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立陶宛 | |
---|---|
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英語: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東岸,與北方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 [1]
立陶宛是一個擁有輝煌文明的歷史古國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國,1569年與波蘭合併成波蘭立陶宛聯邦, 成為歐洲強國之一,並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和東歐爭霸,後由於國力衰退,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附庸國並最終遭到吞併。一戰時被德國占領,1918年2月宣布獨立,但在二戰時又遭蘇聯吞併,1940年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再次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
立陶宛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28億美元,同比增長5.9%,人均GDP約合13253美元。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交通物流、生物技術、激光技術為立陶宛的優勢產業。 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成為歐元區第19個成員國,此時恰逢歐元誕生15年紀念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立陶宛共和國 | 英文名稱 |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
簡 稱 | 立陶宛 | 所屬洲 | 歐洲 |
首 都 | 維爾紐斯 | 主要城市 | 考納斯,克萊佩達,希奧利艾等 |
國慶日 | 1918年2月16日 | 國 歌 | 《國歌(立陶宛)》 |
國家代碼 | LTU | 官方語言 | 立陶宛語 |
貨 幣 | 歐元 | 時 區 | UTC+2(夏時制:UTC+3) |
政治體制 | 議會制共和制 | 國家領袖 | 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總理:阿爾吉爾達斯·布特凱維丘斯 [2] |
人口數量 | 287萬(2016年) [3] | 人口密度 | 45.8人/平方公里(2016年) |
主要民族 | 立陶宛人 | 主要宗教 | 天主教 |
國土面積 | 65,300平方公里 | 水域率 | 1.35% |
GDP總計 | 532.51億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 人均GDP | 19090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
國際電話區號 | +370 | 國際域名縮寫 | .lt |
道路通行 | 靠右駕 | 駛 國家格言 | 「民族的力量源於團結」 |
人類發展指數 | 0.834(2013年) | 國 花 | 芸香 |
國 樹 | 樺樹 | 最大城市 | 維爾紐斯 |
注 音 | ㄌㄧˋ ㄊㄠˊ ㄨㄢˇ | 主要學府 | 維爾紐斯大學 |
歷史沿革
舊石器時代起,立陶宛就有人類定居。公元5—6世紀出現階級社會。 12世紀起受到日耳曼人的侵略。 1240年成立統一的立陶宛大公國。
13世紀,形成立陶宛民族。 14—15世紀,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大部在西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1558—1583年,立陶宛參加了反俄國的立窩尼亞戰爭。
1569年根據盧布林條約,波蘭和立陶宛合併成立了波蘭立陶宛王國。 1795—1815年整個立陶宛(除克萊佩達邊區外)併入俄國。立陶宛人民參加了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蘭起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立陶宛被德國占領。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1918年6月4日,成立立陶宛王國,立陶宛國會於11月2日推翻了自己的決議,立陶宛成為共和國。 1918年12月至191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領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聯合組成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8月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並宣布獨立。 1926年9月28日,蘇聯政府同立陶宛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同年12月,法西斯分子發動政變得逞。 1940年,蘇聯軍隊占領立陶宛。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立陶宛被德國軍隊占領。 