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T-5勇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5勇鷹(T-5 Brave Eagle),是目前世界上正在服役/研發中的7種次世代高教機種之1。由於T-5的畫面顯示及難易程度可切換,因此能涵蓋高教機及部訓機的功能,所以將汰換自1984年開始服役的AT-3高級教練機與執行部訓機(LIFT)任務的F-5E/F老虎Ⅱ(Tiger II)戰鬥機。由中華民國所研發,開發時期的代號曾包括:XAT-5、AT-5、XT-5等等。T-5是由IDF經國號戰機[1]為基礎研發而來。

設計

T-5教練機模型

T-5以F-CK-1經國號戰鬥機為基礎發展,外型承襲F-CK-1的低阻力及高攻角的氣動力特性,兩者外觀雖相近,但T-5全機有超過80%更新,而結構也經過重新設計布局且將全機複合材料使用比率提高到30%,以減輕飛機重量,提升飛行性能;且相關技術在最近三到四年才習得,因此部分技術比F-CK-1更加先進。

T-5在概念設計階段曾規劃多種構型,考量空軍飛行員訓練自3階段3機種簡化為3階段2機種,T-5將扮演高級飛行訓練及部隊飛行訓練雙重角色,以F-CK-1研改最具優勢,可縮短飛訓時程並有效降低後勤及維修成本;且可藉零組件之高共通性及相同的整體後勤體制,解決消失性商源及後勤補保等問題。

T-5從外型設計分析、風洞吹試、藍圖繪製、結構測試、地面整合測試、飛試驗證、部分系統件開發、生產製造組裝、地面輔助訓練系統到整體後勤支援系統等,皆由中華民國自主完成,飛控、航電軟件都是100%自行研製,超過100萬行的軟件程式也是自行撰寫。

T-5大量使用複合材料,飛機內部包括座艙、軟件、電子零件都是全新設計,發動機則是採用漢翔與美國合資成立的國際渦輪引擎公司(ITEC)生產之F124-200TW渦輪扇發動機,因此後機身配合新式發動機及相關附件外型而重新設計,T-5勇鷹的自製率達55%[2],在全世界的教練機中,應該算是最高。

T-5也是漢翔走入數字化生產的新里程碑,在運用虛實整合、數位分身等創新技術下,相較於30年前研發F-CK-1時耗費了10年,T-5從研發到生產已大幅縮短至3年多即可完成。此外,更藉此將過去經驗透過數位平台提升現有技術能量,從過去需委託500多位顧問與工程師協同研發,直至今日已完全自主掌握研發技術,工程師人數也只需以往的3分之1。

漢翔研髮長吳天勝指出,現在漢翔從初始的研發設計、分析到製造、組裝、維修等生產階段,都是在共同的數位平台下以協同模式作業,包括驗證與調適也都在同一個模擬環境下執行,這樣一來任何環節一旦出現問題,都可以快速釐清並修正,也大幅縮短Lead time,高教機就是在此生產模式下達到3年出廠的效果。

視頻

T-5勇鷹 相關視頻

台灣省IDF戰鬥機展示性能 你怎麼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