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徵、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1]。
背景介紹
低碳城市已成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國際大都市以建設發展低碳城市為榮,關注和重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代價最小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性的舒緩包容。
自2008年初,國家建設部與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大陸以上海和保定·中國電谷兩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後,「低碳城市」迅速「躥紅」,成為中國大陸城市自「花園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競爭力城市」......之後的最熱目標,該目標將具有長期的特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首任主任夏堃堡先生稱「低碳經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著名學者林輝認為,建設低碳社會和低碳城市,正是對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具體和有力的實踐,並且具有全民的參與性、持續性,能夠做到共建共享。
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提出,該部今後將着力做好包括加快研究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等五方面工作,以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環境問題。
綜合而言,可以預計,低碳城市將成為城市品牌的新高標。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就是以低碳的理念重新塑造城市,城市經濟、市民生活、政府管理都以低碳理念和行為特徵,用低碳的思維、低碳的技術來改造城市的生產和生活,實施綠色交通和建築,轉變居民消費觀念,創新低碳技術,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形成健康、簡約、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最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2]的目標。
由於城市是現代社會經濟的聚集地,國民收入的主體部分是由位於城市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創造的,同時,城市的碳排放占整個碳排放的70%~80%。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其運行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製造出全球80%的污染,而且城市的碳足跡比農村大兩倍。另外,隨着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擴張速度越來越快,城市也因此變得越來越脆弱,頻繁發生的氣候災害威脅到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產生活。因此,城市發展的低碳化在全球的碳減排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意味着城市經濟發展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或停止對碳基燃料的依賴,實現能源利用轉型和經濟轉型。作為區域碳減排的重要單元和研究主體,城市是實現全球減碳和低碳城市化的關鍵所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目前已經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或城鎮。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比例達到了51.27%,2012年達到52.6%。相關研究表明,未來20年內,中國的城市化率每年還會以1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雖然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問題、農民問題、農業問題依然重要,但城市社會問題、城市資源環境問題、城市經濟發展問題必須給予足夠的關注。由於城市已經成為經濟活動的主要區域,城市的低碳發展就更為人們所關注。因此,在全球低碳發展的背景下,低碳城市呼之欲出。
特點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將低碳城市的特徵概括為:
經濟性,指在城市中發展低碳經濟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安全性,意味着發展消耗低、污染低的產業,對人類和環境具有安全性;
系統性,指在發展低碳城市的過程中,需要政府、企業、金融機構、消費者等各部門的參與,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很好地運轉;
動態性,意味着低碳城市建設體系是一個動態過程,各個部門分工合作,互相影響,不斷推進低碳城市建設的進程;
區域性,低碳城市建設受到城市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等固有屬性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徵。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碳循環、碳達峰、碳中和?有了個人碳賬戶,你更願意低碳生活嗎?,搜狐,2022-04-29
- ↑ 生態惠民利民——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未來 ,搜狐,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