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黑書》是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版於1990年。小說敘述了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土生土長的律師卡利普尋找失蹤妻子的故事。一個偵探小說式的開頭——妻子如夢失蹤,只留下一張字條,卡利普開始了搜尋,也就開始了在伊斯坦布爾的街頭漫遊。他逐漸相信,如夢的出走與她的同父異母哥哥耶拉的失蹤有關,後者是知名的報紙專欄作家。他開始探尋耶拉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探訪耶拉曾經到過的場所,甚至用耶拉的方式進行思考,最後他潛入耶拉的公寓,穿他的衣服,接他的電話,最後甚至能假扮他來寫作專欄。
這是小說的表層情節。而就像帕慕克在書中所言,故事背後自有其更深含義。卡利普對如夢和耶拉的追尋,似乎象徵着對某一終極理想的探尋和揭秘,這與書中一度討論的文字與意義之謎、面孔與意義之謎和耶拉專欄中宣稱的「救主將到來的」的理論,有着同樣的文化邏輯,因而也形成了一個多線平行的意義網絡。與此同時,對自我本質的追問、自我與他人關係的思索,既通過小說本身的情節,又通過小說中耶拉專欄的文本,不斷地強化,瀰漫在整部小說中,由此又引發和連帶着對伊斯坦布爾歷史和命運的敘述,更由此擴大到對東西方關係和本質的思索。
《黑書》是一部迷宮般敘事繁複的小說,而其主題也同樣呈現出意義的網絡化格局。作者融情節、故事、歷史、虛構文本、自傳成分等於一爐,各種元素交叉並存,形式和主題都體現出強烈的帕式色彩和鮮明的原創性。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至少是有成為偉大小說的野心的作品。堪稱作者集大成的作品。
我還要尋找你多久,一棟房子又一棟房子,一扇門又一扇門?還要多久,從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從一條街到另一條街?然而,我直覺相信,等我們到了七十三歲,當如夢不再有條件盼望另一種生活的時候,她終將會愛我。
1.《黑書》是帕慕克融合通俗小說與嚴肅文學的又一次成功嘗試。寫於1990年,表面上是一個偵探小說,實際上卻是奠定了帕慕克寫作的一些基本主題:身份認同和雙重身份,東西方的文化融合和衝突,奧斯曼的歷史,以及伊斯坦布爾城,等等。主人公漫步街頭,苦苦尋覓失蹤妻子的蹤跡,接踵而至的街頭景物,主人公腦海里不斷湧現的回憶與苦苦思索,以及交替出現的專欄作家的專欄文字,共同編織了一幅絢麗多彩、質地繁複的敘事圖景。
2.與《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虛構土耳其歷史故事不同的是,《黑書》着眼於現當代土耳其歷史,即1960—1980年代之間的土耳其。政治之演進、思潮之紛爭、理念之嬗變,都以極其戲劇化的方式在小說中得以呈現。小說塑造了一段活生生的歷史,一段當代人的歷史,因而在土耳其國內非常流行,也備受爭議。
3.《黑書》以極其宏闊的視角,包羅萬象的內容,推理小說式的結構,以及普魯斯特式的敘事質感,堪稱帕慕克最有野心的作品。
4.帶有很強的自傳色彩,是小說版的《伊斯坦布爾》。
作者簡介
費利特·奧爾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土耳其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西方文學評論家將他與馬塞爾·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相提並論,稱他為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1952年6月7日,帕穆克生於伊斯坦布爾。 1998年《我的名字叫紅》出版,該作品獲得2003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同時還贏得了法國文藝獎和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6年,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7年,獲頒布達佩斯大獎。 文學思想 帕慕克的文學思想:通過憂傷、呼愁探討,揭示土耳其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命運。 帕慕克的作品一直圍繞着闡釋和揭示土耳其人尷尬的文化身份這一主題而展開,作品不僅描繪了伊斯坦布的憂傷與呼愁,而且反映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融合,形成了一種嚴肅的智性思考,處處洋溢着伊斯蘭文化的底蘊。他的創作描述了土耳其這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國家和歷史文化,同時以小說的形式尖銳地指出了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本民族個體特徵日益消融的當下,第三世界國家面臨着文化的邊緣化以及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迷失與追尋,面臨着每個國家和民族所謂的本土性和世界性問題。
內容預覽
不要引用題詞,它們只會扼殺作品中的神秘! ——阿德利 儘管扼殺神秘,殺死倡導神秘的假先知! ——巴赫替 如夢在甜蜜而溫暖的黑暗中趴着熟睡,背上蓋一條藍格子棉被,棉被凹凸不平地鋪滿整張床,形成陰暗的山谷和柔軟的藍色山丘。冬日清晨最早的聲響穿透了房間:間歇駛過的輪車和老舊公車;與糕餅師傅合夥的豆奶師傅,把他的銅罐往人行道上猛敲;共乘小巴站牌前的尖銳哨音。鉛灰色的冬日晨光從深藍色的窗簾滲入房裡。卡利普睡眼惺忪地端詳妻子露出棉被外的臉:如夢的下巴陷入羽毛枕里。她微彎的眉毛帶有某種如夢似幻的感覺,讓他禁不住想知道,此刻她的腦袋裡正上演着何種美妙的事情。「記憶,」耶拉曾經在他的一篇專欄中寫道,「是座花園。」當時卡利普就曾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