉系,並促使奉、皖兩系重新聯合,對抗直系。在內閣問題、對待華盛頓會議提出的山東問題等,雙方矛盾劇烈,導致關係破裂。

1922年4月28日,奉系張作霖自任總司令,設司令部於落垡,率12萬名奉軍官兵發動總攻擊,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以吳佩孚為總司令,以保定為大本營,分頭抵禦。雙方在馬廠、固安、長辛店激戰。5月3日,吳佩孚改守為攻,將主力迂迴作戰,繞至奉系後方盧溝橋,致使奉軍腹背受敵。5日,奉軍張景惠部第十六師停戰倒戈。盧溝橋、長辛店等要隘被直軍攻占,中路奉軍退至天津。張作霖下令退卻,率殘部出關。10日,徐世昌總統下令免除張作霖東三省巡閱使等職。

6月17日,在英帝國主義干預下,直奉兩系停戰議和,簽訂和約。雙方自19日始將軍隊撤退,終結戰爭。

過程

1920年直皖戰爭之後,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奉系張作霖極力推薦親日的交通系首領梁士詒出任內閣總理,導致了直奉翻臉。梁士詒與直系的關係不好,奉系借梁士詒而支配中央的財政交通,借日款來贖回膠州濟南鐵路,用日款來支持奉系的擴張計劃,直系就不能容忍了,吳佩孚一再通電,揭露梁媚日賣國的醜行,梁士詒組閣近一個月,即於1922年1月25日託病請假離任出京。

張作霖決意武力對付直系,4月10日起,奉軍就絡繹不絕進攻,改名為「鎮威軍」。4月29日,張作霖到達軍糧城,即日向部隊下達了總攻命令,直奉兩軍在長辛店、固安、馬廠一帶混戰,吳佩孚親到前線督戰,令主力在炮兵掩護下迂迴到奉軍的側後,突然發起攻擊,奉軍是腹背受敵。

第16師於5月4日臨陣倒戈,奉軍暫編1師退出了豐臺,造成了奉軍西線崩潰。吳佩孚又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指揮直軍且戰且退,待奉軍進入伏擊圈後,秘密率部繞至奉軍的側面,發起猛攻,西線的奉軍也全線的潰退。

當時第二梯隊的戰鬥力比較強,是奉軍的主力,司令就是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兩年前張學良從東三省講武堂畢業,這也是他第一次參加如此大規模的戰役。當時吳佩孚在獲勝以後,調了嫡系的第3師、第26師到東線,並親自指揮攻擊張學良的部隊。張學良雖然率部英勇打退進攻,但是因為奉軍整體敗局已定,只好指揮部隊有秩序地向後撤退。

在這次戰爭中,奉軍各部幾乎全線潰退,僅有的戰而能勝、退而有序的部隊,就是張學良和郭松齡統率的第二梯隊。最終奉軍在東西兩線均失敗,士兵犧牲2萬,戰敗逃亡者萬餘,被直軍俘虜了4萬餘人,總統徐世昌下令免除張作霖東三省巡閱使等職。

6月18日,直奉兩方代表在秦皇島海面的英國克爾留號軍艦簽訂了停戰條約,以榆關就是今山海關為兩軍分界線,奉軍撤出關外,直軍也大部分撤回原防,第一次直奉戰爭宣告結束。

評價

1、直系分為曹軍和吳軍,曹軍一直在北京城裡保持中立

2、吳軍偵知奉軍由津浦路包抄保定南方的大戰略意圖,一開戰就破壞了大段鐵路,並在德州頑強阻擊南下奉軍,同時讓東路新近歸附的曹軍26師主動側擊挑釁南下奉軍,然後詐敗,引誘奉軍放棄原有大戰略意圖,改大包抄為小包抄,轉而進攻保定東部,結果踏進吳軍預先設置的地雷陣,而且不按軍事操典,如剿匪般一味蠻攻吳軍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形成的地雷、鐵絲電網、重機槍和炮火支援組成的現代化陣地,未能跳出吳軍的如意算盤,導致銳勇盡失,中路和西路也同樣中了吳軍的挑釁詐敗,猛攻地雷陣,結局相同。這是參謀長楊宇霆的失誤

