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范煙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范煙橋
出生 1894年
國籍 中國
知名作品 《孤掌驚鳴記》
《江南豪傑》


范煙橋 (Fan Yan Qiao)(1894--1967) ,乳名愛蓮,學名鏞,字味韶,號煙橋,別署含涼生、鴟夷室主、萬年橋、愁城俠客,吳江同里人。出生於同里漆字圩范家埭的書香門第。後移居蘇州溫家岸。范氏為范仲淹從侄范純懿之後,明末范思椿從蘇州吳趨坊遷至吳江同里,至范煙橋已是第十世,輩號"欽"。父親范葵忱為江南鄉試舉人。

簡介

范煙橋(1894--1967) ,乳名愛蓮,學名鏞,字味韶,號煙橋,別署含涼生、鴟夷室主、萬年橋、愁城俠客,吳江同里人。

出生於同里漆字圩范家埭的書香門第。後移居蘇州溫家岸。范氏為范仲淹從侄范純懿之後,明末范思椿從蘇州吳趨坊遷至吳江同里,至范煙橋已是第十世,輩號"欽"。父親范葵忱為江南鄉試舉人,父親在范煙橋年幼時,囑其讀經書,但范煙橋不喜經文,卻愛讀母親嚴雲珍藏的彈詞和小說,為不讓父親知曉,他於晨晚間枕邊偷讀,由於用眼不當,造成近視。長大後,喜帶墨鏡。

范煙橋多才多藝,小說、電影、詩、小品文、猜謎、彈詞無不通諳,還善書畫、工行草、寫扇冊、繪畫等,是紅極一時的"江南才子"。他一生著述頗豐,有《煙絲》、《中國小說史》、《范煙橋說集》、《吳江縣鄉土志》、《唐伯虎的故事》、《鴟夷室雜綴》、《林氏之傑》、《離鸞記》、《蘇州景物事輯》等等。

個人履歷

范煙橋,因敬慕南宋詞人姜夔,取其詩句"回首煙波十四橋"(《過垂虹》)中的"煙"、"橋"兩字,合而為號。

1894年7月3日,范煙橋出生於同里漆字圩范家埭的一個書香門第。范氏為范仲淹從侄范純懿之後,范煙橋的父親范葵忱為江南鄉試舉人。

1907年,14歲的范煙橋就讀於同川公學,成為金松岑的學生之一。在校期間,他勤學苦練,深得金松岑先生的喜愛,在金松岑的影響下,初涉了文、史、地、詩歌、小說。

1911年,范煙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吳長元公立中學(蘇州草橋中學前身)。這時,同學少年,春秋鼎盛,有後來成為歷史學家的顧頡剛(誦坤)、文學教育家的葉聖陶(紹鈞)、畫家的吳湖帆(萬)與陳俊實(子清)、書法家的蔣吟秋(鏡寰)、作家的鄭逸梅(際望)、小說家的江鑄(紅蕉)等,范煙橋也以自己的文章和同學相交流。

是年9月,蘇州光復,學校停課,范煙橋返家。范家藏書甚富,有古籍數千卷,范煙橋開始是隨手翻翻,後來看上了癮,越讀越起勁,書讀得多了,便產生了寫作欲,文章寫好後,又想到發表,慢慢步入文壇。

范煙橋在同里,仰慕陳去病、柳亞子等人成立的南社,也與徐平階張聖瑜等人在先賢袁龍復齋共創"同南社"。一個"同"字表明旨意與南社相同;另一方面表明是同里人主辦的以文會友的文學團體。一時上海、無錫鹽城、海寧等地,大江南北入社者有500餘人,影響很大。范煙橋所辦的刊物為《同南社社刊》,兩年後,油印改為鉛字排印,每年一冊,直至十冊,格式也仿《南社叢刻》分錄文、詩、詞三部分。稍後,范煙橋由柳亞子介紹加入了南社,入社號為第969號。後來范煙橋研究南社文學史,在二十年代初,寫了《南社文學》,選了一部分登摘在《申報》、《新聞報》等刊物上,但最終沒有結集,留下了一本約9萬字的手抄本。他在晚年還撰寫有關南社的文章,寫有約2萬字的《南社瑣談》,這是他對"南社"所作的傑出貢獻。

1912年,蘇州草橋中學複課,范煙橋到蘇州繼續讀書,因學校發生學潮,校方與學生相持不下,范煙橋輟學回鄉。秋天轉入杭州之江學堂,其時孫中山先生辭掉大總統之職,在途經杭州時赴之江演講,范煙橋認為"言論丰采"動人,邀幾位同學與孫中山先生一起合景留念。翌年改入南京民國大學,二次革命爆發,學校遷上海,范煙橋沒有隨去,回家向表舅錢祖翼學書法,自此結束學生時代,轉入自學階段,並從事文化教育事業。

