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拉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Iraq)
前往: 導覽搜尋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庫爾德語:كۆماری عێراق),簡稱「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1]

伊拉克所在地歷史悠久,是兩河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4700年就出現了城邦國家。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王國[2]   公元前550年起,先後遭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入侵和統治。1920年淪為英國「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1921年8月伊拉克王國獨立,1958年7月14日成立共和國。如今生活在伊拉克的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並不是阿摩利人,文化也完全不同。   2019年7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伊拉克巴比倫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3]

伊拉克的石油工業是其經濟支柱,原油儲量排名世界第四,僅次於委內瑞拉、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阿拉伯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3%, 庫爾德人占21%。該國穆斯林占人口的95%,其中什葉派占54%、遜尼派占41%。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北部庫爾德地區的官方語言是庫爾德語,東部地區有些居民講波斯語。

 

2015年2月5日,鑑於伊首都巴格達安全局勢好轉,決定於7日開始解除巴格達長達數年的宵禁。 [4]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伊拉克共和國 英文名稱 Republic Of Iraq
簡 稱 伊拉克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巴格達 主要城市 巴士拉,摩蘇爾,埃爾比勒,蘇萊曼尼亞,納傑夫等
國慶日 1958年7月14日 國 歌 《我的故鄉》
國家代碼 IRQ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庫爾德語
貨 幣 第納爾 時 區 UTC+3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巴爾哈姆·薩利赫、總理:阿卜杜勒馬赫迪
人口數量 3700萬(2017年) [5]   人口密度 85.7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 阿拉伯人、庫爾德人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什葉派
國土面積 43.83萬平方公里(2019年) 水域率 1.1%
GDP總計 2259.14億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人均GDP 5878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964 國際域名縮寫 .iq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國家格言 「真主至大」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庫爾德語 人類發展指數 0.642(世界第131名,2013年)
氣 候 熱帶沙漠氣候 國 花 紅玫瑰
國家結構 聯邦制 主要學府 巴格達、巴士拉、摩蘇爾

歷史沿革

古代歷史

伊拉克有悠久的歷史,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公元前4700年就出現了城邦國家,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古稱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而巴比倫尼亞北部叫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公元前2500年美索不達米亞先後建立阿卡德王國、烏爾帝國、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湧現了薩爾貢、烏爾納姆、漢謨拉比、尼布甲尼撒等著名君主,以蘇美爾王表、吉爾伽美什史詩、蘇美爾法典(烏爾納姆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亞述巴尼拔圖書館、亞述法典等為文明標誌。公元前539年新巴比倫王國為波斯帝國所滅。亞述人在伊拉克生活了幾千年之久,是名符其實的土著民族,尼尼微省東部的三角地帶現在依然是當代亞述人的集中聚居地和文化中心。 公元7世紀時被阿拉伯帝國吞併,阿拔斯王朝時期定都於巴格達。833~945年,伊拉克被突厥人控制。945~1055建立了布韋希王朝。塞爾柱人和蒙古人先後入侵,阿拉伯帝國覆滅後,為伊爾汗國的領土。 此後伊拉克受帖木兒汗國、土庫曼人和薩非王朝的統治。 16世紀,蘇里曼大帝奪取了巴格達,伊拉克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

現代歷史

1920年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區」。 1921年8月宣布獨立,成立伊拉克王國, 在英國保護下建立費薩爾王朝。 1932年獲得完全獨立。

1958年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 1963年2月8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推翻卡塞姆,建立以該黨為主的政權,但由黨外人士阿里夫任總統。

1968年7月17日,以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為首的復興黨軍官集團聯合阿卜杜勒·拉扎克·納伊夫青年軍官集團推翻了阿里夫,復興黨再度掌權,推行阿拉伯「統一、自由、社會主義」的 綱領,貝克爾出任總統。 1979年7月貝克爾因病辭職,復興黨人薩達姆·侯賽因接任總統。 1980年伊拉克因同伊朗邊界糾紛發動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受到聯合國制裁。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國單方面發動伊拉克戰爭。4月9日,美軍攻占巴格達,薩達姆政權被推翻。5月1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 2011年12月20日,美國實現從伊拉克的完全撤軍。

2016年10月28日,伊拉克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從2017年至2019年。  [6] 2017年6月7日晚,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政府發表聲明宣布,2017年9月25日將在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以及轄區外的庫爾德地區舉行獨立公投。美國國務院對此回應稱,美方理解庫爾德自治區的訴求,但是擔心這樣的公投可能不具備約束力。 2017年12月9日,伊拉克總理阿巴迪宣布收復被恐怖極端組織占領的全部領土,取得反恐戰爭的重大勝利。

2017年12月16日,伊拉克中央統計局發表聲明稱,2017年國家人口增長超過了過去的平均值,到目前為止,全國人口達到了37139519人,15歲到49歲的育齡婦女生育率為3.96,出生率(一年中每1000人所出生的人數的比率)達到了30.1‰。  [7] 2018年5月,伊拉克舉行第四屆國民議會選舉。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國土面積約43.7萬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區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北接土耳其,東鄰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連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 伊拉克出海口僅在東南端位于波斯灣頭的一小段海岸。海岸線長60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西南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東部平原傾斜;東北部有庫爾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帶。