3、奉軍沒有預先想出破解地雷陣的好辦法,而且不按軍事操典,一味浪費炮彈清理地雷陣,卻沒有步炮協同,往往是清掉地雷反而給直軍的反攻清出了道路,步兵不擅長攻堅,攻而不克,依賴騎兵克敵,也不擅長快速構築陣地火力點,克而不能守,陣地得而復失。這是老派將領如張景惠等的失誤

4、張學良軍團雖然進行了包抄之類漂亮的戰術,但是被夾在李景林軍團和張作相軍團中間,施展空間有限,不能左右大戰略,主要被用於幫兩個軍團救火,只是在退卻時,展現出熟悉軍事操典的極強防禦力

5、奉軍得到日本的武器資金援助,不缺錢,所以奉軍官兵戰鬥十分頑強,但是連日進攻,損失慘重,預備隊的幾個軍團來得太慢,也缺乏戰鬥力和戰略上的新意,一味地填坑,最終導致崩盤。奉軍後方只有蒙蘇的威脅,比吳軍有利很多,卻不敢早些調動防禦日本的吉林部隊入關,從而未能形成兵力優勢,是大帥張作霖自己的失誤。吳軍卻成功聯合了馮玉祥,穩固了後方,而全力用兵於前方

6、吳軍轉守為攻後,依然也無法突破張學良在山海關布下的現代化陣地,說明在吳軍與奉軍都缺乏重炮部隊和傘兵空降的情況下,全世界此時的戰爭模式還是傾向於防守方的

第二次直奉戰爭

背景

1924年(民國十三年)9月至10月,直系吳佩孚部與奉系張作霖部在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寧)地區為爭奪北京政權而進行的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後,直系軍閥控制了北京政權,積極推行其企圖以武力統一中國的政策,並通過賄選使曹錕當上大總統。奉系軍閥也積極擴軍備戰,準備再次與直系爭奪中央政權。在政治上為了對抗武力統一政策,張作霖、段祺瑞、孫中山建立了「反直」的三角同盟。

爆發

1924年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與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爆發了江浙戰爭。9月3日,張作霖通電譴責曹、吳(即直系)攻浙,並以援助盧永祥為名,組織「鎮威軍」,自任總司令,將奉軍編為6個軍;總兵力約15萬人,於9月15日分路向榆關(即山海關)、赤峰、承德方向進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過程

為抗擊奉系軍閥的進攻,9月17日曹錕發布討張令,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以王承斌為副總司令兼直隸籌備司令,彭壽莘為第1軍司令,王懷慶為第2軍司令,馮玉祥為第3軍司令,張福來為援軍總司令,還有海、空軍各一部,總兵力近20萬人,依託長城組織防禦,並對各軍的作戰任務作了具體區分。

