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Fw 190戰鬥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Fw 190戰鬥機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

福克-沃爾夫 Fw 190 「百舌鳥」德語Focke-Wulf Fw 190 Würger)是納粹德國庫爾特·譚克博士於30年代末期設計的單座位單引擎戰鬥機,由不萊梅福克-沃爾夫飛機製造廠建造。它是德國單發動機戰鬥機當中少見同時使用過液冷式與氣冷式發動機(不同型號)的設計。它被德國空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並於1941年取代了部分單位的Bf-109,而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與Bf 109戰鬥機[1] 同為兩大主力機種之一。它在1942年開始投入所有戰線,並使Bf-109在德國空軍成為標準輔助戰鬥機。Fw 190的生產量超過20,000架,當中包括約6000架戰鬥轟炸機型。生產從1941年開始直至戰爭結束,期間這架飛機不斷改良。它後期的型號保留了優良特性與盟軍戰鬥機不相上下,因此被視為二戰期間最優秀的戰鬥機之一。

飛機製造廠商會將機種命名為一鳥名作副稱號: Fw 190被命名為「百舌鳥」"Würger"。Fw190的飛行員都很喜歡她,當她於1941年初次投入戰鬥後很快被證明了其整體(除了旋轉半徑)性能都比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力前線戰鬥機-噴火戰鬥機Mk. V還要優秀。 早期Fw 190A因為增壓器以及空冷引擎的技術限制侷限了高空性能,因此不適合擔任高空攔截任務。這些煩瑣問題大部份都在後續設計被矯正。積累的各種改進最終集成為Focke-Wulf Fw 190D這一高空型液冷引擎型號。Fw 190在前線證明了適合擔負多種任務,包括制空戰鬥、對地攻擊、近接支援、目視偵照、戰鬥機護航、甚至有少數的夜間戰鬥機與改裝後攜掛魚雷的反艦型號。許多德國空軍的飛行員駕駛Fw 190成為王牌飛行員(ACE)。艾里希·魯道菲爾(Erich Rudorffer) 聲稱擊落222架,奧圖·基特爾(Otto Kittel)267場勝利和沃爾特·諾沃特尼(Walter Nowotny)258場勝利。他們聲稱很大多數的勝利都是在駕駛Fw 190時所取得。

設計特點

1937年秋季,帝國航空部向德國設計師提出設計一種可以和前線戰鬥機Bf 109配合作戰的新戰鬥機的要求。儘管Bf 109在當時已經是一種非常有競爭力的戰鬥機,但第三帝國空軍部擔心其他國家的設計師會設計出超越Bf 109的戰鬥機,因此要求德國的設計師提前進行設計以應對。

庫爾特·譚克自己歸結其設計的哲學:

在我們開始設計Fw 190時,梅塞施密特 Bf 109與英國噴火戰鬥機這兩種當前世界上最快的戰鬥機,都可以歸結為很大的引擎裝在儘可能縮小正面的機身中;二者的武器幾乎都是在這之後才考慮的。這兩種可以認為已經證實是成功的設計,類似賽馬,有足夠的維護和跑道,它們可以跑贏任何東西。但在愈形艱難的時局,它們適應力會減退。在一次大戰中,我服役於砲兵與步兵,我見過軍用設備在戰時非常嚴苛的條件下,還必須要能使用。我確信一種很不同血統的戰鬥機在任何未來衝突中將有一席之地。一種在前線非常欠缺維護狀態下能運作的、一種只需要很少的訓練和維護就可以飛的、一種可以忍受相當戰損還能回到基地的(戰鬥機),這是Fw 190背後的思維,它將不是一種賽馬,而是種馱馬、騎兵馬。

庫爾特·譚克向空軍部提交了許多設計,其中大部分設計採用了液冷縱列發動機。不過直到設計修改為採用BMW139型空冷14缸星形發動機時,才達到空軍部的要求。在當時的歐洲,採用星形汽缸布置發動機很不尋常,當時歐洲工程師認為星形發動機將使飛機頭部過為龐大而產生太大的阻力。但譚克並不贊同這一理論,他從美國海軍使用星形發動機而取得的成功中獲得了支持,譚克為星形發動機設計出流線型機身。譚克並沒有在發動機前部留下很大的空冷用開口,而是在發動機罩和龐大的螺旋槳整流罩間留了一個很小的開口以供冷卻空氣進入。理論上來說,因為高速進入發動機罩的空氣壓縮效應,使用緊湊布局的發動機罩可提供一些額外動力。據稱因為Fw 190使用的星形發動機不會影響Bf 109的生產的原因,空軍部在選擇方案時更傾向於Fw 190的設計。

譚克還設計了十分簡潔的座艙布局,座艙中使用了許多電動設備。座艙內大部分主要控制器都按邏輯關係布置在飛行員兩側的面板上,而不是在機身蒙皮上。

機身結構

FW-190採用當時螺旋槳戰鬥機的常規布局:全金屬下單翼、單垂尾、單發布局,全封閉玻璃座艙,可收放後三點式起落架。

動力與引擎可靠度問題

福克博士在研發Fw-190時,認為Bf-109的動力不足以對抗新型戰機,因此他在技術規格中提出了1500匹馬力氣冷引擎的要求。但是原本預計做為動力的BMW 139發動機研發失敗,因此被緊急更換為性能更佳,但也更重的14汽缸BMW 801發動機。更換引擎所做的設計變更延遲了Fw-190的服役時間,雖然高出力引擎讓Fw-190獲得比1941年盟軍新型戰機噴火5型更為強大的優勢性能,但是發動機容易過熱,以及機械增壓器的技術不足,使讓Fw-190系列的高空性能不佳,始終無法取代Bf-109的地位。

