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主戰坦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M1主戰坦克(英文:M1 Abrams Main Battle Tank ),全名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是美國通用動力陸地系統部門為美國陸軍及美國海軍陸戰隊設計生產的第三代主戰坦克,研製目的是要取代M60主戰坦克。M1主戰坦克家族主要有M1A1、M1A2及最新型號M1A3,裝有全新的裝甲和電子設備。命名由來是前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第37裝甲團指揮官和駐越美軍司令官的克雷頓·艾布拉姆斯陸軍上將。
M1系列主戰坦克在80年代後歷次美國對外大規模軍事行動(例如沙漠風暴或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等)以其機動性強、火力精準強悍等優勢完全見證了M1系列身為全球最佳主戰坦克之一的地位,是讓美國陸軍引以為傲的裝備,亦為美國陸軍的代表。
M1主戰坦克造價850萬美元(2015年)。主要服役國家有美國、澳大利亞、埃及、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1]
目錄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 M1主戰坦克 | |
外文名稱 | M1 Abrams Main Battle Tank(英語) | |
研製時間 | 1971年 | |
定型時間 | 1976年 | |
服役時間 | 1981年 | |
別 名 | M1「艾布拉姆斯」坦克 |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60年代,美國陸軍代表在德國已經對豹1主戰坦克進行了評估,很明顯,兩國都學到了很多關於戰術戰演變的知識,以及基於裝甲機動性新概念、在防護和火力方面都有新標準的思想。當時,源自戰後M47的M48中型坦克和M60主戰坦克都採用了相同的第一代主戰坦克基本設計理念,採用了經典的複合裝甲(內襯石英層裝甲)保護,並升級了英國L7 105毫米線膛炮。
當T-62主戰坦克及其120毫米滑膛炮曝光後,美國及西歐對新一代主戰坦克的需求更加突出。當時,美國高層基本上是贊成關於坦克可以發射炮射導彈的理論,就像在M60A2和謝里登上試驗的Shillelagh導彈計劃,但後來在實踐中證明該理論存在諸多不足,最後該理念在1980年代被拋棄。
MBT-70計劃
該計劃始於1965年。然而,該計劃很快就遇到了多個瓶頸,因為不同的軍隊對發動機、火炮、裝甲性能的要求不同,而且總體上使用SAE公制等互不相同。綜合考慮了所有方案,最後將成本提高到驚人的水平,來解決這些問題。然而,這一計劃集中了許多當時聞所未聞的新技術。就像高度可調的氣動懸掛系統,使坦克可以像以往任何時候一樣升高或降低火炮,同時,在平穩的行駛中允許更高的速度。
主炮是一個152毫米,專門用來發射MGM-51 Shillelagh導彈和常規炮彈。但事實證明,整個程序過於繁重、複雜,而且成本高昂。由於擔心被取消,美國陸軍將XM803作為一種「備份」解決方案推出,兩種計劃之間共享了一些技術,但刪除了成本更高、更麻煩的技術。但這樣做,仍然產生了一個昂貴的計劃,其能力無法和技術成熟的M60主戰坦克相比。另一方面,德國也不滿意,越來越多地把項目往另一個方向發展。
第一個原型車建造於1965年,美國和德國各有7個,共計14個車體。其他的測試是從1966年到1968年進行的全面試驗。指揮塔、XM-150火炮/發射器以及自動裝彈機、20毫米高射炮、渦輪發動機一直出現出現問題。很快,最初的MBT70計劃估計為8000萬美元(2.928億馬克),隨後計劃被種植,因為到了1969年,該項目成本已經提升到3.03億美元(11億馬克)。德國聯邦議院停止了該計劃所有的發展,隨後聯邦國防軍利用已經取得的成果建造了Keiler號(未來的豹2主戰坦克)。