當時,直軍企圖從海上登陸葫蘆島,合圍奉軍,但由於奉軍海軍的抵抗,更重要的是英國進行了干預,直軍被迫放棄了計劃。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直軍喪失了戰爭主動權,陷入被動。9月15日到22日,奉軍第2軍、第5軍,兵分兩路,分別由阜新、通遼向直軍防地攻擊前進。奉軍在攻占開魯、朝陽後,又乘勝向凌源發起進攻。接着,奉軍的騎兵隊也由彰武出動,陸續攻占直軍控制的建平、赤峰等地。是時,直軍第3軍司令馮玉祥,因不滿吳佩孚排除異己,正與援軍第2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備司令孫岳等密謀倒戈,在古北口一線按兵不動。9月28日,榆關方面的戰事日趨激烈。直軍雖然居高臨下,但奉軍精銳張學良、郭松齡的部隊卻前赴後繼地奮勇仰攻,雙方都遭到很大的傷亡。奉軍在正面進攻未能奏效後,偵知九門口直軍的守備力量比較薄弱,便轉而集中兵力猛攻九門口,並於10月7日攻占,直軍的長城防線被打開了一個缺口。吳佩孚在九門口失守後,急調後援部隊開赴前線,並於12日親臨榆關組織直軍進行反撲,一度曾將九門口奪回。奉軍在直軍反撲面前全力抗擊,與直軍進行了反覆的爭奪,終將直軍的進攻擊退,再度攻占九門口。在20多天的反覆爭奪戰中,雙方戰死者達一萬餘人。 10月9日奉軍攻占了赤峰。15日,赤峰被趕來前線的直軍第3軍二部奪回。時馮玉祥在古北口舉行會議,認為倒戈回京的時機已到,便電告孫岳,叫他迅速將駐防大名的軍隊調至北京南苑,同時下令部隊,將後隊改為前隊,於10月19日回師北京。

北京政變

23日,馮玉祥、胡景翼、孫岳等人,聯名發出了呼籲和平的漾電,發動 「北京政變」。推翻了直系賄選總統曹錕的反動統治,占領了北京。25日,馮玉祥等人在北京北苑舉行會議,決定組織中華民國國民軍,推馮玉祥為總司令兼第1 軍軍長,胡、孫二人分任副總司令兼第2、第3兩軍軍長。「北京政變」後,吳佩孚把前線指揮交給張福來主持,親率其嫡系第3師、第26師各一部,共約七八千人,於10月25日乘車回救北京。26日,吳佩孚命令部隊開往楊村一線布防,對馮軍採取守勢。企圖等齊燮元、孫傳芳的軍隊沿津浦鐵路北上;李濟臣、蕭耀南的軍隊由京漢鐵路南來,再在這兩路援軍的支援下,從馮玉祥的控制下奪回北京。到10月28日,由平泉、冷口入關的奉軍張宗昌部,攻占灤州,截斷了榆關直軍的退路和榆關-天津之間的交通線,直軍紛紛潰退。31日,奉軍占領了榆關和秦皇島,繳獲直軍的槍支達3萬餘件。直軍主力喪失殆盡。從10月31日到11月 2日,馮軍先後攻占了楊村和北倉,並俘虜了北上援吳的魯軍旅長潘鴻鈞。吳佩孚見大勢已去,率殘部2000餘人由塘沽登艦南逃。

戰爭結果

張作霖、馮玉祥等隨後在天津曹家花園召開會議,決議成立中華民國執政府與善後會議以取代國會,並推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統總統與總理之職,之後政權落入奉系軍閥手中。

評價

軍事意義上,直奉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海軍、空軍參加並取得重大作用的內戰,新式武器如坦克等紛紛登場,重炮、重機槍、地雷的使用均為之前戰爭所罕有,死傷特別慘烈。政治意義上,直奉戰爭以奉系勝利而告終,從此直系軍閥退出北京政治舞台,北洋政府開始了張作霖時代。

第三次直奉戰爭

浙奉戰爭是1925年10月直系軍閥浙江督辦孫傳芳與奉系軍閥張作霖為爭奪東南地盤發生的軍閥混戰,也稱第三次直奉戰爭或孫奉戰爭。

軍閥混戰:直奉戰爭與國奉戰爭

民國初年,復辟的和立憲的兩班人馬就像開玩笑一樣三天兩頭換,對於百姓而言,除了大戰以外,更像是在看鬧劇,而軍閥混戰直奉戰爭就是其中一齣好戲。

第一次直奉戰爭

馬廠,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成為的主要戰場。

1922年直皖戰爭後,控制北京政府大權的直、奉兩個軍閥集團,在處置皖系殘餘勢力、劃分地盤等問題上產生嚴重矛盾。1921年12月受奉系支持的梁土詒出任國務總理並組織內閣,極大地刺激了直系。1922年初,吳佩孚借全國人民舉國反對「山東問題」之機,攻擊梁士詒內閣任用賣國賊曹汝霖等,使梁內閣處於人人喊打的境地。直系此舉,使張作霖非常惱怒,決心以武力相對抗。

