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羌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羌帖
圖片來自yac8

羌帖,指在中國流通的俄羅斯帝國和俄國白軍勢力發行的盧布紙幣,源自中國東北地區的民間俗稱。俄國盧布從1860年代開始流入中國,1920年代中期因嚴重貶值而退出流通。

在中國東北主要流通於哈爾濱中東鐵路沿線,在新疆則主要流通於伊犁塔城

流入中國的羌帖種類繁多,主要有俄羅斯帝國國家銀行發行的羅曼諾夫老帖、俄羅斯臨時政府發行的克倫斯基新帖、臨時全俄羅斯政府發行的鄂木斯克債券、中東鐵路管理局授意華俄道勝銀行發行的霍爾瓦特票等。

名稱

「羌帖」是中國東北地區民間對俄羅斯帝國及俄國白軍發行在中國流通的盧布紙幣的俗稱,與其相對應的,當時在東北流通的中國官方發行的紙幣被稱為「官帖」,非官方發行的紙幣被稱為「私帖」。「羌帖」一名並非官方名稱,雖然在中東鐵路時期華方的各種資料文獻中「羌帖」或「羌洋」等詞彙頻繁出現,如民國七年(1918年)2月,在一份向東省鐵路督辦稟報中有「近因羌洋毛荒,百物騰貴」等句,但由俄方管理的中東鐵路當局的中文文獻中從未出現,相應概念大多被稱為「盧布」或「俄洋」[1]

對於盧布紙幣被稱為「羌帖」的原因,一種說法是源自清代對俄羅斯人的稱謂「老羌」。「老羌」或「老槍」是清朝初年對俄羅斯的一種特殊稱謂,多流行於民間,官方文獻中不多見。清初詩人吳兆騫所鑄《秋茄集》中有一首描寫巴海將軍遠征羅剎情形的詩《奉送巴大將軍東征邏察》,自注中稱「邏察一名老羌,烏孫種也」;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在《寧古塔記略》中記載「時邏車國造反(又名老羌)」;何秋濤在其《朔方備乘》中稱「俄羅斯人自稱曰老羌」;楊賓《柳邊紀略》中有「阿羅斯,一作俄羅斯,既羅剎,邊外呼為老槍」;方拱乾《絕域紀略》稱「老槍」為「鳥槍」的訛變,源於俄國人善用鳥槍[2]

歷史

1858年,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簽署《璦琿條約》,俄國侵占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領土。1860年代開始,俄國盧布開始越過中俄邊境進入中國東北。1868年,中國商人曾向官府報稱:「近來該夷商人比前倍覺詭詐,凡買本鋪之貨,並不付銀,俱給羌帖,小民等欲不賣給,尤恐致失兩國之誼。

」到1875年,「羌貼」已在黑龍江璦琿縣占據優勢地位,《黑龍江志稿》記載「光緒初年,璦琿商賈行用皆系俄帖,華商購辦貨物必須以銀易帖,始可易貨。以至邊界數百里,俄帖充溢不下數百萬[3]。」

1898年6月,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建立分行,1897年8月,中東鐵路開始修築,大量俄羅斯人湧入哈爾濱,並逐漸操縱了哈爾濱的行政權,黑龍江境內羌帖逐日增多。1903年7月1日,中東鐵路全線通車,至此共投入經費3.15億盧布,其中多由華俄道勝銀行以支付工資、購買建材及消費品等途徑投放到中國東北尤其是黑龍江地區。中東鐵路運費、與俄國人交易,以及鐵路地段內的稅捐繳納,均強制使用俄國盧布,其流通量迅速增加。

因此,羌帖占領哈爾濱貨幣市場,形成以盧布為本位的哈埠幣制。羌帖先在鐵路沿線使用,其後又逐漸向四周擴散[4]。此時的盧布紙幣是由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發行,因此被稱為「羅曼諾夫老帖」。因幣制不同,外地中國人到哈爾濱必須先將所攜貨幣兌換成盧布後才能通用。不久,東北三省的官銀錢號也相繼在哈爾濱設立分號,並發行官帖。官帖主要流通於哈爾濱道外,到道里南崗等地仍需使用羌帖,在哈爾濱形成了「割據式」的貨幣流通模式[5]

