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魟

學名  Dasyatis bennettii

命名者 Müller & Henle, 1841

英文名 Bennett's stingray

別名  Dasyatis benetti、黃土魟、

    白肉鯆、黃魴(澎湖)、紅魴(澎湖)、

    白玉鯆、黃魟、笨氏土魟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5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鱝 Myliobatiformes

  魟 Dasyatidae

  魟 Dasyatis

黃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1倍。

吻端尖,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4,約比眼間隔大2倍。眼中大,稍突起;眼徑幾與噴水孔等大。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2-2.3倍。口底中央具顯著乳突3個,外側另各具細小乳突1個。

尾細長如鞭,尾長比體盤長大2.7-3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無皮褶,而腹側面則有低窄的皮褶,約延伸至尾刺後之1/4的尾長。

體背黃褐色或灰褐色,有時具雲狀暗色斑塊,體盤邊緣淺淡;腹面呈淡白色。

幼體完全光滑。成體體背中央具一縱列小棘;肩帶兩側亦各具一短列小棘。[1]

棲地環境及深度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深度約5 - 100公尺

底棲性魚類,大多活動於沿岸沙泥底地區,有時亦可於河口發現。常將身體埋入沙中,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伺機捕食,以底棲生物為食。具季節洄游性,夏天北移,入冬則南下。

分佈

本魚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區,以及南海等海域,包括中國、台灣、日本越南新喀里多尼亞萬那杜伊朗印度斯里蘭卡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Chusan、Trinidad。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2]

繁殖

無資料

保育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參考文獻

  1. 黃魟,fishdb.sinica.edu.tw
  2. Dasyatis bennettii,biologie-seit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