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高梁橋

圖片來自快資訊

高梁橋,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海淀區的交界處,原來處在高梁橋路橫跨南長河之處。高梁橋的名字不可錯誤地寫成「高粱橋」。因為高梁橋是橫跨古高梁水而得名,與糧食作物高粱毫無關係。如今高梁橋路已改從該橋兩旁經過。[1]

目錄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所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河南省
  • 分類:古建築
  • 時代:春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 編號:6-810(7-1973-3-009)
  • 登錄:2006年(2013年合併項目)

簡介

  • 高梁橋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為滿足元大都的用水和南糧北運的需要,派都水監郭守敬昌平白浮泉以及西山玉泉諸水匯流來此,形成水道,流經護城河、積水潭,直達通惠河。該橋建成後,多次受到修繕和改造。現存的橋為清朝所建。[2]高梁橋是元朝元大都和義門的主要通道。明朝、清朝時,是出北京內城西直門向西北的主要通道。
  • 高梁橋因橫跨古高梁水而得名。古時該橋寬約6米。橋上置閘,稱「高梁閘」,又稱「西城閘」。此閘已毀,現存閘板一件。高梁橋是青白石三孔聯拱式石橋,兩側設有石護欄。橋西面原來有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興建的「倚虹堂」,南岸設有船塢,中華民國時期被拆賣。1980年代初期展寬高梁橋路路面時,重修高梁橋。此後又經過多次修繕。橋長約16米,寬約10米,共有16對石柱
  • 高梁橋原來在南北兩端各有牌坊一座。南牌坊的南額題有「長源」,北額題有「永澤」;北牌坊的北額題有「姿安」,南額題有「廣潤」。
  • 高梁橋過去是北京人的踏青之處。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稱:「歲清明,桃柳當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橋。」袁中郎在《瓊花齋集》中稱:「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堤,垂楊十餘里,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可見;精藍棋置,丹樓珠塔,竊窕綠樹中;而西山之在九席者,朝夕設色以娛遊人。
  • 當春盛時,城中仕女雲集,縉紳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明清時期,高梁橋畔有船塢、碼頭,皇帝、皇后、太后赴北京西郊的寺廟進香時,在此地換乘龍舟經水路往返。河岸邊古剎林立,河水清可見底。京城的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年夏季坐在河兩岸的樹蔭下賞景,高梁橋頭的酒館、茶館客人盈門。
  • 高梁橋橋下的南長河轉河交界處的河段,原來稱高梁河(高梁水)。此處的河水是從玉泉山昆明湖流向德勝門水關。《天咫偶聞》載:「西直門而西北,有如山蔭道上,應接不暇,去城最近者為高梁橋……沿河高樓多茶肆。
  • 慈禧太后頤和園時,往往在高梁橋附近的倚虹堂船塢上船,經白石橋萬壽寺麥鍾橋長春橋,直達頤和園玉泉山。也有石路從西直門經高梁橋直達暢春園圓明園和頤和園。
  • 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起點西直門火車站便設在高梁橋東側。高梁橋也隨之繁華起來,路旁兩側商賈雲集,店鋪林立。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式在西直門外舉行,距離高梁橋不遠。北平和平解放後,高梁橋逐漸被民宅及市場淹沒,橋北側的轉河河道被改為暗河,橋南側的河道則縮小變成水溝。高梁橋也因橋上的高梁橋路的繁華而成為交通堵塞路段。高梁橋的許多欄杆及石礅均因損毀而更換過。2002年,轉河恢復工程啟動,將暗河恢復為明河,從而使高梁河恢復了舊日的風貌。[3]2003年轉河通航。[4]2003年時,為緩解交通壓力,在高梁橋北面新建一座橋,高梁橋路改經這座新橋。後來這座新橋也因交通壓力大而不敷使用,需要改建,因此在保留高梁橋原址不變的前提下,在高梁橋的南北兩側各建一座鋼築水泥結構的公路橋,分別作為高梁橋路的上、下行道,每座橋長14米,寬18米,荷載單行15噸,拖掛60噸。高梁橋則被夾在這兩座公路橋之間,不再供道路通行。2010年,西城區決定恢復高梁橋周邊的傳統綠色景致。
  • 高梁橋是北京市西城區與海淀區的界橋。21世紀初,橋南歸西城區展覽路街道辦事處管轄,橋北歸海淀區北下關街道辦事處管轄。
  • 高梁橋起初被列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高梁閘作為大運河北京段的一部分,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的組成部分。[5]

高亮趕水

  • 「高亮趕水」是北京的民間傳說,與高梁橋有關。傳說是明朝劉伯溫興建北京城時,龍公企圖將北京城內的水收回。龍公全家打扮作賣菜小販混入北京城中。龍公命龍子把城內的甜水收回,命龍女把城內的苦水收回,分別裝入兩隻大皮囊,由龍王推車運出西直門
  • 劉伯溫得知後很着急。一位名叫高亮的青年工匠挺身而出,願將水追回。劉伯溫告訴高亮,龍王推的兩個水囊中,左面是甜水,右面是苦水,要先刺破裝着甜水的水囊,隨後趕緊向回跑,不可回頭看。高亮持紅纓槍跑出西直門,來到玉泉山下,果然見一老頭推着車在前面走。高亮認定這便是龍公,於是追上後用紅纓槍奮力一戳,但忙亂中扎在右面裝着苦水的水囊上,苦水向高亮衝來。高亮向回跑,跑了數里路有些累,剛回頭看,大水便吞沒了高亮。裝甜水的水囊則被龍公推入玉泉山。高亮總算為北京城保住了水源,受到了人們的感念。後來,人們在高亮被大水吞沒的地方興建了一座高亮橋,這條河也就叫高亮河
  • 「高亮趕水」傳說中的「高亮橋」便是實際中的高梁橋;「高亮河」便是實際中的高梁河
  • 「高亮趕水」傳說被改編為許多曲藝節目,如關學曾北京琴書《高亮趕水》、郭德綱鐵片大鼓《高亮趕水》等等。

參考文獻

  1. 北京高粱河橋的傳說,人人焦點,2020-09-11
  2. 北京的元代古橋——高梁橋,北京檔案2012年第02期
  3. 6.4億元啟動西直門轉河工程 高梁橋舊貌有望重現,人民網,2002年04月10日. [2013年9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4. 新妝轉河正式開閘通航,人民網,2003年10月1日. [2013年9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5. 我區新增十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概況,北京西城報,201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