美國國會最終在11月取消了MBT-70計劃,隨後在1971年12月又取消了XM803計劃。
研發服役
隨着MBT-70計劃的終止,這些資金被重新分配給XM815,後來更名為XM1 Abrams。這個新計劃以一種更簡單、更便宜的方式重用了XM803的大部分功能。而且需要從失敗的MBT-70項目中消除最昂貴的技術,這些技術是在新坦克中所使用的。新坦克的名字背離了戰後的傳統,被選為紀念克雷頓·艾布拉姆斯將軍,他被巴頓認為是一個甚至比他更好的坦克指揮官。艾布拉姆斯是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老兵,1972年6月被提升為美國陸軍參謀長,1974年去世。
1973年6月,克萊斯勒公司(Chrysler Corporation)和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底特律柴油艾利森分部(Detroit Diesel Allison Division)獲得了建造新坦克M1原型的合同,該坦克於1976年2月移交美國陸軍。第一批原型車裝備了製造許可證的105毫米L/52 M68坦克炮(L7),並在現場測試中和豹2主戰坦克互相測試。克萊斯勒國防部積極推廣渦輪發動機(燃氣輪機)模型,並被選定為M1的發展路線。
克萊斯勒在這種推進式陸上車輛方面的經驗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1982年之後,通用動力大陸系統部門收購了克萊斯勒國防部。最初的生產於1979年在利馬的利馬陸軍改造中心建立,第一批生產車輛於1980年推出工廠。在第一次生產之前,1977-78年生產了11輛全尺寸工程開發XM-1試驗車,也稱為試驗車(PV-1至PV-11)。在標準化之前,第一批M1s仍然被指定為XM-1,作為低速率初始生產(LRIP)模型。
第一個接收M1主戰坦克(當時被稱為「XM-1」)的現役部隊是美國陸軍第一裝甲師(1980年)。
海灣戰爭
由於1990年伊拉克部隊入侵科威特,1991年美國計劃了沙漠風暴行動,M1主戰坦克首次參加重大行動。當時,部署到沙特阿拉伯的大部分軍隊由M1A1主戰坦克組成,這是第一次使用了新的滑膛脫殼尾翼穿甲彈的坦克戰。
這些坦克遭遇了前蘇聯的T-55中型坦克、T-62主戰坦克和T-72主戰坦克的混合軍團,還可能遭遇當地降級的「薩達姆」坦克,一個T-72M變型。由於缺乏現代夜視系統和測距儀,它們的總體戰備和作戰能力進一步受到限制。在美國空軍進行了摧毀許多敵方裝甲的轟炸行動之後,地面行動經歷了幾次戰鬥。事實上,所有參與的坦克都沒有被列為全損,包括乘員在內。
23輛M1A1主戰坦克或多或少受到了破壞,有些是致命的,但沒有人員傷亡。在被摧毀的9輛中,有7輛被友軍火力摧毀。相比之下,據稱有250多輛敵方坦克,其中許多是在超過2500米(8200英尺)的射程中被擊毀的。然而,也有一些友軍開火的案例,其中包括被M829A1「Silver Bullet」滑膛脫殼尾翼穿甲彈直接命中,後方所有炮彈無一殉爆,還有一個案例為不願將該坦克設計技術暴露而試圖摧毀困在泥里的M1坦克,但失敗了(使用的是手榴彈以及尾翼穿甲彈,後來還是通過導彈摧毀了該坦克)。
通過戰後分析,伊拉克坦克最大的缺點之一是它們的夜視設備很差或根本不存在,而且同樣缺乏足夠的訓練;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也是伊拉克失敗的原因之一。在隨後的戰鬥中,只有23輛M1坦克損壞。M1系統最大的好處之一在於它的主炮射程至少有500米,在這個距離上可以有效擊中伊拉克坦克。事實上,與伊拉克主戰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系統相比,友軍誤傷事件對M1的威脅似乎更大。
巴格達之戰
2001年9月11日,基地組織成員劫持美國民航4架客機,兩架撞毀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大廈」(9·11事件)。該事件導致美國於2003年入侵伊拉克。巴格達之戰是迄今為止美軍最為重視的一次交戰,薩達姆被捕並被判刑後,美軍在西亞進行了多次交戰。截至2005年3月,約有80輛艾布拉姆斯坦克參與了敵人的攻擊行動。其中一場戰鬥涉及一個M1A1主戰坦克排,該排長聲稱在巴格達南部馬哈茂迪亞附近的一場近46米的近距離小衝突中,7輛T-72主戰坦克被摧毀。由於以下交戰的城市性質,一些車組人員獲得了M136、AT4肩扛式反坦克武器,以掩護坦克,以防由於沒有彈藥而無法攻擊敵方坦克。