地形地貌

伊拉克東北部有庫爾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帶,高原與山地間有占國土大部分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絕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兩河在庫爾納匯合為夏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平原南部地勢低洼,多湖泊與沼澤。平原以東為扎格羅斯山系的西部邊緣。西南部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分布有敘利亞沙漠。

氣候特徵

伊拉克夏季最高氣溫高達50攝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氣溫為0攝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為100至500毫米,北部山區達700毫米。伊拉克常年刮西北風,冬季涼爽、多雨,空氣潮濕,夏季炎熱乾燥。首都巴格達市夏季七、八月溫度45攝氏度左右,冬季一月溫度為4攝氏度。每年六至九月為最乾燥的季節,月平均降雨量為1毫米。最濕潤的季節在三月,平均降雨量為28毫米。

自然資源

伊拉克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工業是經濟主要支柱。2010年10月伊拉克石油部長稱已探明儲量1431億桶,在歐佩克和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中分別占12.0%和9.8%,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已探明儲量3.17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7%,居世界第十位。磷酸鹽儲量約100億噸。

行政區劃

行政區

全國設一個庫爾德自治區,18個省,省下設縣、鄉、村;首都是巴格達。 18個省是:巴格達省(baghdad)、尼尼微省(neineva)、安巴爾省(anbar) 、埃爾比勒省(arbil)、巴比倫省(babil)、穆薩納省(muthanna)、納賈夫省(najaf)、巴士拉省(basra)、濟卡爾省(dhiqar)、卡迪西亞省(qadisiya)、迪亞拉省(diyala) 、薩拉赫丁省(salahuddin)、杜胡克省(dohuk)、蘇萊曼尼亞省(sulaymaniya) 、卡爾巴拉省(karbala) 、塔米姆省(tameem)、米桑省(misan)、瓦西特省(wasit)。

城市

巴格達是伊拉克的首都,全國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重要的國際航空站。人口660萬。 [2] 有煉油、鋼鐵、水泥、紡織、皮革、捲菸、食品等工業部門。市內穆斯坦西里耶書院始建於1227年,曾是阿拉伯世界最高學府之一。巴格達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中部,其古波斯語意為「神賜的地方」。4000多年前即為重鎮。公元762年成為阿拉伯帝國的都城。在長達數個世紀中,它是西亞、中東地區經濟、貿易、文化、交通的中心。此間幾經興廢。 巴士拉有伊拉克最大海港,可同時停泊20多艘萬噸以上海輪。有大煉油廠,郊區是椰棗主要產地。輸出石油和椰棗。市南郊建有烏姆蓋斯爾深水港。重要國際航空站。歷史悠久,《天方夜談》中的航海家辛伯達週遊世界就是從這裡出發的。 巴比倫世界著名占城遺址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一,其名意為「神之門」。古巴比倫城規模宏偉壯美,出土有世界卜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現在已恢復了寧馬克神廟、仿古巴比倫城等古蹟。

國家象徵

國旗

伊拉克國旗為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旗面由紅白黑三個平行長方形組成。白色中間有三顆綠色五角星,其間用阿拉伯文寫着「真主至高無上」四種顏色是泛阿拉伯顏色,分別代表穆罕默德後代的四個王朝。此外紅色代表勇猛和革命,白色象徵宏大和和平,黑色象徵聖戰勝利和石油,綠色象徵土地。三顆星象徵統一,自由,社會主義。2008年1月12日,根據一項於12日提交給伊拉克議會的法案,伊拉克新國旗將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在國旗上的手寫體更換為印刷體,國旗上三顆星星的象徵含義也將發生改變,改為和平、寬容和正義。2008年1月22日,伊拉克議會通過有效期一年的修改國旗的臨時法案,將旗上代表復興黨口號的3顆綠星除去。

國徽

 

伊拉克國徽大體框架形成於1965年,2008年進行了部分修改。國徽上的薩拉丁雄鷹是12世紀伊斯蘭聖戰中領導穆斯林抗擊十字軍東征的庫爾德族領袖的紀念物。雄鷹昂首挺胸,舒展雙翅,勇猛雄壯,英勇不屈,在阿拉伯世界中代表了崇高、勇敢和強悍,也像征人類歷史上最早期文明之一的巴比倫文明。胸部有一枚國旗圖案的盾徽,暗示着祖國永在伊拉克人心中。國徽基部綠色飾匾上用阿拉伯文寫着國名:「伊拉克共和國」。

國歌

我的故鄉 2004年臨時政府將《我的故鄉》定為伊拉克新國歌,《我的故鄉》這首歌在整個阿拉伯世界都很流行,原詞作者是巴勒斯坦人伊卜拉欣·赫費·投千,在1936年巴勒斯坦民眾反抗「以色列」占領的起義中首先唱出,很快便在整個阿拉伯世界中流行開,並曾一度成為巴勒斯坦的代國歌。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伊拉克總人口3700萬。伊拉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其中阿拉伯族占78%(什葉派占60%,遜尼派占18%),庫爾德族占15%,其餘為阿塞拜疆族、亞美尼亞族、亞述人。

