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濉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濉溪縣為安徽省淮北市唯一轄縣,位於安徽省北部,東臨宿州市,南接蒙城縣、懷遠縣,西連渦陽縣,西北與河南省永城市接壤,東北依淮北市。總面積1987平方千米。總人口111萬人(2012年)。全縣,轄11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濉溪蕪湖共建的現代產業園。縣政府駐濉溪鎮沱河路92號。

濉溪承東啟西、區位優越,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經濟區和徐州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 濉溪歷史悠久,是秦相蹇叔和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故里,擁有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臨渙古鎮、淮海戰役臨渙總前委舊址3處國家級文保單位。濉溪縣因古濉河和溪河在此交匯而得名,口子窖酒產自濉溪縣。連續8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素有"酒鄉煤城"、"中原糧倉"的美譽。[1]

簡介

濉溪縣因古濉河和溪河在此交匯而得名,為淮北市唯一轄縣。全縣轄11個鎮和省級濉溪經濟開發區、濉溪蕪湖現代產業園。國土面積1987平方公里,人口107萬。濉溪為口子窖酒原產地,素有「酒鄉煤城、中原糧倉、能源之都、運河故里」的美譽。

濉溪交通便捷。境內三條鐵路北接隴海線,東連京滬線、西入大京九;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泗許高速、合徐高速、濟祁高速穿境而過,連霍高速、京福高速交匯於側。

濉溪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稟賦得天獨厚。煤炭儲量60億噸,鐵9700萬噸。國家級大型企業淮北礦業集團、皖北煤電集團13對礦井座落在濉溪境內。農業資源優勢明顯,全縣耕地220萬畝,是國家重要的糧食和畜禽生產基地,2013年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十連豐」,成功創建小麥單產千斤縣,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濉溪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時期政治家華元、秦相蹇叔、東漢哲學家桓潭、竹林七賢之首的稽康等均為濉溪人。文物古蹟星羅棋布,目前全縣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多次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地理位置

濉溪縣位於安徽省北部,是淮北市唯一市轄縣,縣城依市而建,全縣轄11個鄉鎮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面積1987平方公里,人口106萬。

濉溪承東啟西,區位優越,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是淮海經濟區和徐州經濟圈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資源

野生動物

野生獸類有野兔、野貓、獾狗、刺蝟、松鼠、黃鼠狼等。50年代,東北部山區(後劃歸淮北市烈山區)有狼出現。1981年,在澮河和閘河各捕到1隻揚子鱷。

鳥類有野鴨、野雞、野鴿、喜鵲、斑鳩、大雁、鵪鶉、啄木鳥、貓頭鷹、燕、麻雀、布穀鳥、黃鸝、鷂、鷹等。

蟲類有蛇、青蛙、蟾蜍、蜥蜴、蠍子、蟋蟀、土鱉蟲、蚯蚓、蜈蚣等。

鱗類有鯉魚、草魚、鯽魚、鯰、青、鰱、鱅、鯇、鯿、鱖、黃桑魚、赤眼鱒、烏魚、黃鱔、白鱔、鱉鰷、泥鰍、戈魚等。

甲殼類有龜、鱉、蝦、蟹。

貝類有蚌、螺、蛤蜊。

野生植物

林木科類有黃連木、山槐、朴樹、楸樹、白榆、山棗。

草類有劉寄奴、尋骨風、竺錦草、杜衡、敗醬草、金牛草、金佛草、浮萍、鴨跖草、鐵莧菜、貓眼草、瞿麥、益母草、柴胡、車前草、小薊、透骨草、旱蓮草、扁蓄、翻白草、龍葵、葉下珠、六月雪、瓦松、鳳尾草、馬齒莧、大薊、夏枯草、地丁、澤蘭、薄荷、爬根草、扁扁草、毛抓秧、腥腥草、掐不齊、苜蓿、三棱草、節節草、打鼓條、毛草葉、紅腚猴、螞蚱膀、萬根草、蒲草、灰灰菜、羊蹄棵、麵條菜、澀拉秧、蒼耳、王不留行、蒲公英、絞股藍、蒺藜、青蒿、苗掃帚、紅蓼草、蓑衣草、鬼針草、牛蒡、小蒜、富苗秧、菟絲子等。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富足,儲量大。非金屬礦產以煤為主,已探明儲量60億噸,100米以下潛在煤礦資源約100億噸。金屬礦產以鐵為主,儲量9700萬噸。銅、金、銀、鈷、水泥灰岩等也較豐富。[2]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本地屬宋國,置銍邑,邑址在今臨渙集。戰國時期,本地屬楚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設36郡,縣境分屬泗水郡的相縣、銍縣、蘄縣、符離縣。泗水郡及相縣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