1944年,蘇聯軍隊再次占領立陶宛,並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蘇聯不予承認。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立陶宛的獨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聯合國。 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立陶宛國土面積為6.53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中東部(北緯3°54'~56°27',東經20°56『~26°51』),北與拉脫維亞接壤,東、南與白俄羅斯毗鄰,西南與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相鄰,西瀕波羅的海。國境線總長為1644公里,海岸線長90公里。
地形地貌
立陶宛地形以平原為主,另有西部不大的丘陵及東南部的高地,最高點海拔293.6米。
氣候特徵
立陶宛氣候介於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之間,冬季較長,多雨雪,日照少;9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溫度最低,1月份平均氣溫為-4°C-7°C;夏季較短而且涼爽,日照時間較長;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溫暖,7月平均氣溫16-20°C。
水系分布
立陶宛是歐洲湖泊最多的國家之一,面積超過0.5公頃的湖泊有2830個,湖泊總面積達88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DRUKSIAI湖面積4479公頃;共有722條河流,最長的河流涅曼河全長937公里,流經立陶宛境內長度475公里,自東向西流入波羅的海。
時區
立陶宛屬於東二區,與北京時間差6小時。每年3月最後一個周日至當年10月份最後一個周日實行夏令時,期間與北京時差5個小時。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立陶宛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比較貧乏,主要依賴進口。主要資源有西部地區和波羅的海大陸架的石油,泥煤、建築用石膏、石灰石、粘土和砂石等,東南部有鐵礦和花崗岩,還有白雲石、礦泉水、地熱等資源。
森林資源
立陶宛的森林和水資源較為豐富。面積較大的森林主要集中在南部和東南部,森林面積197.5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0%以上。多為針葉林,主要為松樹。主要樹種是橡樹、樺樹。森林中的蘑菇、漿果、草藥資源也比較豐富。
動物資源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動物提供了較好的棲息地,立陶宛共有70多種哺乳動物,13種飛鼠,還有被列入保護名單的白兔、猞猁並有狼出沒。立陶宛有330種鳥類,99種魚類,其中26種為海魚。1.5萬種昆蟲和無脊椎動物。
行政區劃
政區
立陶宛全國劃分為10個縣,即維爾紐斯縣、考納斯縣、克萊佩達縣、首萊縣、潘涅維日縣、馬里亞姆波列縣、陶拉格縣、泰爾夏伊縣、烏捷納縣、阿利圖斯縣。共44個區、92個市、22個鎮。主要城市有維爾紐斯、考納斯、克萊佩達、希奧利艾等。 首都 維爾紐斯(Vilnius),位於立陶宛東南部的內里斯河和維爾尼亞河匯合處(北緯54度41分、東經25度17分)。面積401平方公里,人口54.9萬(2011年12月)。1月平均氣溫—7.8℃,7月平均氣溫20.8℃。
國家象徵
國名
立陶宛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立陶宛,國名源于波蘭語,意為「多雨水的國家」。
國旗
立陶宛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由三個平行的橫長條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黃、綠、紅三色。立陶宛於1918年宣布獨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採用黃、綠、紅三色旗作為國旗。1940年成為原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採用左上角有黃色五角星及鐮刀、鐵錘圖案,下部有白色窄條和綠色寬條的紅旗作為國旗。1990年宣布獨立,採用上述三色旗為國旗。2004年7月8日國旗的長寬比例從2:1變成5:3。
國徽
立陶宛國徽為盾徽。紅色盾面上一位身着銀裝的騎士跨在一匹白色的駿馬上,右手揮一把銀劍,左手持藍地鑲金黃色雙十字的盾牌。前蘇聯時期曾經使用的加盟共和國國徽。另有大國徽,盾外有獨角獸和獅鷲守護,上有大公冠。下有三叉戟,並書以格言「讓統一盛放」。
國樹
國花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13年底,立陶宛總人口約296萬人。人口密度為45.5人/平方公里,城鎮居民占2/3。華人數量為300人,主要集中在維爾紐斯、考納斯、克萊佩達、首萊河潘涅維日等大城市。 立陶宛人口分布情況
縣名稱 | 人口(萬人) | 縣名稱 | 人口(萬人) |
---|---|---|---|
維爾紐斯縣 | 80.64 | 瑪利亞姆博列縣 | 15.41 |
考納斯縣 | 58.74 | 阿利圖斯縣 | 14.99 |