1914年,范煙橋到吳江八坼第一小學任教兼八坼女子小學教員,此後任八坼鄉學務委員、吳江縣勸學所勸學員、吳江縣第二高等小學歷史教員、第一女子小學國文教員。1917年編寫作為課本的《吳江縣鄉土志》,內容涉及河流、交通、教育、行政、自治、還有縣下屬同里、盛澤、黎里、震澤、蘆墟、平望等鄉鎮基本概況。在此期間,他向上海《時報》副刊《餘興》投稿,得到主編包天笑的賞識,約范煙橋寫稿,范煙橋就寫了彈詞《家室飄搖記》十回,諷刺袁世凱欲做皇帝夢,這是范煙橋第一次向外投稿,並獲成功;幾乎同時,范煙橋也學寫小說,他向王西神的《小說月報》投了幾篇短篇小說,後來發表了,從此開始涉足小說領域。

繼《同言報》後,於1921年元旦改辦《吳江報》,八開四版,始為半月刊

,後為周刊,辦報宗旨是廣開言路,活躍思想、抨擊黑暗社會、改良社會。歷時5年余,共出231期。這就是最早出現的《吳江報》。1934年又主編《新吳江》,日出一大張,因經費拮据,數月後即停刊。

1922年范煙橋隨家遷居蘇州,同南社社務遂告停頓。范煙橋的父親買宅蘇州溫家岸,這裡為元代文學家顧阿瑛"雅園"一角,至今仍舊保存着假山、池塘、曲橋、古木,另有新植榆、桐、山茶、梅、杏。范煙橋有詩記之:"一角雅園風物舊,海紅花發艷於庭"。此後范煙橋給自己的書室命名為"鴟夷室","鴟夷"乃盛酒器,他一生喜愛"煙"和"酒",書室成了他精神生活中的煙酒,他還請畫家沈雪廬作《鴟夷釀詩圖》,並請社會名流和文友題詠。范煙橋還寫過《鴟夷室雜綴》。

在蘇州期間,他與蘇、滬、錫報界文人密切交往。當時嚴獨鶴主編的《新聞報》副刊《快活林》及《紅》雜誌,周瘦鵑主編的《申報》副刊《自由談》及《半月》雜誌,畢倚虹主編的《時報》副刊《小時報》,江紅蕉主編的《新申報》副刊《小申報》,另外還有《小說叢報》、《小說世界》、《紫羅蘭》、《遊戲雜誌》、《星期》、《紅玫瑰》、《家庭》等報刊雜誌,都先後與范煙橋約稿寫短篇小說、隨筆、彈詞等,范煙橋日寫數千字極力應付,越寫越快,越寫越熟練。他又以傳說袁一掌事,寫成長篇小說《孤掌驚鳴記》,由大東書局出版;1923年編輯自己的隨筆《煙絲》,由文新公司出版;這年秋天,他到無錫助編《蘇民報》副刊《餘勇》,期間寫《新潮過渡錄》(載《新上海》),記維新運動中吳江知識分子的動向。

1922年,范煙橋在蘇州與趙眠雲組織文學團體"星社",共同談論文藝,發行三日刊《星報》,"星社"從開始的9人發展至100餘人。在星社十周年之時,《珊瑚》第8期上,范煙橋寫一紀念文:"我們星社始終能精神團結,比旁的文藝團體悠久而健全,社友們這幾年來在文藝工作上都能相當的努力"。雜誌配一星社社員照,有蔣吟秋、屠守拙、黃轉陶、周瘦鵑、程小青、周克襄、范菊高、金季鶴、范君博、顧明道、范佩萸等。期間范煙橋還和文友一起創辦過"青社"、"雲社"等,但都沒有堅持下來。

1926年,范煙橋去濟南助編《新魯日報》副刊《新語》。1927年回蘇州,期間斷續續用了3年時間,完成20餘萬字的《中國小說史》,12月由蘇州秋葉社出版,小說林書店經售,此書出版影響很大。他也從開始喜讀小說到喜寫小說 ,再到研究小說。 范煙橋在小說上的造詣,使他聲譽越來越大。

范煙橋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一面從事教育、傳播文化,一面致力筆耕和文學編輯。

1928年春,應王西神之聘,范煙橋為正風中學國學主任;秋天,經陳去病介紹到上海持志大學講授小說;應包天笑、江紅蕉、姚蘇鳳、查士端、黃光益、黃轉陶力薦,范煙橋接辦《小日報》主編;1930年,在蘇州世界書局設編譯所,范煙橋受約任局外編輯;1931年冬,任東吳大學附中國文教員。

