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鵬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鄭鵬雲 | |
---|---|
別名 | 字毓臣,號北郭園後人 |
出生年 | 1862 |
死亡年 | 1915 |
教育背景 | 廩生 |
出版作品 | 《師友風義錄》 |
鄭鵬雲(1862~1915),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號烏虖子、北園後人、鷺江市隱、稻香村人、鯤海逸民。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鄭祥和任淡水廳儒學訓導,遂卜居於竹塹。曾師事潛園名儒林奕圖,光緒九年(1883)取進新竹縣附學生,受知於臺灣巡撫兼提督學政唐景崧。後與丘逢甲、汪春源、葉鄭蘭等,入海東書院,從臺南進士施士潔學。乙未(1895)割臺,避亂內渡。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臺,授佩紳章,十一月擔任新竹廳囑託,十二月東渡日本旅遊。後往廈門,經營阜源錢莊。1901年往北京謁肅親王,上書條陳興革意見,未果。明治四十二年(1909)返臺參加詩社活動,與臺地文士多所唱和。大正元年(1912)西渡廈門,轉至福州主事「瀛僑會館」,1915年病歿於榕城(今福建福州)。
鄭鵬雲為新竹「竹梅吟社」重要成員,亦屢受邀為「櫟社」上賓,可惜無個人詩集傳世。明治三十年(1897)與曾逢辰合纂《新竹縣志》,對保存文獻頗具貢獻。曾編撰《師友風義錄》,網羅閩臺一百餘位詩家,五百七十餘首作品,分成內、外、附篇,為晚清閩臺詩壇之重要資料,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上海日本絳雪齋書局出版。阮聖謨認為此書:「內編與附編多鄉賢之作,吟閩臺時事,詠閭里佳話;外編則感時興作及東遊紀實,均存府志別集未收之罕見史料。」王國璠則推崇云:「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同年又與王人驥、鄭以庠等合編《送米溪先生詩文》,收錄乙未割臺後西渡廈門臺籍士人之詩作。[1] 今鄭氏作品據《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師友風義錄》、《臺陽詩話》、《臺海擊缽吟集》、《東寧擊缽吟前後集》、《廣臺灣詩乘》、《臺灣詩鈔》、《臺灣詩錄拾遺》等編校輯錄。[2]
七言絕句
新竹竹枝詞,四首選二
端陽[3]佳節約同遊,角黍[4]堆盤自應酬。況是今年風景好,大家海口看龍舟[5]。(舊曆五月五日為端陽節,舊港例有鬥龍舟。)(其二)
搓丸[6]風俗[7]紀閩南[8],淨手焚香祝再三。新婦[9]背人[10]拈[11]一顆,當壚[12]私自卜[13]宜男[14]。(冬至日[15],各家搓丸,孕婦親拈一顆,付之灶火,可占生男,生女之驗。)(其四)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陳漢光《臺灣詩錄》。選詩第一首詩是描述臺灣民間慶祝端午佳節賽龍舟的景象。在民間的習俗中,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當天是所謂的惡日,因夏季天氣炎熱容易引發瘟疫等疾病,因此,在端午節當日便會以菖蒲、艾草避邪驅疫。此外,吃粽子、划龍舟也是端午節的習俗活動,吃粽子原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的愛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汨羅江殉節。然划龍舟的歷史卻早在屈原時代以前就已流行,相傳是為了迎接潮水之神,後來結合了祭祀屈原的歷史背景,因此在東漢以後,在端午節食粽與划龍舟便成為紀念屈原的文化活動了。
第二首詩描寫臺灣民間為慶祝冬至日,閤家搓湯丸的習俗。相傳冬至搓丸是來自閩南的習俗。根據作者考證,在冬至日當天家家戶戶搓丸祭祀,若家有孕婦可親自搓拈一顆湯丸,並將它投入灶火中,相傳若是湯丸脹而不破,則生男孩;若是脹而破裂,則生女孩。
七言律詩
潛園探梅
逋仙去後跡猶存,百樹橫斜自一村。偶為裁詩尋好料,不辭冒雪訪名園。
宜編廿六春開徑[16],香逗三分豔舉樽。難得堂堂賢令尹,替花生色品題尊。
題註:作者註:「在城西林氏別墅。光緒二十年(1894)《新竹縣志》告成,采入八景之一。」
- ↑ 參考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5月。
- ↑ (楊永智撰)
- ↑ 農曆五月五日。
- ↑ 指以竹葉裹成角狀的粽子。
- ↑ 雕刻製作龍型的大船,在端午節當日以競渡的方式,紀念屈原投江殉節。
- ↑ 搓,音ㄘㄨㄛ。將糯米團置於手掌中,以兩手包覆揉搓,使糯米團成球狀的丸子。
- ↑ 積習已久的風氣、習俗。
- ↑ 大陸福建南部。早期臺灣移民多來自大陸閩南地區。
- ↑ 原指新娘,或指兒媳婦,本詩指婚後初孕的婦女。
- ↑ 避開眾人。
- ↑ 音ㄋㄧㄢˇ。捏也。
- ↑ 對著大灶。
- ↑ 占卜。
- ↑ 多男孩之意。
- ↑ 二十四節氣之一,大致是國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後,此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 ↑ 作者註:「園有『二十六宜梅花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