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積水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二環內的西北隅,有一水面,名為積水潭。元代為了加強大都的漕運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名為積水潭。積水潭曾經是漕運的總碼頭,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從元代起,來自暹羅、緬甸的大象,就作為運輸工具和宮廷儀仗隊使用,在夏伏之日,馴養員會帶領大象到積水潭洗浴。

在北京植物園內曹雪芹故居見到一幅清代的地圖,上書:汲水潭。

名稱

它的名稱很多,人所共知的有:西海、海子、北湖、蓮花池、淨業湖、西水關等。但是,有一個名字卻鮮為人知,它又叫"西涯"。

正音應該讀tan1(陰平)。貪音。不過後來隨着地鐵,公交報站都讀tan2(陽平),也就沒什麼太大關係了。不過,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大多數還是願意管他叫積水潭tan1.

歷史

古今的積水潭不一樣,

元朝時的積水潭指今前海、後海、西海共三湖。總水域比上述三個湖大不少。

由古今地圖對比可以看出,如今的前海與後海的界限銀錠橋水道極窄,而當時是非常寬的。

現有一條河溝與前海相接(金錠橋)是當時連同京杭大運河的通惠河。

連着京杭大運河的杭州的船都能到積水潭。

後海與西海幾乎沒有分界,而今卻是一條窄溝相連。

(北海與中海合稱太液池,南海元朝時沒有出現,後來人工開鑿而成)

今地圖上的積水潭指的是積水潭醫院的那個小湖。

名字來源

"西涯"這個名稱是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法式善經過多方考證,得出的"至於西涯,則今之積水潭無疑"的結論。法式善(1753-1813),本名運昌,清高宗把他的名字改為法式善,是滿語勤勉的意思。字開文,又字梧門,號時帆,蒙古烏爾濟氏,隸屬內務府正黃旗。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國子監祭酒,官至侍講學士。法式善勤奮好學,學識淵博,《清史列傳》稱其"凡官撰之書,無不編校",曾參與《皇朝文穎》、《全唐文》的編纂。他精於史學,尤長文學,喜好書畫。他的著作有:《清秘述聞》、《槐廳筆記》、《陽廬雜錄》、《備遺錄》、《存素堂稿》等,並匯集當時人的詩歌為《湖海詩》六十卷。他在北京的住處就在地安門的北面。 [1]

考證

法式善考證"西涯",是從研究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入手的。因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法式善非常敬慕李東陽,他不僅為考證李東陽的號,經過多方查找資料,寫出了《西涯考》一文,而且還先後寫出了《明大學士李文正公畏吾村墓記》、《修李文正公墓桐記》、《明李文正公年譜序》,並且親自纂輯了《明李文正公年譜》。法式善發現李東陽的墓地二十畝,已成為"民產","今更不知畏吾村中有所謂西涯墓者","乃捐俸百金贖之",進行墓桐的修繕,還自號為"小西涯居士",可見他對李東陽的敬慕之深。

相關文獻

法式善在《西涯考》一文里,除考證了李東陽號西涯,是因為他的賜第在李閣老胡同,舊住處在德勝門西、北安門外,均在積水潭附近,故"公因以自號"。大量的篇幅是考證了積水潭在明代和明代以前亦名"西涯"。

李東陽在《西涯雜詠十二首》里,有海子、桔槔亭、楊柳灣、稻田、菜園、蓮池、響閘、鐘鼓樓、慈恩寺、廣福觀等。

法式善根據:《燕都遊覽志》雲:"積水潭,在都城西北隅,東西亘二里余,南北半之,俗呼海子套。"又雲:"海子南岸舊有海子橋,亦名月橋,俗呼三座橋。"又雲:"銀錠橋在海子三座橋之北,此城中水際看西山第一勝處。"又雲:"德勝橋在德勝門內。西有積水潭,水注橋下東行,橋卑不能渡舟。湖中鼓枻人抵橋,俱登岸,空舟順流,始得渡。復登舟東泛,綠柳映阪,縹萍漾波,黍稷稉稻,■(左田,右勺)■(左田,右勺)原田,高城數里古色,如一薛荔牆。"又雲:"三聖庵,在德勝門左巷,後築觀稻亭,夏日桔槔聲不減江南。"《明一統志》雲:"大慈恩寺在府西海子上,舊名海印寺。"《長安客話》雲:"海子橋北舊有海印寺,宣德間重建、改名慈恩。"《宸垣識略》雲:"明嘉靖碑海印寺東為廣福觀,西為海潮寺。"法式善引證的資料很多,這兒只摘其中一段,所引內容與李東陽的《西涯雜詠十二首》詩內所描繪的景致完全吻合。所以,法式善得出結論:"至於西涯,則今積水潭無疑。"

積水潭的名稱很多,人所共知的有:西海、海子、北湖、蓮花池、淨業湖、西水關、西涯等。積水潭源於古代永定河故道留下的坑窪,地下水匯集後成為水塘。

古代的積水潭

元朝

元朝時的積水潭包括今前海、後海、西海三湖,總水域比三個湖還要大不少。元政府打造了8000多艘運河槽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來自江南的漕糧運到大都積水潭碼頭。這條河道不僅解決了運糧問題,而且還促進了南貨北銷,進一步繁榮了大都城的經濟。來自全國的物資商貨集散於積水潭碼頭,使得其東北岸邊的煙袋斜街和鐘鼓樓一帶成為大都城中最為繁華的鬧市。除了商賈雲集,海子的水色湖光也匯聚了四方遊人騷客,在岸邊的歌台酒榭中吟風弄月,盛況空前的積水潭充分顯示了京杭大運河的活力和影響力。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積水潭水源上游的村莊、人口增加,大量開墾,導致河道淤塞,積水潭的來水漸漸減少;另一方面,明代建的皇城將流經元代皇城東牆外的運河圈入,以保證皇家用水,水路被切斷。從此,通惠河與積水潭的聯繫被切斷,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端點的積水潭也與京杭大運河失去了關係。不通航後,積水潭到大通橋的水系漸漸乾涸,到民國時修馬路就填上了。此後,大運河運輸來的物資,一般都到通州便棄舟,改用馬車運進朝陽門。

明清

從明清開始,積水潭慢慢轉化成了貴族、文人游賞的地方,失去了漕運的功能。但由於鐘鼓樓就在附近,積水潭附近仍是人口密集區,保持着前朝的繁華。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