外交

對外政策

 

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奉行積極務實的外交政策,重視發展同大國關係,特別是同美、英的關係;尋求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為國內穩定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努力爭取國際社會為伊拉克戰後重建提供幫助。21世紀初,伊拉克已與近80個國家恢復或建立了外交關係,並恢復了在阿拉伯國家聯盟、伊斯蘭會議組織、聯合國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地區和國際組織內的活動。 2010年1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取消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對伊拉克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導彈和民用核活動領域的制裁,結束「石油換食品」計劃。2012年3月,阿盟首腦會議在伊舉行。5月,舉辦伊朗核問題六國對話會。2013年6月,安理會解除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對伊採取的強制性措施。

伊美關係

伊拉克同美國在1967年中東戰爭後斷交。兩伊戰爭中兩國關係有較大發展,1984年復交。海灣戰爭爆發後,1991年2月伊拉克宣布與美國斷交。1992年美、伊圍繞執行安理會決議等問題多次發生對抗;美國一再聲稱要用武力迫使伊拉克執行決議。克林頓上台後,伊拉克表示願同美國對話,美國強調伊拉克必須全面執行安理會決議,並堅持對伊拉克保持國際制裁。 2011年8月3日,伊拉克副總理魯什·努里·沙維斯宣布,伊拉克各派經過討論後決定同意美軍在2011年年底期滿後繼續在伊駐紮,但條件是美軍只承擔訓練伊拉克安全部隊的任務。10月11日,伊拉克方面同意駐伊美軍2011年年底期滿後留5000人,用於訓練伊拉克安全部隊,但不享有豁免權。美軍此前曾把享有司法豁免權作為留守的條件之一。按照協定美軍應在年底前全部撤出伊拉克,美國2011年年初以來一再向伊拉克政府施壓,敦促伊主動要求美軍逾期駐留。10月2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軍將在2011年年底前全部撤離伊拉克。從而結束這場持續近9年的戰爭。美軍撤離後,美伊兩國關係將成為主權國家之間的正常雙邊關係,兩國將在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穩固、長期的夥伴關係。

伊中關係

 

1958年8月25日中國同伊拉克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發展順利。1990年海灣危機爆發後,中國根據聯合國有關決議中止了與伊的經貿、軍事往來。海灣戰爭後,中國根據安理會「石油換食品」(Oil-for-Food)計劃與伊拉克進行了一些經貿交往。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中伊雙邊關係受到影響。戰後,中伊關係實現平穩過渡和發展。2004年7月,中國駐伊拉克使館復館,10月,兩國互派大使。2014年12月,中國駐埃爾比勒總領事館開館。 2003年10月,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伊拉克重建捐助國會議上,中國宣布為伊拉克重建提供2500萬美元人道主義援助。2014年9月,中國向伊拉克提供6000萬元人民幣人道主義援助。

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主席、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領導機構成員賈拉勒·塔拉巴尼(2003年8月)、臨時管理委員會輪值主席 歐魯姆(2004年3月)、臨時政府副總統沙維斯(2005年1月)、總統塔拉巴尼(2007年6月)、總理馬利基(2011年7月)、外交部長賈法里 (2015年6月)、總理阿巴迪(2015年12月)等先後訪華。2014年2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問伊拉克。2015年3月,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訪問伊拉克。2017年4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和伊拉克外交部長賈法里在「文明古國論壇」首次部長會期間會晤。

2015年12月伊拉克總理阿巴迪訪華期間,兩國發表關於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2012年,中伊雙邊貿易額達175.69億美元,同比增長23.13%。2013年1至9月,雙邊貿易額為181.3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48.1億美元,進口133.2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43.3%、32.7%和47.6%。中國從伊進口原油1755.7萬噸,同比增長58.3%。 2017年,伊拉克是中國在阿拉伯國家的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221億美元,同比增長21.6%。中國從伊進口原油3682萬噸,同比增長1.7%。

伊俄關係

伊拉克與蘇聯於1944年建交。1972年兩國簽訂友好條約,一度關係密切。蘇聯反對伊拉克侵吞科威特。蘇聯解體後,伊拉克承認獨聯體11個成員國 、波羅的海3國和格魯吉亞共和國的獨立。俄羅斯支持一切迫使伊拉克遵守聯合國決議的措施,並贊同美國等在伊拉克南部設「禁飛區」。

相關視頻

1、解放伊拉克

解放伊拉克

2、揭秘伊拉克戰爭

揭秘伊拉克戰爭

參考來源

  1. 地理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2014-12-04
  2. 伊拉克國家概況 ,外交部網,2019年4月
  3. 伊拉克巴比倫古城申遺成功 36年終入選世遺名錄,網易網,2019-07-06
  4. 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擬獨立公投 美稱支持伊統一  ,網易網,2017-06-10
  5. 伊拉克GDP、人口 ,世界銀行網,2017-07-05
  6. 中國等14國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 ,中國網,2016年10月29日
  7. 伊拉克全國人口增加到3700多萬,人民網,2017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