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為沛郡,相、銍縣未變。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將居翁為相城侯,沛郡改為侯國。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東部屬彭城郡,其餘屬侯國。後侯國又改稱沛郡。

三國時期,曹魏遷沛國治所至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本地分屬魏豫州譙郡的相、銍、竺邑、蘄和符離5縣。

西晉時,沛國治所復遷相城。本地分屬豫州沛國之相縣、竺邑縣、符離縣和譙國之銍縣、蘄縣。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屬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離和譙郡之銍、蘄5縣;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臨渙郡,治銍城,本地分屬譙州之臨渙郡、蘄城郡。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臨渙郡置白撣縣和渙北縣,白撣縣治所在今百善南,渙北縣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屬沛郡相縣、蘄城郡蘄城縣、臨渙郡白撣縣和渙北縣。北齊天保元年(公元 550年),復置竹邑縣,治所在竹邑城;廢臨渙郡和渙北縣,置臨渙縣,治銍城。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屬彭城郡承高縣、蘄城郡蘄城縣、睢南郡竹邑縣、符離縣,譙郡臨渙縣、白撣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縣併入符離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白撣縣併入臨渙縣,本地分屬譙郡臨渙縣和彭城郡蘄縣、符離縣、蕭縣。

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屬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離縣置諸陽縣,治所在今趙集山西村。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析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泗州虹縣置宿州,本地分屬宿州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九年臨渙縣改屬宿州,本地分屬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63年),分屬淮南東路宿州之臨渙縣、符離縣、蘄縣。南宋時,長淮以北淪為金,本地分屬金南京路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臨渙、符離、蘄縣3縣,轄地併入宿州。本地屬河南行省歸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無縣建置,屬宿州。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改宿州為宿縣,本地仍屬宿縣。

1950年7月1日,析宿縣西境置濉溪縣,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行政專區公署。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個1月12日,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13日,復屬宿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屬宿縣地區。1977年1月12日改屬淮北市,現為淮北市唯一市轄縣。

行政區劃

2006年3月,濉溪縣轄10個鎮、1個鄉:濉溪鎮臨渙鎮南坪鎮百善鎮鐵佛鎮、劉橋鎮、孫疃鎮、韓村鎮、雙堆集鎮、五溝鎮、四鋪鄉。共24個居委會、413個行政村。面積1987平方公里,人口106萬

交通區位

濉溪環境優越,交通便捷。市、縣連為一體的城市建設格局,熱、電、氣一體化的能源供應,以及更加優惠的投資政策,為國內外客商提供了大展宏圖的空間。舉全縣之力打造的省級開發區--濉溪經濟開發區,「七通一平」全面實現,服務配套設施已經完成。一個以開發區為主體,鄉鎮工業集中區和創業園區為兩翼的投資載體和開放平台已經構建。「一條龍」服務制度、「一站式」審批制度、縣級領導聯繫協調製度、投訴舉報監督制度和投資優惠政策日臻完善。

符夾、青阜、青蘆三條鐵路穿境而過,北接隴海線,東連京滬線,西入大京九。公路交通國道、省道四通八達,連霍高速、合徐高速呈「十」字型在此交叉,驅車南下省會合肥、東進海濱城市連雲港只需2小時左右。距徐州觀音機場僅有50公里。內河航運入淮河、通長江,直達上海港。規劃籌建中的許昌-亳州-宿州-淮陰高速公路將橫穿本縣中部。規劃籌建中的亳州-永城-青龍山-宿州鐵路也將橫穿本縣北部。[3]

經濟發展

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8.9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5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93.2億元,增長25.6%;第三產業增加值40.2億元,增長10.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5736元,比上年增長21.7%。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構成由上年的22.4:52.9:24.7調整至21.0:55.2:23.8,第二產業占比較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4.1%。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13.4%。

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5.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9.86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02.21億元,增長17.3%;第三產業增加值43.76億元,增長7.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251元,比上年增長12.1%。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比21.5:55.0:23.5,其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8.8%。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達13.1%。(選自濉溪縣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文明濉溪

今年12月5日是第29個國際志願者日,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團結凝聚最廣泛的志願者力量投身文明縣城創建工作,紮實推進濉溪縣青年志願者行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美好濉溪建設做出新貢獻,按照中央、省、市、縣文明辦關於組織開展國際志願者日主題實踐與宣傳活動的通知精神,團縣委決定以縣文明辦給出的「弘揚志願精神、爭做濉溪好人」為主題,組織青年志願者在濉溪縣星級志願服務廣場(時代廣場)集中開展「弘揚志願精神、共創文明縣城」志願服務活動。以此,推進我縣誌願服務制度化和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為「四個濉溪」打下堅實基礎。[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