1932年受聘到東吳大學講授小說課程。為了講課方便,他撰寫了作講義用的《民國舊派小說史略》10萬字。他把小說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舊派小說,包括鴛鴦蝴蝶派、武俠小說,代表人物周瘦鵑等;一類是新派小說,即是政治小說、平民小說,代表人物魯迅等。1961年整理定稿後被魏紹昌編進《中國現代文學資料叢刊(甲種)》。此時他又有《中國小說史話》2萬餘字,分30個小章節,連載於唐忍庵的《中國日報》,一月而止。這年,范煙橋與小說林書店主人葉振漢合辦《珊瑚》半月刊,范煙橋任社長和主編,歷兩年,共發行了48期,由上海民智書局出版,除了國內發行外,還發行到日本、朝鮮、緬甸。范煙橋在《珊瑚》的發刊詞《不惜珊瑚持與人》中指出:"國難末已,隱痛長在,那裡還有心緒談那不急之的文藝,這是應有的責難。可是仔細想一想,這話也未必盡然,因為救國不能專持着鐵與血,世界上有把文化來作為侵略工具的,那麼我們可以把文化來救國!但是珊瑚半月刊雖有這偉大的抱負,實際上覺得力量太微細,只好竭我們的心力,盡我們的責任……。"范煙橋《珊瑚》創刊在"九一八"事件後,刊登了《抵抗日記》、《國難家仇》、《紀念九一八》等抗日檄文。

1933年,范煙橋寫作了《詩學入門》,編輯了《銷魂詞選》,由中央書局出版。以歷年筆記整理成專集《茶煙歇》,由中孚書局出版。《茶煙歇》比較著名,章太炎、吳湖帆題字作扉頁,本書收集了范煙橋近40年的見聞,200多篇隨筆,很多人物軼事,如況周頤、石達開、翁松禪、胡雪岩、陳蛻庵、蘇曼殊、汪笑儂、畢倚虹、吳湖帆等;另有小說家言,如《孽海花》、《三笑》、《珍珠塔》、《儒林外史》、《品花寶鑑》等;還有飲食之道和典故,如談拙政園、燕子礬、瞻園牡丹、莫干山日出諸景物,述碧螺春、雞頭米、麥芽塌餅、閔餅、狀元糕、鴨餛飩與喜蛋等。《茶煙歇》曾在《珊瑚》開有專欄,《茶煙歇》和《煙絲》一樣,都帶有一"煙"字,"煙"取自范煙橋號中一字,另外"煙"是范煙橋的一大嗜好,再則"煙"帶有消遣休閒意味。

范煙橋經常到蘇州居住的同川學校老師金松岑先生家去拜訪,金松岑的小兒子金季鶴也經常為他的《珊瑚》寫稿。一次,范煙橋請求金松岑題幾個字。金松岑問:"寫什麼?"范煙橋說:"就如同當初您在我作文本上寫的評語那樣寫。"金松岑略作思考後,寫上:"揚帆千里,速不求工。"過後,范煙橋將"速不求工"刻成章,用以克服自己寫作和書法中的不足之處。據說這段時間,他連毛筆小楷字都寫得很工整。

1934年,范煙橋為《蘇州明報》副刊《明晶》撰長篇小說《花草蘇州》,連載數月。

1935年秋,南社社員公葬陳去病,大家公推范煙橋編纂陳去病遺著,范煙橋從《國粹學報》上,輯錄陳去病的《五石脂》;還從《珊瑚》摘錄已經刊登過的連載《浩歌堂近談》。

1936年,范煙橋開始與影劇界接觸,他被召至上海,任明星影片公司文書科長。編輯《明星實錄》10萬餘言,代主編刊物《機聯》一年余。

1937年抗戰爆發,明星影片公司停業,范煙橋合家回到同里老宅避難。

1938年,舅父嚴寶禮在上海創辦的《文匯報》,招他任秘書; 在上海他協助楊錫珍籌辦錫珍女學;東吳大學附中從安徽移至上海,范煙橋前往繼任國文教員。

1939年,范煙橋着手改編葉楚倫所著小說《古戌寒笳記》,為電影劇本《亂世英雄》,這是為國華影業公司所編。在上海他主編《蘇州公報》,為蘇州地方人士流亡上海者辦,不久因費絀而停辦;這一年《文匯報》被迫停刊,范煙橋改任松江中學教務。

1940年任金星影業公司文書,為國華影業公司改編電影劇本《西廂記》、《秦淮世家》、《三笑》等,拍成電影後,連連叫座,周璇主演的《西廂記》,主題歌《拷紅》、《月圓花好》在國內流行特廣。

1941年,范煙橋繼續主講東吳大學小說課,次年東吳大學附中改組為正養中學,大家公推范煙橋為校長;直至1946年恢復附中,范煙橋辭去校長之職。

1942年,為國華影業公司編電影劇本《無花果》、《解語花》,均系創作;併兼任大同大學附中教員。

1943年,范煙橋兼大夏大學教務;這年中秋在上海與同庚人鄭午昌吳湖帆梅蘭芳周信芳、汪亞塵等20人,結甲午同庚會,這年每人都是50歲,合為千齡,在榕園團拜聚餐切磋技藝,范煙橋書擅行草,畫能繪折技墨梅。