由於行動不便或其他問題而無法運回的M1主戰坦克經常被其他的M1主戰坦克摧毀,以防止他們被俘。幾起事件是由於伊拉克步兵在城市環境中使用了伏擊戰術。一些人將短程反坦克火箭對準履帶,另外的人對準坦克的後部和頂部,由於M1主戰坦克裝甲分布相對不足,這種戰術效果明顯。儲存在外部的易燃燃料,保護不足的炮塔架也是損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入侵後,越來越多的M1坦克經常被簡易爆炸裝置(IED)破壞,損失的數量遠遠超過1991年的行動,但這場戰鬥的時間(1991年和2003年)和戰鬥的性質(城市)是兩種導致其損壞的因素。
其他事件
哈夫吉戰役(1991年1月):該戰役主要是美國海軍陸戰隊M60主戰坦克的第一次地面交戰,但也有一些M1主戰坦克反擊被伊拉克第三軍團占領的沙特哈夫吉市,由第三裝甲師和第五機械師(唯一裝備T-72主戰坦克的非洲共和國衛隊)領導。敵對的沙特阿拉伯部隊部署了AMX-30坦克、V-150和LAV-25輪式車輛。參與戰鬥的美國部隊包括第一海軍陸戰隊師、第二輕裝甲步兵營和第二海軍陸戰隊師,部隊大部分傷亡來自於大規模的空中支援,兩天後該市被奪回。
麥地那嶺戰役(1991年2月):第一裝甲師在巴士拉城外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麥地那夜光師第二旅發生衝突。這導致了一場決定性的交戰,據說61至186輛伊拉克坦克被摧毀(大部分是T-72主戰坦克),127架無人機被摧毀,除了4輛坦克受損外,沒有損失。然而,M1在攻擊直升機和A10霹靂II掃射攻擊中得到了極大的幫助。
第一次費盧傑戰役(2004年4月):現代最著名的一次城市坦克戰。美國海軍陸戰隊以一輛M1A1主戰坦克作為誘餌,將防禦者引誘到樓房外。顯然,這一計劃很快就流產了,據報道「敵人會在坦克的一側用肩抗武器(RPG火箭筒一類)發起伏擊,以便讓坦克乘員把裝甲轉向射擊方向。然後,他們會向暴露在外的坦克尾部發射5或6枚火箭榴彈從而使坦克癱瘓」。[2]
技術特點
整體布局
MI主戰坦克由車體和炮塔總體構成。整個車體和炮塔的系統連接是通過一種炮塔座圈(滑環)來完成的。MI主戰坦克的主要任務和作用是通過使用車上的火力,機動性和衝擊效力去阻滯和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和武器。MI主戰坦克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在速度和靈活性方面,燃氣輪機和自動傳動裝置的配合使用,不僅使車輛的行駛速度得到大大提高,而且也使車輛具有全速運動的快速反應能力;減速裝置和轉向控制杆的混合使用,可使車輛具有同時完成車輛的加減速行駛以及車輛的轉向控制能力;在射擊精度方面,通過採用扭杆懸掛系統和旋轉減振器、液力穩定炮塔和火炮穩定裝置,可接收激光測距儀數據輸入的彈道計算機以及採用炮口方位、藥溫以及橫風等傳感器採集數據的綜合火控系統;在乘員防護方面,車輛上採用了特種裝甲設計、滅火抑爆裝置、核生化探測和防護系統、油料和彈藥的隔艙化設計以及低矮的車廓,較低的發動機噪聲以及較小的紅外特徵信號等使乘員和車輛的生存性大大提高。
M1主戰坦克有4名乘員.他們是車長 、炮長、 駕駛員和裝填手。車體由前向後分成駕駛室,戰鬥室和發動機室。駕駛員坐在車輛前部的正中央、並為其專門提供了一個向後開啟的駕駛艙蓋。閉艙駕駛時,駕駛員星半臥姿方式開車。在駕駛員的前方安裝了3具整體式潛望鏡,中間一具為夜間駕駛用的夜視儀(也可換成AN/VVS-2型微光夜視儀或AN/VAS-3型熱像儀)。這具夜視儀或熱像儀也可安裝在裝填手的潛望鏡的位置上,以供夜間監視時使用。駕駛員用的操縱杆呈T形。用以控制發動機的轉
