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ED73型電力機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ED73型電力機車日語:ED73形電気機関車)是日本國有鐵道的交流電力機車車型之一,適用於供電制式為20千伏60赫茲的工頻單相交流電氣化鐵路,於1962年由東芝公司研製成功,也是日本國鐵最後一種採用水銀整流器的交流電力機車。

研製

1961年,日本國有鐵道對鹿兒島本線門司港至久留米區段進行交流電化改造,東芝公司在吸取ED71 2號機車研製和運用經驗的基礎上,為九州地區開發研製了ED72型電力機車。1962年,東芝公司又研製了同系列的ED73型電力機車。其中,ED72型電力機車設有為旅客列車供暖的蒸汽鍋爐,因而主要用於牽引普通旅客列車。而ED73型電力機車則相當於取消了蒸汽鍋爐和中間轉向架的ED72型電力機車,主要用於牽引貨物列車和20系寢台列車(藍色列車)[1]

1962年至1963年間,東芝公司小批量生產了共22台ED73型電力機車。第一批11台機車(1~11)於1962年製造,目的是滿足鹿兒島本線貨物列車的牽引需要,製造預算由國鐵昭和36年度第3次債務承擔。第一批11台機車(12~22)於1963年製造,以滿足鹿兒島本線貨物列車的增發需要,製造預算由國鐵昭和37年度第1次債務承擔。

運用

ED73型電力機車全部配屬於門司機關區並投入鹿兒島本線運用,主要擔當門司編組站至鳥棲站的貨物列車、以及無需蒸汽供暖的寢台列車的牽引任務。ED73型電力機車和ED72型電力機車一樣,由於機車軸重相對較大,即使九州地區主要幹線全面實現交流電化之後,仍然限定運用於線路條件較好的北部九州地區(熊本以北)。

1964年10月1日,因應東海道新幹線全線通車,日本國鐵實施了大範圍運行圖調整,開行了新大阪至博多的「燕號」和「鴿子號」特急旅客列車,由直流專用的151系電力動車組擔當,因此列車在下關以西需要使用電力機車牽引,並在機後一位加掛Saya420型電源車,為列車供應照明和空調電源。列車在門司至下關之間使用EF30型電力機車牽引,而門司至博多之間則由ED73型電力機車牽引。專門用於牽引這兩對列車的ED73型電力機車(15~22)進行相應改造,包括加裝了配合電力動車組的控制電路系統,以及控制電源車快速降弓和停止電動發電機的緊急開關。1965年10月1日,隨着雙電流制的481系電力動車組投入服務,「燕號」和「鴿子號」列車不再需要電力機車牽引,ED73型電力機車亦恢復為原來的狀態。

1968年,為了提高寢台旅客列車的出行速度,日本國鐵對所有20系客車進行制動系統改造,通過對原本的AS空氣制動機加裝電空閥、中繼閥等電控裝置改造為AREB電空制動機,實現列車制動系統的電控化,使列車最高運行速度由95公里/小時提高至110公里/小時。為了配合20系寢台列車的電空制動改造,及滿足10000系高速貨物列車的牽引需要,九州地區的ED73型電力機車亦進行了相應改造。改造內容包括加裝機車電空制動機,制動信號通過車輛及機車間的KE72型電氣連接器傳送;加裝總風管以滿足20系客車空氣彈簧的用風需要;安裝了與20系客車乘務員室相連的有線電話,車端加裝KE59型電氣連接器;對主變壓器和高壓調壓開關等電氣設備進行少量調整,以適應高速運轉的需要。完成改造的機車改稱為ED73型1000番台電力機車,首12台機車(1~12)於1968年完成改造,而其餘10台機車(13~22)於翌年完成改造。然而,由於受到機車的性能限制,20系客車在九州地區的最高運轉速度為100公里/小時。而ED73型1000番台電力機車[2]亦限定運用於除日豐本線以外的北部九州地區。

1970年,鹿兒島本線全線電氣化完成改造,專門為牽引特急旅客列車和高速貨物列車而設計的ED76型1000番台電力機車亦投入運用。1980年,原本運用於北陸本線的部分EF70型電力機車轉配屬門司機關區,用來替換日益老化的ED72、ED73型電力機車。至1982年,全部ED73型電力機車停運報廢。其中,ED73 1016號機車報廢后曾經存放於小倉工廠(今小倉綜合車輛中心),直至2006年左右因年久失修而解體處理。

視頻

ED73型電力機車 相關視頻

日本鐵路,JR九州鹿兒島本線815系、熊本站發車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