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逨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逨盤(Plate of Lai),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西周青銅器,中國第一盤。2003年1月19日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出土[1],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逨盤通高20.4厘米,口徑53.6厘米,圈足直徑41厘米 腹深10.4厘米,獸足高4.2厘米。盤為盛器,一般與匜配套使用。為方唇,折沿、淺腹、附耳、鋪首,圈足下附四獸足。腹及圈足裝飾竊曲紋,輔首為獸銜環。

盤內底鑄銘文21行,約360字,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

對西周王室變遷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確的記載,第一次印證了《史記·周本紀》所記西周諸王名號,對夏、西周斷代工程所擬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檢驗。

發現歷史

2003年1月19日,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的5位村民正在該村北磚廠的北崖,據地面十多米的半坡上取土。下午4點左右,其中一位村民王拉乾正在掄鎬挖土,挖着挖着,一鎬下去,突然出現一個拳頭大的洞,他以為是個墓葬,往裡一望,一片青光,覺得好像是個棺材。

這時,另一位村民王明賢上前趴在洞口往裡看,仔細端詳着泛青光的「東西」,看到了4個大銅鼎,他說:「這東西和電視上宣傳《文物法》時的青銅器一樣,都是文物。」五位農民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發現了文物,緊張的是怕這事被其他人知道,傳出去發生哄搶。因為1985年這裡出土編鐘的時候,就有村民哄搶、藏匿。五人商議:這事要保密,並且派了其中之一的王寧賢馬上回家打電話通知相關部門。

在各部門的配合下,27件青銅器被考古研究人員完好的發掘出來。考古工作者們在這個過程發現大鼎上的鏽蝕不嚴重,輕輕擦拭即顯字跡,「唯四十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王在周康穆官王……」就在工作人員大致釋讀並錄寫完長達300多字的銅鼎銘文時,旁邊的發現讓大家更加興奮。「三足附耳銅盤上有字!」粗粗一數,竟有370多字,這比1976年出土的國寶級文物「史牆盤」還要多70多個字,而且它比史牆盤大,形制更美觀[2]

當時的考古工作者們經過處理後,發現字跡更加清晰,銘文已能釋讀出大半了,「逨朕皇高祖單公不顯文王、武王…甫有四方…成王…康王…昭王…穆王…龔王…懿王…孝王。」已經有9代周天子年號了,比「史牆盤」就多3代了。

文物造型

盤高20.4厘米,口徑53.6厘米,圈足直徑41厘米 腹深10.4厘米,獸足高4.2厘米。方唇,折沿、淺腹、附耳、鋪首,圈足下附四獸足。腹及圈足裝飾竊曲紋,輔首為獸銜環。

文物價值

逨盤的價值在於盤底的銘文,該銘文基本歷數了西周諸王,並道出了西周史的大致輪廓。冊命逨的周王既稱「則舊隹乃先聖祖考夾召先王」,可知他必是厲王之子宣王。那麼,逨盤上實際共提到十二位周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僅未及西周的末代周王幽王。李學勤先生已指出,逨盤銘文上的西周王世印證了《史記·周本紀》的記載,與殷墟卜辭印證《殷本紀》的商王世系有着同樣重大的學術意義。逨盤銘文所載的西周各王世的重要史事,與文獻、從前發現的金文的記述基本吻合,如文王、武王的克殷,成王、康王鞏固開拓疆土,昭王征楚,穆王四面征戰等等。

逨盤銘與史牆盤銘中都未提到周公,可見文獻中所謂武王死後,周公攝政稱王,七年致政成王之說並不可信。此外,從高祖零伯開始,逨的祖考便沒有了實在的功績可陳,這似乎暗示着共王、懿王之後,西周王朝的國勢開始收斂、衰弱。對西周史的研究都將產生較深遠的促進作用。

視頻

逨盤 相關視頻

國寶檔案-逨盤
逨盤的發現再次震驚學術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