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家的渡口(郭興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家的渡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老家的渡口》中國當代作家郭興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家的渡口

每當看到韋應物「野渡無人舟自橫」那句詩,我就想起了老家的渡口。老家有一個渡口,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隨着時代的發展,現在那渡口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世界上除了空氣之外,對人最重要的物質,就數水了。古人深諳此道,都是依水而居。我老家在澮河左岸,這也是老祖宗的聰明之處,在澮河兩岸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村莊。都說滴水穿石,我原以為水是多麼堅硬的東西。其實水才是欺軟怕硬之物呢。水從發源地流來碰到土層軟的地方,就沖了過去,若是碰到堅硬處,便繞了過去,說黃河九十九道彎,澮河的彎遠不止九十九道。它從西北蜿蜒而來,又向東南蜿蜒而去。我的老家前邊都是直東直西的一道河面。緊靠河的南邊也有一個大村莊

在我老家的北邊三里遠處,有一個小集子叫祁集,集上只有一條五六十米長的南北街,沒有什麼像樣的店鋪,雙日逢集,只有在逢集時,才有人去趕集或買或賣,集上有一個老中醫,在當地看肝病很有名,家裡不斷病人。

在澮河南邊六七里處,有一個較大的集子叫韓村集,有一條一里路長的東西走向的街。鄉鄰們買個小東小西或賣點什麼,不是趕祁集就是趕韓村集。鄉鄰們在河南河北都會有親朋好友,中間隔着一條澮河,非常不方便。在兩岸的鄉鄰共商下,決定在河上架一座木橋。

通常澮河的水面也只有二十多米寬。架橋時,先用粗木頭在河裡揳上當橋腿。再在橋腿上架上橫木作橋樑,最後再用木板鋪在橋樑上,橋就架成了。不論河南河北鄉鄰們方便多了。

可是,天氣無常,澮河一漲水,橋的木板就被沖跑了,看來這架橋一事還是不行。兩岸鄉鄰過河又成了問題。

俺莊有個叫老八的人,五十多歲了,他自己排了一條船。我們都把製作船叫排船。木料要選梓楸樹,因為這樹高大質地細密耐濕,耐漚耐腐蝕。

排船得請排船的木匠。因為那是一個技術活。先把木料根據不同的用途加工成不同的板型。船幫要用長木板,船頭應當比船尾稍窄,船頭船尾都要翹起一定的角度。

船幫要用較長的楸樹鋸成木板,船頭和船尾用較短的木板。船倉要加上橫樑,橫樑要和船幫連在一塊,在船倉的橫樑鋪上一層木板,這樣可以減輕重物對船底的重壓。船排好後,所有的縫隙都要用麻粘粘上縫,這樣才能確保不漏水。

船排好後,還不能立馬下水,要用桐油放鍋里熬一下,再把新船油兩遍,等油幹了才能下水。

對老八來說,擺船可不是個輕巧活。到了逢集的日子,趕集的,下集的,來來往往不斷。還有人趕集牽着豬羊上船。渡口一片繁忙景象。要是碰到河南河北有嫁女娶媳的,抬着花轎,嫁妝以及喝酒的客人,看熱鬧的,一天都沒閒空。

如果河南河北有放電影或唱戲的,擺船就更麻煩了。大人小孩,一會一趟。看完電影散了戲,回家的人,一回一陣,或三或倆,老八都得一船一船的擺過來擺過去。要是天黑了,老八還得格外小心,怕有人掉河裡去,尤其是老人和小孩。

為了擺船方便,老八在河坡上搭了一個臨時住的庵子,從水邊到庵子有百十米遠。有時,老八擺完一船就想回到庵子去休息一會。他一步一步往河坡上走,沒想到他剛走到庵子,就傳來一聲「過河了」,他就要立刻回過身朝水邊走去。

老家渡口的船和南方的稍有不同。南方的船是在船後邊裝一支櫓,划船時只靠一支櫓搖來搖去。我老家渡口的船在船後邊裝上兩支棹子,划船時,兩隻手交叉握着兩支棹子,想前進就前進,想後退就後退,想拐彎就拐彎,想掉頭就掉頭,非常方便自如,遠非南方船上的櫓可比。

渡船每年的夏天都整修一番。先找幾個壯小伙子把船從河裡拉上岸,抬起來放在兩條長凳子上,用水裡里外外都刷乾淨,放在烈日下曝曬,曬乾後把原來的麻粘透掉,重新用麻粘再粘一次,等船里外都曬乾了,再用桐油油一遍,桐油幹了,再把船拖下水使用。

老八擺船兩怕,一怕漲水。夏秋雨季瀑雨頻繁,河裡常常漲水,水漲船高,老八夜裡就不敢酣睡,他一會一會地到河邊把船橛子往河邊上挪一挪,不然的話,船就有可能被水沖跑,老八就得往下游去找船,然後再拉回來,可費勁了。

還有就是怕冬天河水上凍封河,老八就要用棍或錘把冰打碎,打出一條路來,船才可以划來划去。

渡口的船夏天是我們毛頭小子的樂園,我們可以在船上盡情玩樂。我們脫光了衣服站在船頭上,其餘的把船使勁晃動。站在船頭上的人,如果站不住,掉到河裡那就不算本事。

老八的渡口不收錢,但附近的鄉民也不虧待他,每到秋之後,三里五里遠近的隊長便會送些糧食給他,這讓俺隊的隊長頗為不爽,隊長叫狗子,外號叫老歪,因為他每天吆喝人幹活,都是頭歪着罵罵咧咧一個莊,大家便給他起了這個外號。有一天,大家都在老八的橋庵子閒聊,他走過來叫了一聲「丁老八」!老八的輩份比較長,有叫老八叔,老八爺的,狗子按輩份應當喊老八叔,老八一聽,看着狗子說:「狗子,我丁老八是你叫的嗎?」老歪一聽,「怎麼?我不叫你丁老八,還能叫你張老八嗎?」還沒等老八再說話,忽然老歪的頭上挨了一鞋底,原來是老歪的爹來了,老歪的爹叫老二,和老八同一輩份。老二罵道,滾!不懂事的東西!大家一陣哈哈大笑。

每年春夏,莊上的人可以用老八的渡船,撈澮河裡的水草餵牛、餵豬。漲水的時候,村人們餵的鵝鴨不知回家,便擺着老八的渡船,滿河裡去尋找。直到現在,村民在一起閒聊,還都說起老八渡船的好處。

時光過去了半個世紀,老八也早已過世,渡船也沒了蹤影,渡口也不復存在。隨着社會發展祖國面貌日新月異,老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澮河之上已修建了幾座寬闊的大橋,人們出行拉貨用汽車,過河開着轎車、電瓶車,雖沒了渡船,但卻更方便了。[1]

作者簡介

郭興華,濉溪縣人,1942年生,中學高級教師,淮北市作協會員,安徽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