4月10日,奉軍開始入關。入關奉軍以張作霖為總指揮兵分兩路,一路由熱河進入北京,一路由山海關到達天津。到15日,奉軍入關改稱「鎮威軍」,在天津軍糧城設司令部,從軍糧城、靜海,一直開到馬廠,駐守馬廠的直軍陸軍第二十六師師長、曹錕之弟曹瑛面對奉軍的入關,嚇得棄職逃走。吳佩孚急令張國熔前往代理。

至4月21日,直奉雙方軍隊布置基本就緒。直系設總司令部於保定,總指揮為吳佩孚。直軍兵力分東、西、隴海三路。與此相對應,奉軍亦兵分3路。

直奉兩軍相比較,軍隊人數奉軍約12萬,而直軍不滿10萬;武器裝備奉軍亦占優勢,有大炮150尊,機關槍200餘挺,而直軍只有大炮100餘尊,機關槍百挺。此時,奉軍還有大批剽悍的馬隊。直軍雖有飛機助戰,但並未發揮作用,其優勢主要是軍隊訓練有素。

東路戰場在津浦線,以馬廠為中心。奉軍有張作相任師長的二十七師、許蘭州的騎兵旅和張學良的衛隊旅等部。直軍作戰部隊是張國熔的二十六師,後來加入張福來的第二十四師。

4月29日,張作霖和吳佩孚分別下達攻擊令。戰爭在馬廠、固安、長辛店同時開火。在東線直奉兩軍戰線相連。奉軍第三、第四兩隊由馬廠沿津浦路南下,直軍第二十六師阻擊,槍聲大作,雙方交戰多時,互有傷亡。後面奉軍援軍至,直軍不支,折回滄州、馬廠、唐官屯之間。次日,奉軍再度進攻,占領馬廠後營,遂據青縣。直軍退守大城,張作相率軍助攻大城,直軍第二十六師傷亡400餘人,被迫向河間、任丘退卻,奉軍占領大城。下午6時,駐守靜海的李景林部發現青縣、靜海交接處有直軍在挖地,急調軍進擊。直軍急退。奉軍騎兵一營趕到,觸發直軍所布地雷,傷亡幾盡。張作霖聞之,令奉軍與直軍作戰時,須半追半守,以避地雷。5月3日,張學良負傷。東路直軍在中路勝利消息傳來後,群情振奮,一舉攻占馬廠、青縣,奉軍向唐官屯、靜海退卻。

5月4日,西線奉軍第十六師師長王廷禎倒戈,此為直奉戰爭決定勝敗的主要因素。5月5日,直軍乘勝追擊,三線先後占領靜海、廊坊、豐臺等地,奉軍殘部逃退,張作霖只得率殘部三四萬逃回東北。

這次直奉戰爭,打了6晝夜就告結束。最後奉軍敗北,直系二十六師仍占馬廠。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又起,直軍戰敗南逃,奉軍郭松齡部混成旅占馬廠。

國奉戰爭及直奉戰爭

魯聯軍進攻國民軍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馮玉祥所部改稱「中華民國國民軍」,自任總司令。1925年11月,馮玉祥與奉系郭松齡達成了反奉協定,又與奉系張作霖部下、時任直隸督軍的李景林秘密合作,建立了馮、郭、李反奉三角同盟。隨後郭松齡號稱東北國民軍,通電宣布班師回奉。馮玉祥派兵進入熱河,援助郭部。李景林看到熱河已被國民軍占領,十分不滿,撕毀盟約,於12月4日,宣布通電討馮,國奉戰爭爆發。

國民軍分南北兩路向李景林進軍。北路第一軍張之江部由落垡攻占楊村。南部第二軍鄧寶珊攻取保定之後,因國民一軍攻天津不下,國民軍總部遂決定令鄧軍進攻馬廠奉軍,以威脅天津左翼。

