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鶴溪鎮 - 浙江省景寧縣鶴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浙江省景寧縣鶴溪鎮

中文名;鶴溪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浙江省

人口;43930 人

鶴溪鎮,位於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 是景寧畲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境居縣中部偏北,東經 119°38′-119°39′,北緯27°57′-27°58′。鎮駐地海拔190米。東鄰梅歧鄉,南倚澄照鄉,西逐大均鄉,北接外舍鄉。

序言介紹

鶴溪鎮是畲族最集中的居住地。葉山頭自然村是畲族祖先1200年前入遷時的落腳點。畲族聚居的包風行政村潘山嶺自然村1989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鎮政府駐復興東路47號,人口43930 人。郵編:323500。

歷史沿革

景寧縣治鶴溪,古稱沐鶴溪。漢初浮丘伯攜雙鶴隱居此間,築台垂釣,沫鶴於溪而名,鎮因溪名。明景泰三年(1452)置縣,始為縣治。崇禎十三年(1640),知縣徐日隆疊石為城,周長二里許,建承恩、行春兩門並小東門、南門、小南門、西門,遂有城郭。清代設行春、錦衣、西河、統政4坊。除1960-1984年6月撤縣期間外,歷為景寧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4年6月景寧畲族自治縣建立時,鎮區面積0.69平方公里。1992年6月,原張春鄉併入,面積由28平方公里擴大到108.6平方公里,人口由1984年2627戶9930人增到1992年5631戶18103人,占全縣人口10.49%,其中非農業人口占鎮人口49.93%;畲族人口占鎮人口24.30%,占全縣畲族總人口25.57%。

2011年10月,決定撤鶴溪鎮建制,設立紅星、鶴溪兩個街道辦事處。其中,紅星街道辦事處轄區為鶴溪鎮鐘樓路(寨山橋)北區域和原外舍、金鐘片,四至範圍為東至渤海鎮、南至鶴溪街道、西至大均鄉、北至雲和縣元和街道,轄仙童、紅星、外舍等3個社區居委會和城北、王金垟、崗石、嶺北、坑山後、嵐頭、楊綠湖、嶺根源、潘坑、小金州、金包山、大吳山等12個行政村,109個自然村,轄區總面積194.85平方公里,總人口3.22萬人,街道辦事處駐地為復興東路47號;鶴溪街道辦事處轄區為鶴溪鎮鐘樓路(寨山橋)以南區域,四至範圍為東至梅岐鄉、南至東坑鎮、西至澄照鄉、北至紅星街道,轄城南、城西等2個社區居委會和鶴溪、掃口、城西、包鳳、浮丘、周湖、雙後崗、張村、嚴村、旱塔、惠明寺、敕木山、三枝樹、東弄、灘嶺、王木坑等16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轄區總面積98.05平方公里,總人口2.09萬人,街道辦事處駐地設鶴溪村。

行政區劃

1992年,轄新城、仙童、百歲、百塔、金仙寺、城郊、洋後、浮丘8個居民委員會,鶴溪、學田、嶺腳、溪口、掃口、浮丘、包風、余山、張村、嚴村、惠明寺、三校樹、東弄、王木坑、灘嶺、敕木山16個村民委員會,68個自然村。

2005年,轄城南、城西、紅星、仙童4個社區,以及鶴溪、掃口、浮丘、包鳳、城西、城北、周湖、雙後崗、張村、旱塔、嚴村、惠明寺、三枝樹、東弄、王木坑、灘嶺、敕木山17個行政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37481

男;19442

女;18039

家庭戶戶數;12265

經濟建設

鶴溪鎮是景寧畲族自治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綠色富鎮、工業強鎮、旅遊活鎮、科技興鎮"的發展戰略,突出"茶山竹海菜園"三大工程建設,致力於走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初步形成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生態城市並重的社會經濟發展格局。

該鎮耕地6321畝,是景寧主要產糧區。林地47451畝。工業有國營、集體、合資和引進外資開辦的採礦、冶煉、造紙、電力、森工、釀造、紡織、針織、製藥、電聲、印刷機械等門類以及縣、鎮屬商業企業、鄉鎮企業等。1984年後,在改造老城的同時,加快新城建設,至1990年,新城區建成面積2.12平方公里,為1984年鎮區面積的3.07倍,主要街道人民路、建設路、復興路、鶴溪路、敕木山路、環城西路等總長4.5公里,面積65280平方米,分別為老街長度、面積的3.08倍、4.8倍。電、自來水、通信電纜、消防和下水道工程配套設施齊全。

建鎮以來,鶴溪鎮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4.0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69元。主要經濟作物有惠明茶5865畝,筍竹兩用林5507畝,無公害蔬菜基地8321畝,水乾果基地3877畝,藥材基地1653畝。礦產資源豐富,已經開採的有包山鐵礦、敕木山鐵礦、三枝樹鉬礦。

社會事業

鎮區文化事業部門有省重點中學景寧一中和民族中學、民族小學及幼兒園等學校,有縣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工人文化宮、民族文化工作隊、電視攝製站、廣播站、影城、縣人民醫院門診樓和住院部"德恩樓"、防疫站、婦幼保健站等文化衛生設施。

文化名鎮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是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產生。該鎮成為麗水市首個獲此殊榮的歷史文化名鎮。在第五批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中,全國共有99個名鎮(村)入選,浙江共有2個鎮、9村入選,其中麗水市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入選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鶴溪鎮地理位置獨特,民風純樸,畲族文化底蘊深厚,是漢初中原大儒浮丘伯的隱居之地、秦始皇煉丹博士盧敖的升仙之所;宋元明清以來,官宦文化名士眾多,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老根據地;抗戰時期,浙江省府內遷教育廳財政廳的駐地,文物繁富。在評選中,該鎮以其悠久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純樸的民俗風情、極具特色的古建築風格和整體保護的完整性,從全國眾多申報單位中脫穎而出。[1]

至今,該鎮保存完好的文化歷史有"桂山石印、景寧孔廟、潘氏節孝坊、四格藍氏宗祠、雙後崗村寶靈大殿、敕木山湯夫人廟、周湖雷氏宗祠、梅家老屋門樓"等等。鶴溪鎮既是畲族集居地、畲族文化的集聚地,也是浙閩畲族文化的交流中心。其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對保護畲族歷史文化、彰顯畲族風情內涵、推動景寧民族旅遊事業的發展有着重要意義。(高一平)


景寧縣治鶴溪,古稱沐鶴溪。漢初浮丘伯攜雙鶴隱居此間,築台垂釣,沫鶴於溪而名,鎮因溪名。明景泰三年(1452)置縣,始為縣治。崇禎十三年(1640),知縣徐日隆疊石為城,周長二里許,建承恩、行春兩門並小東門、南門、小南門、西門,遂有城郭。清代設行春、錦衣、西河、統政4坊。除1960-1984年6月撤縣期間外,歷為景寧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4年6月景寧畲族自治縣建立時, 鎮區面積0.69平方公里。1992年6月,原張春鄉併入,面積由28平方公里擴大到108.6平方公里,2009年常駐人口達42000餘;畲族人口占鎮人口24%左右,占全縣畲族總人口近四分之一。行政區劃 轄城南、城西、紅星、仙童4個社區,以及鶴溪、掃口、浮丘、包鳳、城西、城北、周湖、雙後崗、張村、旱塔、嚴村、惠明寺、三枝樹、東弄、王木坑、灘嶺、敕木山17個行政村。

相關視頻

景寧鶴溪花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