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淇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淇淇
圖片來自cas

淇淇(約1979年-2002年7月14日)是一頭在中國被人工飼養的雄性白鱀豚(又稱白鰭豚)。

1980年1月11日在長江交接洞庭湖口處被漁民捕獲,次日運抵武漢市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並由該所一直飼養至自然死亡。

它是世界上第一頭被人工飼養的白鱀豚,也是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存活最久的白鱀豚(22年185天)兼人類研究白鱀豚唯一的長期接觸對象,為白鱀豚的行為學血液學生物聲學、人工飼養、疾病診斷與防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寶貴資料。

中國學界對「淇淇」所做的系列研究,是世界上獲知白鱀豚有關信息的主要渠道來源,其中對它的生物聲學研究,推翻了早前認為淡水豚類不能表達感情的觀點[1]

因白鱀豚獨產於中國且極為稀有,「淇淇」一度成為國際上廣受關注的「動物明星」,同時也成為白鱀豚這一物種的代表。其形象被用作中國野生水生動物保護徽標,兩次繪入中國郵票,多次選為體育賽事和文化活動的吉祥物,頻頻在電視熒幕現身,使無數的人們認識了白鱀豚,喚起了人們對自然生態的保護意識。

儘管人們一直試圖尋找合適的雌性白鱀豚與「淇淇」配對,以此實現白鱀豚唯一可能的人工繁殖計劃,但因條件所限未能成功,「淇淇」孤獨的一生終究未留下任何後代。

捕獲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魚縣的幾位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作業時,發現一對白鱀豚母子擱淺在淺水區,遂用漁船堵住淺水區出口處,不久母豚死亡,幼豚被漁民用於將漁網釣上船的大鐵鈎從水中鈎起,並立即報告了當地水產部門。接到當地水產部門的報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連夜趕到現場,於次日清晨經過5小時50分鐘的時間,用吉普車成功將該豚乾運至武漢中科院水生所的水池中。通過檢查測量,該豚為雄性,體長1.43米(一說1.47米),體重36.5千克,估計年齡約1歲。

漁民的鐵鈎在該豚頸背部造成了兩個直徑4厘米、深約8厘米且內部連通的大洞,同時身體有多處擦傷。一星期後,傷口感染嚴重,該豚奄奄一息。中科院水生所聯合北京動物園同濟醫院的專家,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專門為該豚製作了一個「背心」用來給傷口敷上雲南白藥。四個月後,其傷口癒合並隨即康復。

命名

該豚傷勢恢復後,當時的中科院水所所長、著名魚類學家、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教授和當時的副所長胡鴻鈞教授給它取名為「淇淇」。其含義有三個方面,一是「淇」與「珍奇」「稀奇」的「奇」諧音,有珍奇的意思;二是「淇」含有三點水,即有水中動物的意思;三是「淇」與當時稱白鱀豚為「白鰭豚」的「鰭」字同音。

參考文獻

  1. 余夫. 漸行漸遠的「長江女神」. 百科知識. 2007-10, (19): 10–12 [200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