鄧寶珊率3個師5個旅兩個騎兵團,從大城縣進入青縣,直逼馬廠。雙方在馬廠交戰,互為攻守,各有勝負。其時,戰爭甚為激列,槍彈如雨、炮火震天,血肉橫飛,屍骸枕藉,慘不忍睹。據《青縣誌》記載,國奉兩軍在馬廠接觸,「攻守兩月一捷一挫,忽進忽退,地方靡亂,勝負不分。時當衝鋒激戰,炮震肉飛,血暴土碧,須臾之間伏屍盈野,境內之棺木徵求既罄,船運車載遍及鄰邦,戰後所不勝收之,殘骸遺骨猶枕藉相望,可謂極人世之至慘也。」

到12月24日,奉軍敗至天津,天津被克,國民軍進入。

李景林從天津被國民軍趕走後,率其殘部去濟南投靠了張宗昌,於1926年初與張宗昌的魯軍組成了直魯聯軍。國民軍占領京、津、直隸、熱河等地後,由於馮玉祥同情孫中山的主張,並不斷與蘇聯取得聯繫,被稱為「赤化將軍」,引起了帝國主義和直、奉軍閥的恐慌。他們在北方的攻擊目標便是傾向革命的國民軍。在帝國主義策劃下,通過張宗昌與李景林的穿針引線,直、奉軍閥開始對話,進而在「反赤」的目標下聯合起來,商議聯合進攻國民軍的計劃。

1926年1月20日,奉系的張作霖會同張宗昌、李景林的直魯聯軍以及直系的吳佩孚,分別從東北、山東、河南、直隸等地,向國民軍發動進攻。

直隸方面:直魯聯軍全部占領山東後,即把重兵壓向直隸戰場。在吳佩孚發動對河南的進攻後,直魯聯軍發動了對直隸的進攻。國民軍在馬廠兵營左右設防,戰線長達六七十里。從2月19日至23日,李景林部與國民軍在滄州、馬廠之間展開了拉據戰。3月1日,張宗昌增兵發動進攻,一度占領馬廠、靜海、獨流,使天津震動。馮玉祥派鹿仲麟、孫岳到前線督戰,經過猛烈戰鬥,8日才奪回馬廠、青縣。

據當時報載,直奉軍閥混戰劫掠之後,「萬家無雉堞之遺,四處盡焦傷之骨」。據《青縣誌》載,民國「十五年春二月直魯聯軍北進,二十一日陷滄州,國民二十三軍敗北。二十三日聯軍分三路入青,西至大城東至滄靜之交。城鄉民舍十無一空,丈夫供輸送,婦女任爨炊,老弱奔走不暇,山崩地陷,境內沸然。當是時國民軍設防於馬廠左右,鏖戰二十餘日,潰捷時忽進退無常,凡火線履廣可六七十里,袤可三四十里,縱橫蹂躪,居民之家私蕩然無存。自有戰事以來,罹害之劇,莫為此為甚。國民一軍忽由津至,聯軍不支節節退卻,一軍進逼所在,激戰至興濟、辛集以南,相持十數日,戰禍至為慘酷,嗣國民一軍之退,聯軍大至絡繹於途,及至事定。兩方供給費以億計,而無形之損失當倍蓰之,人民被槍炮傷亡者一百餘名,燒毀廬舍千有餘間,尤為可慘」。

在日本等帝國主義的極力庇護下,直魯聯軍繼續北進,先後攻下青縣、馬廠、唐官屯,於3月23日占領天津,孫岳被趕走。直隸等地區成了奉系軍閥的勢力範圍,達兩年之久。直系聯軍孫殿英之三十五師駐馬廠,並建兵工廠製造步槍。

t927年至1937年,馬廠一帶兵來將往,「城頭變幻大王旗」,正如民間常言:鐵打的軍營,流水的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