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縣樂坪小幼連貫九年制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麻江縣樂坪小幼連貫九年制學校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壩芒鄉樂坪村新街組。占地面積約12800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積1484平方米,是一所公辦學校。
麻江縣樂坪小幼連貫九年制學校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壩芒鄉樂坪村新街組。學校現有小學部6個班、幼兒部3個班,學生共314人,教師為中級9人、初級7人。小學部6個教均安裝「班班通」。有圖書室、音樂室、多媒體室等,小籃球場1個,學校占地面積約12800平方米,綠化面積1100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積1484平方米,學生食堂面積760平方米。是一所公辦學校[1]。
歷史沿革
麻江縣樂坪小幼連貫九年制學校位於麻江縣西部,距壩芒鄉政府所在地9公里,置樂坪村中心地帶,地處東經107°21′17″,北緯26°31′3″,海拔高度1013米,建築面積[2]3751平方米,占地面積5898.71平方米。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樂平長官司」內設東台書院。嘉靖年間,瓮址甘莊陳氏(贛籍)祖先陳榮高先生在書院講學,連任三屆講師。同治13年(1874年),蔣崗人冉師曾先生(貢生)在樂平開辦「學宮」,招收窮人子弟免費入學,又聘請其學識淵博的胞弟冉佐東先生(貢生)從山東趕赴迴龍寺學宮講學。由於時局動盪,學校幾度停辦。民國四年(1915年),麻哈縣縣令劉忠蒞下令恢復樂坪小學。1945年,民族資本家戴蘊珊先生開創現代教育先河,撥出數十挑田業開支教師薪俸,另贈送樂器、書籍等以充實教學設備,又從貴陽聘請一批知識分子到樂坪小學任教。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樂坪成立初級小學,下司人岳正興擔任校長。1965年,部分師範、高中生分配到樂坪小學。1967年,第一次創辦了「七年制學校」,開設初中部。在校生由解放初期的100多人,發展到200多人。1969年,樂坪迴龍寺由於年久失修,成為危樓,經學校請示麻江縣人民政府同意拆除,修建了磚瓦結構、共八間的教師宿舍。1971年,受文革影響初中部停辦,1977年,初中部再次恢復,直至1982年拆並谷硐中學。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縣政府加大對樂坪小學的資金投入,對校園用地進行了擴充。先後在北面、東面、南面修建了磚瓦結構的教室,解決了教學用房緊張的局面。2000年,拆除了南面的磚瓦結構教室,由縣政府投資修建三樓共十二個教室的磚混結構教學樓,並硬化了學校全部操場。2007年秋,貓頭小學全部拆併到樂坪小學。2008年,由愛心人士陳光誠先生捐助30萬元,政府出資20萬元,總計50萬元,在北面修建了三樓、面積計765平米的學生宿舍。
2009年9月,樂坪小學實行寄宿制管理,拆並蔣崗、瓮址兩所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生入讀樂坪小學,新建的宿舍樓正式設入使用。因校舍緊缺,學校利用修建在樂坪鄉政府原址的樂坪初中部教學樓上課。形成老校址辦生活區、初中部教學樓辦教學區的特殊模式。2013年6月,麻江縣政府投入357萬元:在老校址東面修建教師周轉房兩棟、每棟四樓,計1050平米,食堂一棟、共四樓(含學生宿舍二樓,餐廳二樓),計1650平米。
校訓
明禮、向善、好學、報恩
校歌
《心中的夢想》
校徽
學校的校徽總體設計為一個底色為藍色的正圓,以藍色為主色調,象徵大海也寓意創新;藍色書本寓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攀登、行無止境、也寓意書的海洋;「L、P」為樂坪二字首字母,變形為帆船,寓意我努力,所以我成功,敢於向未知的世界探索、突破、創新;紅色旗幟是P的變形,像一面國旗,寓意我校全體師生永遠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中國共產黨;火紅的太陽寓意學生如初升的太陽充滿朝氣和活力,也寓意教師如太陽照耀,指引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聯繫位置
貴州省麻江縣壩芒鄉樂坪村新街組。
參考文獻
- ↑ 公辦學校和私立學校有哪幾方面的區別 ,新浪,2019-12-02
- ↑ 建築面積規則大全 ,搜狐,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