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桫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桫欏

中文學名:白桫欏

拉丁語:lsophila spinulosa(Hook.) Tryon

別稱:樹蕨、蕨樹

門:蕨類植物門

綱:蕨類植物綱

科:桫欏科

屬:白桫欏屬

白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Hook.) Tryon),又名樹蕨、蕨樹,為白堊紀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樹種,是現存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極其珍貴,堪稱國寶。[1]

形態特徵

常綠陸生大型喬木蕨類, 株高可達20米,中部以上直徑可達20厘米。葉柄禾稈色,常被白粉,長達50厘米,基部有小疣狀凸起,其餘光滑,上面有寬溝,溝的兩外側各具1條由氣囊體連成的灰白色斑紋線。延伸至葉軸漸稀疏;鱗片質薄,灰白色,無特化邊緣,僅有斜向上的黑色刺毛;葉柄、葉軸和羽軸無刺;葉紙質 ,長1~3米,3回羽狀深裂,葉軸淺禾稈色 ,被白粉;羽片約20對,斜展,披針形,長達90厘米。基部一對羽片的柄長達7厘米,先端羽狀深裂,羽軸淺禾稈色;小羽片先狀披針形,長9~15厘米,下部稍狹,先端長尾狀,深羽裂,小羽軸上無毛或有 疏毛;裂片6~22對,長10~16毫米,略成鐮刀形,基部較寬,近全緣或略具波狀齒,偶有淺裂,小脈2~33叉。孢子囊群中生或近中脈,無囊群蓋,各斯與孢子囊幾等長。

生長環境

白桫欏生於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成片生長在一起。

分布範圍

雲南金平、河口、景洪、勐臘、綠春、潞西、瑞麗、盈江等縣(市),西藏海南有分布;不丹印度錫金孟加拉緬甸越南也有。

赤水桫欏

說到赤水,中國人不應當陌生。紅軍四渡赤水,曾留下過可歌可泣的壯舉。
赤水,現在在國際上更為著名的是,那裡有我國存量最大的古桫欏林。所以被列為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
桫欏,被專家們稱為「活化石」。它是自然界歷盡滄桑和浩劫的孑遺植物。繁盛於距今1.6億年到1.3億年前的地質歷史時期,和恐龍同生共榮,是當時大型動物的重要食物。科學家們說,桫欏曾經造就了地球生命史上極其輝煌的恐龍時代。滄桑巨變,經過漫長的地殼變遷,恐龍早在7000萬年前就已經絕滅了,然而桫欏,作為植物活化石卻至今還生機勃勃地長在我國貴州的赤水河畔。它是古植物學、古氣候學、古地理學等多種學科研究的珍貴依據。
桫欏在分類學上屬蕨類植物門,真蕨亞門,水龍骨目。它是蕨類植物中一個十分獨特的類群。蕨類植物一般為草本,但桫欏科的絕大多數種類具有樹狀的直立莖,呈喬木狀,大型羽狀葉子簇生於莖幹的頂端,形成傘狀,故又稱為樹蕨。 桫欏在全世界共有六屬500餘種,產於熱帶亞熱帶山地。根據比較權威的研究結果,我國有2屬、14種和2變種。中國桫欏的種類雖然不多,但地處該科植物分布的北緣,其種類和分布有一定的特色。世界上極少地方倖存的桫欏,大多植株矮小,分布稀疏。中國貴州省赤水桫欏的分布比較廣,生長良好,植株高大,密度也可謂甚佳,生態原始,環境優越,很受中外專家學者看好和推崇,赤水也因此而被讚譽為「桫欏王國」。