速和坦克的轉向。傳動裝置共有6個檔位: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制動器操縱裝置有主制動器踏板、停車制動器踏板、停車制動器油壓表和停車制動器解脫手柄。此外,還為駕駛員配有主面板、預警面板和儀錶板。主而板上有發動機啟動控制開關和指示燈,以及全車電氣、照明和輔助系統的控制開關和指示燈。預警面板上有預警指示燈。當任一系統出現了故障或遇到其它緊急情況時,即可向駕駛員告警。儀錶板上有發動機轉速表、里程速度表、油量表和電流電壓表。還有各種告警指示燈,以便向駕駛員指示各主要系統的工況是否正常。車長和炮長坐在炮塔內的右側,而裝填手坐在左側。在車長的位置處,提供了6具可360旋轉的周視潛望鏡,以及用於高射機槍射擊的潛望
鏡。同時,也為裝填手提供了一具可360旋轉的潛望鏡。
M1主戰坦克的炮塔安裝在車體的中央,這種設計非常適合於安裝M68A1型105mm線膛炮(M1主戰坦克和IPM1主戰坦克)和120mm滑膛炮(M1A1主戰坦克和M1A2的M256坦克炮)。M1主戰坦克的發動機和傳動裝置位於車體後部的發動機室內,整個動力傳動裝置採用縱置方式。維修時,更換整個動力裝置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小時,僅為M60主戰坦克所需時間的1/4。
火力及控制系統
M1主戰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M68A1型 105mm 線膛炮,它是美國按照英國 L7 型105mm線膛炮生產的。它的身管長為51倍口徑,即為5.355m,壽命為1000發。高低射界為+20°~ - 9°,方向射界為360°。身管的中後部位置安裝有抽煙裝置。身管外套有2段鋁製熱護套,用以減少因受熱不均而造成身管彎曲變形的現象。
隨着德國 Rheinmetall(萊茵) 120mm滑膛炮的出現,美國很快依據相關火炮技術開發出了一個零件較少的火炮型號。它有一個重新設計的卷取彈簧反衝系統(不再使用液壓反衝系統)。隨後美國軍械局採用了這款改進後的120毫米滑膛坦克炮,並給定型號為M256。隨着它的採用,M1A1型以後的主戰坦克必須對炮塔內部、彈藥管理、火控系統和車體內的儲存設施進行許多調整,以適應新的更大的炮彈。更大的炮膛也意味着可以使用新的和更多種類的彈藥,炮手也需要接受相應的訓練。
該車的輔助武器為1挺安裝在火炮右側的M240 7.62mm並列機槍、1挺安裝在裝填手艙門滑動槍架上的M240 7.62mm機槍以及1挺安裝在車長指揮塔上的M2HB 12. 7mm高射機槍。此外,在炮塔兩側各安裝了一組6具拋射式煙幕彈發射器。
M1主戰坦克105mm坦克炮配用的彈種與M60系列主戰坦克的火炮彈種通用,如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脫殼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以及煙幕彈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主要有M735、M774、M833以及M900等幾種型號。M735採用鎢合金彈芯,出膛初速為1500m/s。M774、 M833和M900型均採用貧鈾彈芯,增大了長徑比。120mm坦克炮配用的彈種有M830破甲彈及其改進型的M830A1多用途破甲彈,M829、M829A1和M829A2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以及XM943攻頂彈。M830A1多用途破甲彈加裝了彈托和近炸引信,脫殼後飛行速度大大提高,除了用來對付裝甲目標之外,還可用來對付直升飛機。M829、M829A1和M829A2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均採用貧鈾彈芯。M829A1的出膛初速為1675m/s。它在1990 -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曾顯示出巨大的威力,被美軍稱為銀彈。M829A2 是一種新研製的動能彈,飛行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改善了首發命中率。XM943攻頂彈是新增加的彈種,其上帶有一個前視掃描雷達尋的器,當飛臨目標的上空時,用爆炸成型彈芯擊穿炮塔頂部的裝甲,故適宜於打擊隱蔽的目標。
