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福龍賣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福龍賣箭(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馬福龍賣箭》,粵劇《馬福龍賣箭》傳統劇。根據《李槐賣箭》改編。原編者不詳。

劇目介紹

元帥胡夢熊遠征西遼不利,回朝搬兵,並微服訪求武將。偶遇窮困潦倒的馬福龍,在街上出賣家傳寶箭。胡為試探馬之武藝,幾番故意侮辱,逼其出手較量。證實馬武藝確實高強後,胡即當場賠禮,並邀請馬同赴疆場。馬福龍出戰將遼兵打敗,班師回朝。皇帝賞封馬福龍為平西王。

粵劇《馬福龍賣箭》是粵劇小武金山貞的看家戲。後經新金山貞和靚少佳的精心錘鍊,南派武功更見特色。早期粵劇演出的《李槐賣箭》,人物姓名雖然不同,基本情節與該劇相仿。1957年廣州新世界劇團的演出本,由靚少佳、何建青整理改編,導演靚少佳,靚少佳、盧啟光等主演。劇本刊入1962年《粵劇傳統劇目匯編》第十六冊。1962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廣東省卷》,收入靚少佳、何建青的整理本《馬福龍賣箭》。1992年廣州粵劇團以該劇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兩廣南派粵劇匯展,由陳少棠、盧啟光主演。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馬福龍賣箭 相關視頻

【粵劇】馬福龍賣箭03_長街賣箭(歐凱明_盧文斌_鄒少傑)_超清_
北海粵劇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