克萊佩達縣 | 32.91 | 泰爾夏依縣 | 14.56 |
首萊縣 | 28.59 | 烏捷納縣 | 14.26 |
潘涅維日縣 | 23.88 | 陶拉格縣 | 10.47 |
民族
立陶宛族占85.4%,波蘭族占6.6%,俄羅斯族占5.4%,白俄羅斯1.3%、烏克蘭、猶太、拉脫維亞等民族占1.3%。
文化
宗教
主要信奉羅馬天主教,此外還有東正教、路德教等。
節日
元旦:1991年1月1日 國家重建日(國慶日):1918年2月16日(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國家重建,立陶宛共和國成立) 恢復獨立日:1990年3月11日(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發表獨立宣言) 五月節:1886年5月1日 母親節:5月的第一個星期日 國家日:1253年7月6日(1253年7月6日立陶宛國王明陶卡斯加冕) 萬聖節及亡者哀悼日:11月1日 聖誕節:12月25日 立陶宛人還享有除公共假期外為期28天的年休假期,其休假高潮為每年的7月至9月。
飲食
立陶宛人主要食物有麵食、土豆、甜菜、白菜、豬肉、羊肉和奶製品等。火腿、香腸、熏豬肉是他們的傳統肉製品。他們一般都喜歡烤制食品,也愛吃土豆或豌豆煮的稀飯和用土豆泥、奶渣及肉末做的甜餃子,豬肉熏腸也是他們的常用食品。他們喜歡俄式西餐,用餐慣於使用刀、叉、匙作餐具。他們對中國菜餚也很感興趣,尤為喜歡熟透的風味菜餚。
軍事
國防
1992年11月19日,立陶宛組建軍隊,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立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家國防委員會是協助總統處理國防事務的決策機構,由總統、議長、總理、國防部長和三軍司令組成。現階段實行行政領導與作戰指揮相分離的軍政、軍令雙軌領導體制,即由國防部文職人員控制軍隊,由三軍司令及其領導的國防參謀部指揮部隊執行各種作戰訓練任務。 立國家安全政策是公開、透明和非對抗性的,認為國家安全未受到任何直接軍事威脅,不視任何國家為敵人。 [4]
軍費
2008年度國防預算支出為3.7億歐元,同比增長13.5%,占國民生產總值1.16%。
軍力
2008年,立軍隊共有16000人,比2007年減少1000人,編為陸軍、空軍、海軍、特種作戰部隊、後勤保障部隊、軍事教育訓練機構和部隊等,其中陸軍有近6000人,空軍1000多人,海軍600多人。另有8000多名預備役人員。實行職業軍人和義務兵混合制,義務兵服役期12個月。立軍在伊拉克、阿富汗、科索沃、波黑和格魯吉亞等地派有220餘人參加維和行動和國際軍事行動。截止2013年,立陶宛軍隊共有8000餘人。
外交
外交政策
2004年3月29日,立陶宛加入北約、5月1日加入歐盟,致力於北約和歐盟的進一步擴大,奉行積極的對外政策,重視睦鄰友好合作,努力擴大在本地區的政治影響力。同時,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已先後加入6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積極發展與烏克蘭、摩爾多瓦、外高加索和巴爾幹地區國家的關係,支持其加入歐盟和北約。2007年1月1日,立正式成為申根協議成員國。截至2008年,立建交國總數為151個。
同歐盟關係
2009年12月31日,根據立陶宛與歐盟簽署的協議,立陶宛境內的伊格納利納核電站正式關閉。 2013年7月1日,立陶宛政府1日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正式接替愛爾蘭開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立陶宛總理布特克維丘斯、立政府官員以及外國駐立使節等出席升旗儀式。 據立通社報道,布特克維丘斯在升旗儀式上表示,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立陶宛在加快實施關於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機會的協議方面具有雄心勃勃的計劃。此外,立陶宛還將致力於解決能源問題,爭取在2014年建成歐盟內部能源市場,增加泛歐能源基礎設施投入,推動「東部夥伴關係」計劃。 根據日程,立陶宛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正式啟動儀式將於3日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屆時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將向歐洲議會介紹立陶宛擔任輪值主席國期間的工作重點並回答歐洲議員提問。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立陶宛將在布魯塞爾等地舉辦近3000場活動和會議,在立陶宛舉辦180場活動,包括16場部長級會議。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地區第一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國家。2014年1月1日,希臘接替立陶宛,擔任了下一任歐盟輪值主席國。
同美國關係
1991年9月6日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立陶宛獨立以來,一直與美保持密切關係,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基本支持美方立場,積極參與美領導的軍事行動。美政界人士多次高度評價立在國際反恐行動中的作用,稱立是可信賴的夥伴。2008年立美雙邊關係發展順利。2013年8月,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總統集體訪美,回見美國總統奧巴馬,並就加強戰略合作、能源安全合作、網絡信息安全以及跨大西洋經貿合作交換意見。