火控系統以數字式火控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採用瞄準線獨立穩定的指揮儀控制原理,具有行進間射擊的能力。由數字式火控計算機、觀瞄儀器、穩定系統、火炮/炮塔驅動裝置、各種傳感器和控制裝置組成。數字式火控計算機是加拿大計算設備公司生產的一種全解式彈道計算機,它由電子單元和計算機控制面板組成。電子單元有計算元件、電源調節器和用以連接火控系統其它元件的接口。計算機面板有輸人數據的數字鍵盤,控制開關、指示器以及數字武顯示器,並具有計算機自檢功能和故障自動診斷功能。觀瞄儀器有炮長主瞄準鏡和輔助瞄準鏡、1具車長光學鏡(M1A2型有車長獨立熱像儀)、6具周視觀察鏡和1具12. 7mm高射機槍瞄準鏡,炮長處有1具可作360°旋轉的潛望鏡以及3具駕駛員使用的潛望鏡等。炮長主瞄準鏡為三合一的潛望式瞄準鏡,即由晝間光學瞄準鏡、熱像儀和激光測距儀組合成一體的潛望式瞄準鏡。炮長的輔助瞄準鏡為科爾摩根公司生產的Model939型,有放大倍率為8×和8°的響應的視場角。車長有6具觀察鏡固定安裝在指揮塔的四周。12. 7mm機槍瞄準鏡安裝在指揮塔內,可供車長在炮塔內進行瞄準和射擊。車長的光學延長鏡的光路來自炮長主瞄準鏡,車長通過此鏡可看到炮長主瞞准鏡中的圖像和數據。但車長不能調整放大倍率。M1A2主戰坦克車長的熱像儀使車長的觀察、瞄準和指示的條件更為改善。
坦克指揮控制系統坦克利用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各種技術設備,用以實現車內外信息搜集、傳遞、處理,顯示自動化,保障對本車整個系統的監控乃至與友鄰部隊協同的自動化系統,又稱戰場管理系統。M1、IPM1和M1A1主戰坦克的指揮控制系統包括通信系統、車際信息系統、定你導航系統以及敵友識別系統等等,車內乘員之間的通信聯絡通過C- 10456/VRC年內通話器實施對外聯絡則通過AM- 1780/VRC放大器,R-2742/VRC選頻器,R-442/VRC或R-442A/V RC無線電收信機及其天線,RT-246/VRC、RT - 246A/VRC或RT -841/PRC-77 無線電收發信桃及其天線實施,無線電收發信機之頻率範圍為30- 75.95MHz。頻率間附50Hz,信道數920個,
火炮/炮塔驅動機構採用電氣/液壓方式,火炮藉助液壓油缸進行俯仰,炮塔則通過液壓電動機和齒輪箱的聯動機構進行360度的方位旋轉,火炮和炮塔通過速度陀螺儀、火炮炮塔驅動機構和高低向穩定的炮長主瞄準鏡分別達到高低向和水平向的雙向穩定,火炮高低俯仰時通過精密解算器和液壓系統與炮長主瞄準鏡隨動。控制裝置除前述駕駛員控制面板等之外,還有車長面板、車長超越控制火炮俯仰和炮塔旋轉的控制手柄、控制指揮塔旋轉和12. 7mm高射機槍俯仰配置等、炮長主瞄準鏡上的各種開關和指示燈。計算機控制面板、高低機手柄、方向機手柄、火炮/炮塔動力驅動控制台握把和輔助瞄準鏡控制而板等,車長控制面板上有各種開關和指示燈,如車輛電源總開關和指示燈、炮塔電源開關和指示燈、煙幕彈發射按鈕、計算機控制按鈕、計算機距離輸入值的調整開關以及火控系統故障指示燈等,車長超越控制火炮的俯仰和炮塔旋轉的控制於柄便於車長超越炮長調炮。並向其指示目標,且手柄還有控制激光測距儀啟動和控制火炮以及並列機槍射擊的按鈕開關。
行進系統
M1主戰坦克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車用燃氣輪機作為主要動力裝置的主戰坦克(注意,T-80主戰坦克是歷史上第一型以燃氣輪機為動力批量生產的主戰坦克,該坦克使用的是車用燃氣輪機)。ACT-1500C燃氣輪機是阿維科·萊卡明公司設計製造的,它由燃氣發生器、動力渦輪間壁式網熱器和單級行星內輪減速機構等四大模塊構成,便於維修更換,燃氣輪機的標定功率為1500hp( 1103kW),體積為1.41立方米,重量為1137kg,具有重量輕、體積小、結構簡單、噪音小、排煙少、適應多種燃料和良好的扭矩特性等優點。AGT- 1500燃氣輪機的缺點是耗油量高,尤共在部分工況下耗油量更大。MI主戰坦克的儲油量為1912.5 L, 左前油箱為403.3 L,右前油箱為566.9 L,以及由4個油箱組成的後組油箱儲油941.9 L。乘員在使用中不無抱怨地說,M2步兵戰車和M3騎兵戰車「必要時3天不補允燃油也能有效地行動」,而M1主戰坦克「則每天需要補充一到二次燃油」,這尤疑給後物補給帶來沉重的負擔。