1945年,物價狂漲,范煙橋主業教書,閒時為各小型報刊撰寫小品文。

抗戰勝利,《文匯報》復刊,范煙橋前往兼任編輯《文匯畫報》。此時撰長篇小說《石破天驚》連載於蘭州《西北日報》;還在小報用"唐鳳閣會人"筆名寫隨筆《蘇味道》,介紹吳中食品,因此有人稱他為美食家;又與王亢元一起發行《新紀元》周刊。

1946年,范煙橋隨蘇州附中遷往蘇州,在校授國文;並在東吳大學繼續講授小說;為春明書局編尺牘7萬多字;為《新聞報》副刊《新園林》長期撰述;為小型報刊十餘家寫作小品文;輯短篇小說《花蕊夫人》,由日新出版社出版;為《文匯報》編輯《國貨展望》。

1947年,所撰電影劇本《陌上花開》,經洪深、吳仞之修改,由香港大中華影業公司攝製,易名《長相思》;這年在家鄉同里與楊天驥一起出面發起創立仁美中學,楊天驥為主任校董,范煙橋為責任校董。 為周旋演唱、陳歌辛譜曲填詞,創作著名歌曲《夜上海》。

1949年新中國成立。范煙橋在蘇州任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1950年任蘇州文聯副主席;為評彈演員唐耿良寫作《太平天國》;為《新民晚報》副刊《新評彈》寫作評話彈詞理論和反映新人新事的短篇評彈與開篇;輯成《人民英雄郭忠田》,蘇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期間用筆名"吳蒙",自謙為"吳下阿蒙"之意,為《文匯報》撰文。

1952年,范煙橋調往蘇州高級中學任教。又被任為蘇南行政公署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為香港《大公報》副刊撰寫隨筆。所撰的《唐伯虎外傳》連載於香港《新夜報》。

1955年又撰《李秀成演義》連載於國外華僑報。這年被省人民委員會任命為蘇州市文化處處長。

1956年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任民進蘇州市委副主委,候補中央委員。市文化處改為文化局後,任局長,又任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是年短篇小說集《花蕊夫人》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再版。

1957年,范煙橋任中國民主促進會江蘇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此年將《唐伯虎外傳》改寫為《唐伯虎故事》,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時他被稱為"蘇州四老"之一,即范煙橋、周瘦鵑、程小青、蔣吟秋

1958年,范煙橋改任蘇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副主任,在文廟設蘇州地誌博物館,後移在東北街忠王府,更名蘇州博物館,內設蘇州"歷史文物陳列室"和"太平天國蘇復省革命文物陳列室"。

1959年任江蘇省政協常委。撰寫《李秀成在蘇州》、《楊芷、任環御倭寇》。柳亞子逝世後,親自到北京,向柳亞子的夫人鄭佩宜徵集到文物1000多件,六十年代初,他在博物館設了"柳亞子先生生平事跡陳列室"並附"張應春烈士事跡陳列室",還將資料運到柳亞子張應春的故鄉吳江展覽了幾天。早在抗日戰爭前,他就不顧安危在自已創辦的《珊瑚》刊載柳亞子撰寫張應春烈士的詩文。晚年雖然身體日益衰弱,猶奮力寫作,寫成章回小說《韓世忠與梁紅玉》、《南冠草》、《蘇州四才子》、《北行雜詩》、《蘇州新詠》等著作;並輯《拙政園志》、《蘇州景物待輯》。

1960年,出席江蘇省文教群英會,轉而在北京參加民進中央擴大會議,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在懷仁堂一起合影留念。

1963年元旦,赴北京參加全國政協七十以上老人宴會,與周建人、王紹鏊、吳研因諸老同往,周恩來總理致祝酒詞,歸蘇後撰《七十述懷》七律四首征和。

1965年,范煙橋撰寫《駒光留影錄》,記述本人71年的生平。

"文革"期間,備受衝擊,范煙橋與周瘦鵑、程小青列為批判對象,受盡折磨和凌辱。可惜的是,他準備晚年出版的詩集、文稿,沒有來得及問世,1967年3月28日在憂鬱中病逝在蘇州寓所,終年74歲。

范煙橋的一生深涉文壇、教壇。文學創作頗豐,著作等身,尤其在小說創作與研究、電影劇本和舊體詩詞創作、報刊雜誌編輯、地方文獻收集、文物保護等方面,卓有成就,貢獻很大,真不愧為一代藝術宗師。

武俠小說

《孤掌驚鳴記》、《江南豪傑》、《忠義大俠》、《俠女奇男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