同俄羅斯關係
立俄1991年10月9日建交。立重視發展與俄關係,特別強調發展與俄加里寧格勒州的互利合作。同時,立方積極推動歐盟在能源問題等對俄政策上採取統一立場,以保證各成員國的利益。南奧塞梯衝突爆發後,立指責俄單方面挑起對格魯吉亞的戰爭,強調俄沒有履行在南奧塞梯問題上的國際義務,推動歐盟和北約對俄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立俄關係趨於冷淡。兩國還在能源供應、對前蘇聯時期有關歷史問題的評價等問題上存在分歧。
同鄰國關係
立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在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傳統聯繫,三國之間除設有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部長級定期會晤機制外,還建立了波羅的海大會、波海地區國家經濟論壇、三國首都會議機制等。三國各層次交往十分頻繁.
同中國關係
1991年9月14日中立兩國建立外交關係。2012年,中立關係發展順利,各領域合作日益深化。4月,溫家寶總理在波蘭華沙會見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立陶宛總理庫比留斯。5月,立陶宛議會副議長塔馬紹斯卡斯率立中議員小組訪華,9月,立陶宛總理庫比留斯來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2年新領軍者年會,溫家寶總理會見。立經濟部長日留斯來華出席第16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並訪問山東省。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張建南訪立。10月,商務部副部長陳健訪立。2013年中立關係續有發展。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會見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立陶宛總理布特克維丘斯。2014年8月,立總統格里包斯凱特、總理布特克維丘斯、議長格勞濟涅內、外長林克維丘斯分別就雲南魯甸地震向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張德江委員長和王毅外長致慰問信。12月,李克強總理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會見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立總理布特克維丘斯。2015年2月,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主持聯合國安理會公開辯論會期間會見立外長林克維丘斯。6月,張高麗副總理訪立,分別同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總理布特克維丘斯會見、會談。11月,李克強總理在蘇州會見來華出席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立陶宛總理布特克維丘斯。2017年4月,張德江委員長訪問立陶宛,同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總理斯克維爾內利斯、議長普蘭茨凱蒂斯分別會見、會談。11月,李克強總理在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布達佩斯會晤期間與立總理斯克韋爾內利斯雙邊會見。5月,立交通與通訊部長馬休利斯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高級別會議。6月,立國家鐵路公司與中國鐵路總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首趟中歐班列經停立陶宛。8月,雙方簽署2018—2020年農業領域合作行動計劃。9月,立農業部長馬爾考斯卡斯訪華。9月,立文化部長魯奧基特-約松訪華。10月,兩國在北京舉行經貿合作混委會第13次例會。2018年1月,立議長普蘭茨凱蒂斯隨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議長集體訪華,習近平主席、楊潔篪國務委員集體會見,張德江委員長集體會談。
同國際組織的關係
支持聯合國儘快進行改革,認為聯合國應通過改革增加工作透明度、職業化和效率,加強安理會的權威。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在伊拉克、阿富汗、可所謂等熱點地區派駐士兵或民事警察,2005年起負責領導多國維和部隊在阿富汗進行重建工作。
相關視頻
1、立陶宛
2、世界零距離 04 立陶宛
參考來源
- ↑ 立陶宛國家概況 ,外交部網,2019年8月
- ↑ 初步結果顯示瑙塞達贏得立陶宛總統選舉,新華網,2019-05-27
- ↑ 立陶宛gdp、人口,世界銀行網,2019-07-01
- ↑ 高人氣經濟學家吉塔納斯-瑙塞達當選立陶宛總統,新浪網,2019年0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