M1主戰坦克的傳動裝置是由底特律·阿里森分公司生產的X1100- 3B型自動傳動裝置,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它通過液力變矩器與燃氣輪機聯成一體,其內裝有變速行星排、制動器和可變靜液轉向機構等。發動機動力經傳動裝置傳遞到側傳動器,爾後義傳遞到後置主動輪,帶動腹帶,驅動車輛行駛。側傳動器為行星齒輪減速機構,減速比為4.30.(M1主戰坦克和IPM1主戰坦克)或4.667(M1A1主戰坦克和M1A2主戰坦克)。
M1主戰坦克的行動裝置採用扭力軸獨立懸掛裝置和旋轉式液壓減振器。扭力軸採用高強度鋼製成,它賦予負重輪的上彈行程為381mm,回彈行程為78mm,上彈行程是M60AI主戰坦克的(163mm)的2倍多,大大改善坦克的行駛平穩性和乘坐的舒適性,主動輪在後,有11個履帶齒,其外側裝有擋圈,以防止履帶滑落。誘導輪在前,每側有7個小直徑雙輪緣負重輪和2個托帶輪。第1、2、7負重輪位置處安裝有旋轉式液壓減振器,MI主戰坦克的履帶採用T-156型掛膠履帶,它是一種帶有周定橡膠塊的雙銷式銷耳掛膠鋼履帶。每條履帶有78塊履帶板,重達2 t。展開長度為15m,使用壽命為850km,1988年以後生產的M1A1主戰坦克和M1A2主戰坦克採用T- 158型履帶,它與T- 156履帶的區別在於採用了可更換的橡膠塊。此外還有其他--些改進措施,其壽命比T- 156履帶增加了3倍,行駛里程達到了3400km.
防護系統
M1主戰坦克在起初的設計思想上十分重視防護性能。車體和炮塔均為複合裝甲結構,1988年以後生產M1A1坦克和M1A2坦克則採用貧鈾裝甲,車體首上裝甲水平傾角很小,約為8°,幾乎與水平面平行,車體高為1.727m炮塔前裝中和兩側裝甲均有傾角,具有良好的防彈外形。
MI主戰用克的結構防護的另一重要特點是採用隔艙化設計。所謂隔艙化就是在車內用堅實的裝甲隔板把乘員室與燃料、彈藥和動力裝置隔開,以減少乃至避免彈藥殉爆的發生。。火炮彈藥存放在炮塔尾部的彈艙和車體的彈艙內。炮塔尾部彈艙裝有滑動裝甲門與戰鬥室相通,不裝彈時呈關閉狀態。彈艙頂部配置有爆炸波排放板,當彈艙中彈引發彈藥爆炸時,這種排放板即自行破裂.使爆炸後形成的衝擊波向上和向後排出車外,彈艙與戰外室則有滑動裝甲門隔開,爆炸衝擊波不致危及車內乘員的生命安全,車體彈艙的下方也有類似的爆炸衝擊波排放板炮尾下方。炮塔吊籃底板上有一個星水平放置的、可存放3發炮彈的彈藥架,每發炮彈還有一個保護套.可保證車內安全,
M1主戰坦克還有特種防護。該坦克為每一個乘員配有單兵核生化防護設備,它是一種二級濾毒系統,由一個鐵皮箱(其內裝有1個粗濾器和1個M19型濾毒器,它們被放置在裝填手的位置處)、2個M18型濾毒罐、4副防毒面具、4個M3型加溫器以及軟管和接頭組成。M1主戰坦克配有自動滅火抑爆系統,有7個火焰探測器,炮塔內有3個、動力室有3個、駕駛室有1個,系統反應時間為2ms(毫秒)。滅火時間為250ms。此外, M1主戰坦克配有煙幕裝置。它由發動機熱煙幕系統和安裝在炮塔兩側的拋射式煙幕筒組成。熱煙幕系統由駕駛員的主控面板上的開關控制,它安裝在發動機排氣系統內,將柴油噴入排氣管並霧化,隨廢氣排出車外後,即被冷卻而形成濃密的煙幕。安裝在炮塔兩側的拋射式煙幕簡共有2組、每組有6個發射管,呈蜂窩狀。[3]
性能諸元
重量 | 60 - 68 噸 |
車長 | 9.76米;9.24米(包括主炮) |
車寬 | 3.65米 |
車高 | 2.88米 |
車組 | 4 人(車長、駕駛員、炮手、裝填手) |
發動機 | 1500hp(馬力)Honeywell AGT-1500燃氣渦輪發動機 |
最大時速 | 72/48 km/h(公路/越野) |
行程 | 500 千米 |
油箱容量 | 1910 L |
越壕寬 | 2.75米 |
越障高 | 1.3m |
爬坡度 | 32° |