桫欏歷史

1642年12月,一艘偏離了航線的荷蘭船正在炎熱的南太平洋懶洋洋地航行着,這天輪到一個叫塔斯曼( Tasman)的水手負責岸望。「陸地!陸地!」——塔斯曼突然大叫了起來,地球上最為獨特的動植物王國——新西蘭,就這樣被歐洲人發現了。發現新陸地的消息很快在歐洲傳開,大批的探險家和殖民者峰擁而至。哪怕是最為見多識廣的探險家初到那裡時也在各種奇特的動植物面前目瞪口呆:幾十種不會飛的鳥在地上跑來跑去,蟋蟀長得大如老鼠,巨型蝸牛以肉為食。森林裡,雄偉的貝殼杉令人望而止步,參天的羅漢松密密麻麻;尤其奇特的是,在歐洲矮小的蕨類植物在那裡竟然長到一二十米高,構成森林中層的主角!
探險家們在新西蘭所看到的那些高大的蕨類植物,就是地球上最後的樹蕨——桫欏。雖然億萬年前那些幾十米高的蕨類巨人早已化作我們腳下的煤炭,但樹蕨並未完全從地球上消失,在新西蘭等地的一些原始森林中我們依然能夠發現樹蕨的蹤影。
不過,所有現存的樹蕨都屬於真蕨植物里的桫欏科,和它們億萬年前即已滅絕的親戚有着很大的差別。桫欏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它們曾經是巨型食草恐龍的糧食。如今,這些最後的樹蕨也同樣面臨着生存的危機,在經歷了冰川的考驗之後,它們頭上又籠罩着來自人類的陰影。
絕大多數的樹蕨都已消失在遙遠的過去,但在地球上的一些角落裡,仍然可以找到樹蕨的蹤影,在這幅馬丁·約翰遜·黑得(Martin Johnson Heade,1819~1904 )作於1870年的油畫中,我們就可以找到生活在牙買加的一種樹蕨。
桫欏科植物現存600種左右,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溫暖潮濕的森林裡,美洲、大洋洲、東南亞以及太平洋的很多島嶼上都有桫欏科的木本蕨類分布,目前這個科中的大量種類都面臨着滅絕的威脅。實際上,現存的桫欏科植物都是在經歷了冰河時代的打擊之後,在這些地區分散殘留,一旦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再次遭到破壞,就極易發生地方性的滅絕事件,最終導致物種的消失。現在,整個桫欏科的植物都已被列入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ITES)的附錄Ⅱ中,禁止所有有礙其生存的貿易行為。
大多數桫欏科的木本蕨類高度約1米~8米,莖幹直徑10厘米~20厘米,羽狀的複葉叢生於莖頂,樹形和椰子樹有點相似。產於東南亞南亞以及中國的白桫欏可以長到20米高,新西蘭的一些種類更是可以高達25米。儘管最高大的桫欏也無法和鱗木等昔日的蕨類巨人相比,並且它們的高度通常也無法和生活在2億多年前的真蕨類樹蕨相比,但已經足以讓桫欏俯視當今的其他所有蕨類植物,成為當今的「蕨類植物之王」。
桫欏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它們曾經是巨型食草恐龍的糧食。現存的桫欏科植物有600種左右,其中大量種類都面臨滅絕的威脅,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正在遭到破壞,最終將導致物種的消失。
新西蘭是世界上樹蕨的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國家。雖然桫欏作為蕨類植物並不開花,新西蘭依然將它作為自己的國花。長達8.000萬年與世隔絕的歷史,使得新西蘭發展出極其獨特的動植物類型;在人類到達之前,那裡是各種鳥類和古老爬行動物的天堂,甚至連一種哺乳動物都還沒有進化出來。茂盛的森林中,滿是各種從恐龍時代遺留下來的古老植物,其中就包括各種樹蕨。
然而自從人類在800年前進入了新西蘭以後,對植被的破壞便從未停止。在歐洲人發現新西蘭之前,毛利人已經在那裡居住400年以上,他們也已破壞了島上大片的原始森林。不過和後來的歐洲人相比,毛利人就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了,新來的殖民者一方面大量砍伐森林以獲取木材,另一方還大面積地毀林開荒以獲得耕地,新西蘭南北兩個島上超過一半的森林遭到了破壞。時至今日,就連在這個樹蕨的王國,也有一些種類面臨着滅絕的威脅。

參考來源

  1. 桫欏:最後的樹蕨!, 植物標本館,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