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冥河盜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冥河盜龍屬
圖片來自sci-news

冥河盜龍屬學名Acheroraptor)是一滅絕馳龍科獸腳亞目恐龍,來自美國蒙大拿州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階的地獄溪組,目前僅含一個物種,即特氏冥河盜龍Acheroraptor temertyorum)。[1]

冥河盜龍是地質學上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兩種馳龍類之一,另一種是達科他盜龍,化石同樣發現於地獄溪組。該屬是伶盜龍一個原始的親戚,已知於上頜與下頜材料。

發現與命名

冥河盜龍由大衛·埃文斯(David C. Evans)、德里克·拉森(Derek W. Larson)和菲力·柯里(Philip J. Currie)在2013年首次敘述,模式種是特氏冥河盜龍(Acheroraptor temertyorum)。名源於古希臘語單詞Ἀχέρων的轉寫Acheron,意為「冥河」,指化石發現地地獄溪組;拉丁語單詞raptor意為「盜賊」。種名紀念詹姆斯·特莫蒂(Janes Temerty),北方電力公司和ROM董事會的主席以及他的妻子路易斯·特莫蒂(Louise Temerty),他們多年來一直在支持這個博物館。

冥河盜龍已知於正模標本ROM 63777,含一個完整的右上顎,有幾顆上頜齒(一些是單獨的)和一個相關的齒骨(下頜),編號為ROM 63778,兩者都保存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這兩個標本都是在距離彼此約4米的地方採集的,來自蒙大拿州地獄溪組上部的同一屍骨層,可追溯到白堊紀晚期馬斯特里赫特階,即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之前。正模標本是由一群化石獵人於2009年8月28日收集的,其中一人在幾年後也收集到了這些牙齒標本,後來他從GPS提供了詳細的地理數據和標本發現當天在地面上的照片。這兩個標本隨後都被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從一個私人收藏家手中購得。

分類學

埃文斯等人(2013年)利用幾個數據矩陣(data matrices)探索了冥河盜龍的系統發育位置。冥河盜龍的兩個標本被歸類於同一個分類單元,添加到艾倫·特納(Allen Turner)等人(2012年)的數據矩陣中,這是一個廣泛的獸腳類動物系統發育分析,主要關注於手盜龍類。冥河盜龍作為包含真馳龍類小盜龍亞科的分支的一員被發現,證實了它應分配到馳龍科,並且可能屬於真馳龍類。然而,在該分支中,由於本屬可利用的編碼(codings)有限,大多數分類群被重新分配在一個大型的演化支中。

埃文斯等人(2013年)還將冥河盜龍的標本編碼到一個版本更新的、更小的隆里奇和柯里(2009年)創造的馳龍科物種特定數據集中,增加了奧氏伶盜龍邦多克巴拉烏爾龍,排除了依特米龍(在柯里等人2009年將其鑑定為暴龍類之後),並遵循特納等人(2012年)蒙古惡靈龍的數據,將其編碼分為基於納摩蓋吐組正模標本的編碼和基於巴彥思楞組的IGN 100/23的編碼。特納等人(2012年)還對幾個編碼進行了重新存儲和修改,並將兩個上頜的編碼添加到矩陣中,這一分析產生了一個更為清晰的拓撲結構(topology)。在伶盜龍亞科中,該屬處於相對基礎的位置,而在其他位置,伶盜龍亞科僅包括亞洲的馳龍科。下面的演化樹顯示了這一分析中冥河盜龍屬的系統發育位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