涉水深 | 1.2 / 2 m(無/有準備)[4] |
主武器 | 105 mm L/55 M68線膛坦克炮(M1最初);120 mm L/44 M256A1 滑膛坦克炮(M1A1之後) |
副武器 | 12.7毫米 cal.50 M2HB 高射機槍 1挺;7.62毫米 M240 通用機槍 2挺 |
彈藥 | 線膛/滑膛炮彈備彈40 - 50發 ; 7.62mm機槍彈備彈10500發;12.7毫米機槍彈備彈900發 |
火炮俯仰角 | -9°~+20° |
火炮旋轉方向 | 旋轉方向 360° |
車體裝甲 | 查布漢複合裝甲(陶瓷、塑膠、鈦合金、貧鈾) |
推重比 | 21.6 - 25 hp/t(馬力/噸)[5] |
坦克評價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M1主戰坦克已經完全超越了美國老式的主戰坦克,包括M60主戰坦克系列。它代表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坦克設計的一個決定性變化,設計時考慮到了乘員保護,並沒有犧牲火力或機動性。
對於1973年贖罪日戰爭的許多報告進行仔細地剖析,這在北約內部被表達為1976年的「空對地作戰」概念,1982年被制定為「空對地作戰」理論,該理論強調陸空力量的充分結合,以應對大量致命性增加的蘇聯坦克部隊。未來的坦克將能夠在戰場上發揮戰術優勢,以彌補數量上的劣勢。因此,陸軍參謀部採取的方法不是建造最好的坦克,而是在儘可能低的預算內實現任何目標。由於任何主戰坦克都是一個折衷方案,所以這個過程並不簡單,陸軍選擇了一個競爭性的過程,每家公司都在儘可能以最低的成本進行坦克設計。選擇的兩家公司毫無意外,克萊斯勒公司(M60的製造商)和通用汽車公司(MBT-70的製造商)。
最終,M1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1991年)和911事件後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作戰中證明了它的卓越。在所有這些行動中,M1占據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輕而易舉地擊敗了任何一個對手,贏得了世界上最優秀的主戰坦克之一的聲譽。無論如何,在未來一段時間內,M1主戰坦克應該還會繼續為美國及其盟國服務。現代化戰爭顯然使這個系統與今天的戰場保持了聯繫。動力、生存能力、殺傷力和技術都在很大程度上為M1主戰坦克創造了最佳性能。[6]
衍生型號
M1A1主戰坦克
M1A1主戰坦克是M1主戰坦克的第一種大規模改良型,最主要的改進是換裝一門M-256 120mm坦克炮,此外還有不少細部的改良,並整合了M1IP所有的改良項目。M1A1在M1炮塔基礎上焊接了80mm的鋼板,另外改裝了夾層材質,防穿甲彈達到400毫米以上。M1A1HA改裝貧鈾合金與新的陶瓷夾層後,防護能力突飛猛進成為三代坦克的領先水平。
M1A1的生產從1985年8月,1986年7月開始服役,至1994年停產為止,總共有4796輛裝備於美國陸軍。此外,美國海軍陸戰隊也訂購了221輛M1A1來取代部分M-60A1;這批陸戰隊用M1A1基本上跟陸軍型完全相同,但是配備了涉水套件以滿足兩棲登陸時的需要,這些包括涉水炮口蓋、一具塔式引擎排氣管、兩具塔式引擎進氣管(設於炮塔後端的兩側引擎蓋上)等;此外,這批M1A1還擁有陸戰隊定位回報系統(PLRS)的界面/軟件,在車體上也設有多個系纜硬點以配合坦克登陸艦的系纜作業。[7]
M1在歷年來多次北約的演習中表現優異,射擊成績名列前茅,火力與機動力都讓美軍非常滿意,此外經常在模擬對抗中大破挑戰者-1、豹1等對手。加拿大陸軍稱M1為「低語死神」(Whispering Death),足見M1的燃氣渦輪的肅靜性的確優異。 在2004年,美國又針對陸軍的需求而開發了M1028散彈,專門對付近距離的敵方步兵;此型炮彈於2005年6月正式投入服役。
M1A2主戰坦克
M1A2主戰坦克是美國陸軍裝備的主要的主戰坦克。該坦克車輛配備了先進的車際信息系統和戰場管理系統,裝有全新的防護裝甲和電子設備。M1A2坦克是M1A1主戰坦克的第二階段改進產品,首輛於1992年出廠,1993年開始裝備部隊。配備車長獨立熱像儀與車輛資訊系統,還有其他高科技電子設備。最新型號M1A2SEP。[8]