引擎問題延誤了Fw 190戰機的早期發展,整個計劃因此多次考慮終止。如果不是Karl Borris上尉和Otto Behrens的貢獻,Fw 190遠在上線服役前就可能胎死腹中。Borris和Behrens能在Fw 190和801引擎的限制之外,預見強大的戰鬥機,在多次空軍部希望終止Fw 190的會議中,二人指出Fw 190傑出的品質遠超過缺點。

第一個配備A-0機型的單位是 Erprobungsstaffel 190, 成立於1941年三月,目的在配置到主要納粹空軍前,找出所有技術問題以適應各種作戰任務。這個單位原先由 Behrens 上尉指揮,成立於 Rechlin,沒多久遷移到 Le Bourget。納粹空軍部同意部隊採用此飛機前,提出超過50個修正需求。

引擎可靠度,特別是過熱問題不斷困擾 Fw 190,直到 1942年春天 Fw 190 A-2配備的BMW 801 C-2引擎上才將這一問題解決。第二常見的問題是第二列下方的汽缸不斷的因為過熱損壞其引擎連桿。相比前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相對容易解決。III./JG 26 技術官 Rolf Schrödeter發現重新排列部份排氣管的路徑可以基本解決這個問題。要快速處理此問題,發現重排可以在隊部的工廠中進行,降低的溫度影響最底部的汽缸不用經過漫長的解決過程。

主要生產次型

Fw 190A是第一種量產型,主要是輔助當時德國空軍的主力Bf 109,作為奪取空優,和敵方戰鬥機作戰的另外一支主力。

A-0

一共生產20架,前9架的機翼翼展較短。使用6挺7.92mm MG 17機槍為武裝。

A-1

在1941年6月,第一架A-1機型從裝配線下線,隨即便送往測試大隊(前身為隸屬於第26戰鬥機聯隊(Jagdgeschwader 26)第二大隊)進行更進一步的測試。測試結束後A-1進入位於法國巴黎附近素有施拉蓋特(Schlageter)之稱的第26戰鬥機聯隊第二大隊進行服役。A-1配備輸出馬力高達1,560PS (1,539hp, 1,147kW)的BMW 801 C-1發動機,最高極速可達624km/h(388mph)。 武裝系統:機鼻區域配置2挺7.92mm (.312in) MG 17機槍,兩翼根部配置2挺7.92mm (.312in) MG 17機槍,兩翼外側配置2挺MG FF/M機砲。新式加長型螺旋槳葉片與整流罩讓外型變成不對稱的淚滴型,這成為A系列的專屬特徵。到1941年5月為止,由漢堡廠與不萊梅廠總計生產100架飛機。座艙裝甲為了符合駕駛艙構型故做成V字構型。為標準配備無線電,某些A-1s則配備 IFF 無線電。

A-2

根據報告顯示在1941年下半年,英國空軍在英吉利海峽與北海區域總計損失411架戰鬥機,而德國西線戰鬥機聯隊卻只損失103架戰鬥機。 在1941年10月份,原型機代號Fw 190 V14,內裝BMW 801 C-2發動機的Fw 190 A-2正式進入部隊服役,改進的重點在機翼部位額外加裝2挺20mm MG FF機炮,以及對發動機排氣裝置進行修改,但最高急速下降到614km/h(382mph)。由於發動機的設計是以13個排氣管作為14個汽缸的廢氣口;由左右方向排放的有8組排氣管、每邊有4組排氣管,剩下的5組排氣管則由配置在底盤與起落架之間,9號與10號汽缸則共用一組排氣管。這樣子的設計使得下方排氣部位容易過熱,後者由第26戰鬥機聯隊Jagdgeschwader 26;簡稱:JG 26)第三大隊的Rolf Schrödeter技術主任建議修改下,增加額外的散熱通道成功的解決散熱問題。

關於A-2s與A-3s的生產紀錄並沒有明確的界定出來,再加上這兩種機型甚為類似,A-2的生產架數約為420到425架左右。在1942年晚春,第一架由菲施勒生產的A-3進入部隊服役。在1942年2月到8月之間,A-2s與A-3s總產量至少有580架飛機,負責生產A-2s與A-3的生產線為Focke-Wulf、阿戈和阿拉多位於瓦爾納明德的生產線。

A-3

A-3配備了藉由改善增壓器與提升壓縮比的方式使其輸出功率達1,700PS (1,677hp, 1,250kW)的BMW 801 D-2發動機。由於這種改變使A-3必須要使用更高辛烷值航空燃油—100 (C3)。A-3的武裝系統配置與A-2非常類似,只將外翼的機槍換裝成2挺射速更快的15 mmMG 151機炮。在1942年3月,JG 26是重新配備A-3機型,同期位於東線服役的第2訓練聯隊Lehrgeschwader 2;簡稱:LG 2)也開始換裝A-3型武裝偵察機。

參考文獻

  1. Bf 109戰鬥機,mdc.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