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鮑氏甕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鮑氏甕鰩

學名  Okamejei acutispina

命名者 Ishihara, 1987

英文名 Boeseman's skate

別名  Raja boesemani、尿騷魴(澎湖)、

    鮑氏鯆魮、鮑氏岡村鰩、魴仔

觀賞魚/食用魚  否/否

最大體長     55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鰩 Rajiformes

  鰩 Rajidae

  甕鰩 Okamejei

鮑氏甕鰩體盤呈菱形,體盤長為全長55.7-62.7%,吻堅硬且尖,背部頭長為兩眼眶距之4.81-5.39倍,背部頭長為眼眶到吻之長度的67.7-71.7%;兩眼眶距離與眼眶長度相當。尾部粗壯,其長度大於或小於尾前體長,尾部向後延伸後漸漸變細。尾前體長為全長之21.1-24.1%,尾長為43.6-48.8%。兩背鰭大小相當,兩背鰭之間距離大於第一背鰭基部長的一半,且通常少於基部長度。嘴稍呈拱形,公魚上排牙齒約32-53列,齒尖銳;雌魚牙較平坦,約39-52列。(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1]

鰭及顏色

體盤背面具有許多刺,項棘0-4根,最多1-3根,眼眶周圍的刺約3-13根,通常6-9根;兩背鰭間的刺2-6根。雌雄幼魚尾部僅一列刺,成熟雌魚有5列,雄魚為3列;雄魚鼻翼及臉頰周圍刺發達。背部體色呈黑褐色,吻部呈半透明;背上散佈不均勻之黑色斑點,斑點聚集如花環般的花紋,花紋有時會在體盤左右對稱分布。

體盤腹部通常呈灰白色,浸漬標本後呈顏色較暗。(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2]

棲地環境及深度

近海沿岸。棲息深度70 - 90

棲息於沙泥底部,捕食無脊椎動物及魚類。

分佈

中西部太平洋:從上海中國)到古晉沙撈越)的中國東部和南部海域,也可能在印度尼西亞東部海域以外。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可能範圍很廣。台灣分布西部、南部、澎湖[3]

繁殖

卵生(參考9908)。產下成對的卵。胚胎僅以蛋黃為食(參考50449)。與擁抱的獨特配對。年輕人可能傾向於跟隨大物體,例如他們的母親(參考文獻205)。

保育

數據不足(DD) ;評估日期: 2007年7月10日


參考文獻

  1. 鮑氏甕鰩,fishdb.sinica.edu.tw
  2. 鮑氏甕鰩,fishdb.sinica.edu.tw
  3. Okamejei boesemani,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