俄國從1897年開始實行金本位,規定盧布紙幣可隨時兌換金幣,因此華俄道勝銀行在哈爾濱宣傳「盧布就是黃金」,稱1盧布紙幣可向該行兌換1個盧布銀幣,而滿5盧布可兌換1個盧布金幣,且可以隨時兌換。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俄軍在中國東北北部購買物資,造成大量羌帖流入。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俄國政府於7月27日正式宣布盧布紙幣不再兌現,羌帖成為不兌現紙幣,而且因戰費增加,俄國政府大量增發紙幣,羌帖大幅貶值,到1916年8月,每100盧布僅能兌換銀元12元。一戰期間,因戰爭形式變幻莫測,國際形勢動盪不安,盧布幣值時漲時落,羌帖投機成為時興買賣。許多人認為羌帖在俄國勝利後能恢復原價,於是大量購入。作家蕭紅曾在《一九二九底愚昧》一文中描述她母親、親戚和鄰居們購買羌帖的情形[6];張永久《袁世凱家族》一書中描述了袁世凱兒子袁克齊購買羌帖並因此損失大量錢財的事情[7]。從1892年至1916年,俄國紙幣的淨流入量高達4.15億盧布[8]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發,沙皇政權被推翻,俄國臨時政府成立。臨時政府發行了大量紙幣,其中克倫斯基執政期間所發行的新幣被稱為「克倫斯基新帖」;在哈爾濱華俄道勝銀行的推廣和中國北洋政府的協助之下,克倫斯基票大量流入中國境內。至1917年9月,北滿地區盧布流通額已達4億,其中哈爾濱約有2億盧布。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爆發,俄國臨時政府被布爾什維克推翻,不過哈爾濱和中東鐵路沿線仍屬於白軍勢力範圍。1918年11月,以高爾察克為首的白軍政權臨時全俄羅斯政府發行有價證券,高爾察克政府因位於鄂木斯克也被稱為鄂木斯克政府,其發行的紙幣因此被稱為「鄂木斯克債券」。1919年11月,中東鐵路按高爾察克政府命令不再使用克倫斯基新帖,克倫斯基新帖變為廢紙。1918年12月,中東鐵路管理局授意華俄道勝銀行以市面缺乏小額貨幣為名發行紙幣,被稱為「霍爾瓦特票」。

1919年10月,北洋政府發行哈大洋票,市面改以「大洋」為貨幣本位。據1921年3月23日《濱江時報》報道,羌帖每1000元大帖可兌換大洋八九元,每100元老帖可兌換大洋一元。但不久後的4月13日,羌帖價值就跌落到每千元僅可兌換大洋一元。根據資料統計,1924年,中國百姓持有的羌帖總量約為82億[9]。1920年代中期,各種羌帖因嚴重貶值已全部淪為廢紙,退出市場流通。

參考文獻

  1. 陳文龍. 華俄道勝銀行在華發行的紙幣:羌帖名稱考略. 學理論. 2016, (7): 149–151. 
  2. 郭文深. 俄羅斯國家名稱變遷考——從「羅剎」到「俄羅斯」. 江淮論壇. 2010, 241 (3): 105–111. 
  3. 王學文; 張新知. "羌帖":危害白山黑水五十載. 俄羅斯研究. 2003, (3): 78–83. 
  4. 張振鵾. 清末十年間的幣制問題. 近代史研究. 1979, (1): 249–287. 
  5. 哈爾濱早期貨幣交易的「錢桌子」. 哈爾濱市檔案局. [2018-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5). 
  6. 蕭紅. 一九二九底愚昧. 我有着青春的時候(蕭紅散文集).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2-9: 249. ISBN 9787511327697. 
  7. 張永久. 袁世凱家族. 秀威出版. 2010-07-01: 150. 
  8. 王智慧. 俄幣羌帖的發行對哈爾濱經濟的影響. 邊疆經濟與文化. 2015, (3): 8–10. 
  9. 王學文; 關心. 羌帖侵入黑龍江的政策性因素分析. 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 (4): 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