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雒越又名駱越,最早源自于于越,屬百越的一支[1],分布在中國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中心曾經為交趾一帶。
「雒越」的「駱」有水田之意,他們以農業維生,自戰國時代生活在廣西,駱越人經常與西甌人(首府是鬱林)共存於同一地區,故古籍上也將他們並稱。後被併入南越,漢朝在此置交趾、九真、日南等郡。
他們雖然是百越中最落後的一支,但製作銅鼓的技術很高,他們在戰國末年移至越南紅河一帶,成立甌雒國;東漢後改稱「里人」。與他們最接近的民族是京族、芒族等南亞語系民族,其東山文化傳播至東南亞各國。
歷史
駱越國是百越支下著名的方國之一,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云:「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註:「越駱Daex Roeg,國名[2]。駱越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古老的方國,駱越文化對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駱越有部分逐步南遷。到戰國末年,遷徙到了今越南河內一帶,成立了甌雒國,是越南京族(越南的越族)、黎族、水族、老撾龍族的祖先,創造出璀璨的「甌雒文化」,即越南東山文化。 駱越方國的存在,戰國到駱越方國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亡以前,《呂氏春秋》、《史記》、《漢書》多有記載。
駱越即雒越,文獻中存在的諸如「雒」、「駱」、「碓」等的寫法或是因字形與「雄」近、或就是因音近等原因在傳抄過程中從「雄」訛變而來。亦即, 根據南越木簡的發現, 各字中正確寫法的應為「雄」, 因形近訛變為「雒」、再因音近從「雒」變為「駱」, 或因形近從「雄」、「雒」、「駱」變為「貉」、「碓」。
駱越國是由先秦壯侗語族民族祖先在嶺南建立。駱越包括各部(包括但不止於):交趾部、朱鳶部、武寧部、福祿部、越裳部、寧海部、陽泉部、陸海部、武定部、懷驩部、文郎部、九真部、平文部、新興部、九德部。分布範圍包括:今廣西南寧、百色以及南到越南中北部地區。
駱越方國管轄的地域,北到潯江、黔江、紅水河以南,正北與西甌方國為鄰,西北與夜郎為鄰;東到今廣東的羅定以南西南部,與閩國和後起的南越國為鄰;東南到海南島和西沙群島、東沙群島、南沙群島;正南一度到交趾、九真;西部一度達到今雲南文山一帶,與滇國為鄰,句町國崛起以後,在廣西百色西部的西林和田林一帶與句町國為鄰。後甌駱一些上層在交趾、九真地域短期建立甌駱國,南越國崛起,於公元前204年滅甌駱國,建立交趾和九真兩郡,駱越方國南部疆域縮到今廣西崇左市、百色市、防城港市境內。
有學者認為「雒、駱、貉」等字之義為「水」, 所以《交州外域記》里所記載的「雒田」意思應該是「水田」, 而「雒民」就是「耕種水田的農民」, 掌握了灌溉設備而管理並支配土地的首長就叫「雒將」。
視頻
雒越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華夏法統之四 特殊之百越 南越 駱越 西甌國 吳越 閩越 ,知乎,2017-4-26
- ↑ 壯族的歷史, 中國民族網,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