M1A2的改進計劃SEP(System Enhanced Package)在1999年開始。加裝大量電腦設備,數字化戰場系統達到FBCB2系統的等級,還外加了電腦冷卻的空調。後續的SEP V2版加裝了CROWS II無人機槍塔的操控能力,車體外掛裝甲的品質也有提升。加裝二代熱成像系統、車長獨立熱成像儀、真彩平面顯示儀、數字化地形圖、熱控制系統和最新的數字化指揮、控制、通訊裝備,是美軍二十一世紀軍力計劃陸軍數位戰場的核心,是美軍現役最先進的數字化坦克。
M1A3主戰坦克
M1A3主戰坦克是美國最新型的主戰坦克,M1 TUSK (坦克城市生存套件)已經推出了新升級版本,新升級版的M1主戰坦克被命名為M1A3主戰坦克。
以「重火力的移動堡壘」作為設計理念,採用了高膛壓自冷膛管滑膛炮,具有高射擊精度,重火力。由於炮管採用了最新的炮管冷卻系統.。裝甲採用了特努魯斯公司開發的新式陶瓷複合裝甲,耐打擊程度極高,有很強的反破甲性能。理論上125mm以下的各種武器都無法從正面擊穿其裝甲。美國軍方打算將其作為地面作戰的重型火力壓制點使用。理論上作戰性能超越世界上現役的任何坦克。
在推出了M1A3新型主戰坦克後,美國陸軍並沒有選擇開工生產這種新型坦克,而是選擇在現有的M1主戰坦克上進行升級。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美國共生產出了約9000輛M1主戰坦克,其中,外國軍隊裝備了近1500輛M1主戰坦克。直到2017年,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僅用了其中的2100輛,所以美國陸軍有足夠多的庫存老式M1主戰坦克可以被用來升級成M1A3新型主戰坦克。此外,美國環球戰略網在文中指出,在美國陸軍裝備M1A3新型主戰坦克後,M1A3新型主戰坦克將會在美國陸軍中服役至少20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其他
M1 TTB(坦克試驗台):帶有無人炮塔的原型,車組人員被安置在車體前方的裝甲艙內,遠程操作的120毫米滑膛炮和自動裝彈機。
CATTB(組件升級技術試驗台 1987-1988年):140毫米滑膛炮試驗車,車體升級,帶有自動裝彈機、新發動機和其他升級設備。
M1灰熊:工程車。2001年測試但被取消。
M1豹II遙控掃雷車:無炮塔,配備掃雷滾筒(鏟)和 .50cal 12.7毫米高射機槍用以自衛。參加了在波斯尼亞,科索沃和伊拉克的軍事行動。
M104 Wolverine重型架橋坦克:目前在役的美國陸軍重型架橋車,在1996年進行測試並取代相對落伍的M60架橋坦克,於2003年交付並開始服役直到現在。
M1150突擊破壞者坦克:美國海軍陸戰隊變型全寬掃雷機,擁有車道標記系統,友軍保護系統。更換小型炮塔,帶有兩個後置微型炮彈發射器和遠程M2HB HMG榴彈發射器。
M1型裝甲回收車:目前僅有原型車,並未服役。
視頻
分析美國M1坦克實戰畫面:為何只有美軍自己用才天下無敵?
參考文獻
- ↑ 美陸軍裝備: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升級2019-05-07 06:00
- ↑ M1 AbramsDecember 31, 2014
- ↑ 徐培忠:美國M1系列主戰坦克(中)——總體布置及作戰運用 《國外戰車》2003.8期
- ↑ 資料組圖:美國M1系列主戰坦克2003年4月17日09:25
- ↑ M1 Abrams Main Battle Tank
- ↑ M1 Abrams Main Battle Tank (MBT)2020/4/6
- ↑ The Army's Strong Bonds Couples Program Helps Military MarriagesNovember 21, 2019
- ↑ M1A2 Abrams Main Battle T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