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合街道 |
中文名 : 三合街道 所屬地區:重慶市豐都縣 |
三合街道集城市農村為一體,是縣委、縣政府駐地,幅員面積78.1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轄25個社區、4個行政村,總人口約18萬人,城鎮化率達到86.4%。森林及林地面積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3%。街道城市產業以商貿業為主,共有「四上」企業 15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10家,商貿流通80家,規模以上服務業23家,資質以上的建築業、房地產37家。大個體44家。街道辦事處共有工作人員124名,退休人員39名。街道社會單位眾多,有縣級機關單位58個,事業單位187個,學校56所,醫院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行政村衛生室13個。 [1]
位置境域
三合街道地處豐都縣中部,東與雙路鎮連接,南與包鸞鎮相鄰,西與湛普鎮接壤,北臨長江,與名山街道隔江相望, 幅員面積78.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三合街道地處長江南岸,地勢南高北低;地形丘陵區占60%、低山區占40%;主要山脈有筆架山和峰頂寺山,境內最高峰位於峰頂寺山,海拔969.5米;最低點位於大溪口,海拔150米。
氣候
三合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及立體氣候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8.3℃,1月平均氣溫12.2℃,7月平均氣溫35.7℃,年平均降水量1050.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50.6天;降雨集中在每年5—10月,7月最多。
水文
三合街道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其中龍河流域面積1.8平方千米,占3.2%;主要河道有一級河長江1條,長19千米;二級河包鸞河1條,總長50.4千米;三級河1條,總長35千米,河網密度0.2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3276.2億立方米,年排澇量1.7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3.4億立方米;長江從湛普大山溪流經三合街道等,長19千米,流域面積134.7平方千米,年均流量3293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龍河、包鸞河等。
自然災害
三合街道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等;乾旱災害年均發生1次,主要發生在7—9月。
自然資源
三合街道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鐵、石灰石和河溪沙、卵石等,其中煤儲量0.5億噸,地質儲量1.7億噸,已經開發的有石灰石礦,位於龍河流域山脈,礦區面積0.8平方千米,地質儲量4387.4億噸,可采量4365.3億噸。
人口
2011年,三合街道總人口13197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000人,城鎮化率68.2%;另有流動人口5968人。總人口中,男性65457人,占49.6%;女性66514萬人,占50.4%;14歲以下23471人,占17.7%;15—64歲95304人,占72.2%;65歲以上13196人,占10.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6.69萬人,占99.9%;有土家、羌、高山、哈尼、回、蒙古等13個少數民族,共190人,占0.1%。2011年,三合街道人口出生率7.7‰,人口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長率3.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691.9人。 2019年,三合街道總人口約20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8萬人,農業人口2萬人。
經濟
綜述
街道以「1+2+3+3」的工作思路統攬發展,即:鎖定一個目標:努力建設「首善街區·幸福三合」;明確兩大工作單元:城市綜合管理和三農工作單元;做好三個服務:一是服務縣委、縣政府、二是服務縣級各部門單位、三是服務三合轄區群眾;實現三個率先:一是率先實施鄉村振興、二是率先實施基層社會治理、三是率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2021年GDP預計達130億元,同比增長7.5%;工業總產值8.43億元,同比增長5.7%;農業總產值2.98億元,增幅達3.7%;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73元,增幅11.6 %;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36664元,增幅9.8%。商貿業發達,對全縣商貿貢獻率超過40%以上。農村以枇杷、櫻桃、香椿等為主導產業,大力打造「半小時經濟圈」,城郊觀光休閒旅遊業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6年,三合街道全年共完成財稅收入1803萬元,與2010年同期增長24.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75元,比2010年增加113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8467萬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6.1%;三合街道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9835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7900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0793萬元。 2011年,三合街道財政總收入9868.7萬元,比2010年增長12.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384.6萬元,比2010年增長11.3%;人均財政收入952元,比2010年增長15.6%。2011年,三合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5124元。 三合街道產業結構以商貿為主。2019年末,三合街道共有各類規模以上企業163家,其中商貿企業84家,建築業及房地產企業36家,工業企業14家,大個體29家。2019年,三合街道GDP預計可達62.73億元,同比增長10.8%;規上工業總產值10.6億元,同比增長13.5%;農業總產值2.53億元,增幅達4.62%;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萬元,增幅10.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3.36萬元,增幅1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億元,同比增長13.8%。
農業
2011年,三合街道有耕地面積2.4萬畝,人均1.8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8萬畝,林地面積2.4萬畝;農業總產值365.6萬元,比2010年增長2.9%,農業增加值210.5萬元。三合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三合街道生產糧食12773.6噸,人均1200千克,其中水稻6740.4噸,小麥994.3噸。三合街道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油菜等。2011年,三合街道油料作物種植面積0.3萬畝,產量581.2噸,其中花生191.1噸,芝麻6.6噸;蔬菜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1.2萬噸,主要品種有西瓜、甜瓜。三合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三合街道生豬飼養量6.3萬頭,年末存欄4.3萬頭;羊飼養量1.8萬隻,年末存欄1.2萬隻;牛飼養量1.4萬頭,年末存欄0.9萬頭;家禽飼養量90.6萬羽,上市家禽52.4萬羽。2011年,三合街道生產肉類1870噸,其中豬肉1200噸,牛肉400噸,羊肉270噸,禽蛋140噸。2011年,三合街道水果種植面積29.3萬畝,產量42.5噸,主要品種有柑橘、蘋果,其中柑橘28.7噸,蘋果25.7噸。三合街道漁業以養殖鯉魚、鰱魚為主,魚塘養殖面積25畝,產量54噸,水產品總產量23.7萬噸;漁業總產值125萬元。 2012年,三合街道以啄木嘴村為主,發展紅高粱5000畝;以刀溪村、羅山村為主,發展紅薯5000畝;以匯南村為主,發展蔬菜種植3000畝,新建蔬菜大棚40個;以丁莊社區、雙廟村為中心,發展枇杷5000畝;以童仙寨、峰頂村為主,發展肉兔、食用菌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