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桑

馬桑(學名:Coriaria nepalensis Wall.)是無患子目,馬桑科灌木,高可達2.5米,小枝四棱形或成四狹翅,老枝紫褐色,芽鱗膜質,卵形或卵狀三角形,葉片對生,紙質至薄革質,先端急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或沿脈上疏被毛,葉背突起;葉短柄,紫色,總狀花序,雄花序先葉開放,多花密集,苞片和小苞片卵圓形,膜質,半透明,內凹,花梗無毛;萼片卵形,邊緣半透明,上花瓣極小,開花時伸長,花葯長圓形,藥隔伸出,心皮耳形,花柱具小疣體,紫紅色,果球形,果期成熟時由紅色變紫黑色,種子卵狀長圓形。

分布於中國雲南、貴州、四川、湖北、陝西、甘肅、西藏;印度、尼泊爾也有分布。生於海拔400-3200米的灌叢中。 馬桑果可提酒精。種子榨油可作油漆和油墨。莖葉可提栲膠。全株含馬桑鹼,有毒,可作土農藥。 ==基本zhon馬桑

  •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目: 無患子目 Sapindales  
  • 亞目:馬桑亞目 Coriariineae
  • 科:馬桑科 Coriariaceae  
  • 屬:馬桑屬 Coriaria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產地生境

3 繁殖方法

▪ 採種

▪ 育苗

4 栽培技術

▪ 選地

▪ 整地

▪ 管理

5 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高1.5-2.5米,分枝水平開展,小枝四棱形或成四狹翅,幼枝疏被微柔毛,後變無毛,常帶紫色,老枝紫褐色,具顯著圓形突起的皮孔;芽鱗膜質,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2毫米,紫紅色,無毛。

葉對生,紙質至薄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長2.5-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全緣,兩面無毛或沿脈上疏被毛,基出3脈,弧形伸至頂端,在葉面微凹,葉背突起;葉短柄,長2-3毫米,疏被毛,紫色,基部具墊狀突起物。

總狀花序生於二年生的枝條上,雄花序先葉開放,長1.5-2.5厘米,多花密集,序軸被腺狀微柔毛;苞片和小苞片卵圓形,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膜質,半透明,內凹,上部邊緣具流蘇狀細齒;花梗長約1毫米,無毛;萼片卵形,長1.5-2毫米,寬1-1.5毫米,邊緣半透明,上部具流蘇狀細齒;花瓣極小,卵形,長約0.3毫米,裡面龍骨狀;雄蕊10,花絲線形,長約1毫米,開花時伸長,長3-3.5毫米,花葯長圓形,長約2毫米,具細小疣狀體,藥隔伸出,花葯基部短尾狀;不育雌蕊存在;雌花序與葉同出,長4-6厘米,序軸被腺狀微柔毛;苞片稍大,長約4毫米,帶紫色;花梗長1.5-2.5毫米;萼片與雄花同;花瓣肉質,較小,龍骨狀;雄蕊較短,花絲長約0.5毫米,花葯長約0.8毫米,心皮5,耳形,長約0.7毫米,寬約0.5毫米,側向壓扁,花柱長約1毫米,具小疣體,柱頭上部外彎,紫紅色,具多數小疣休。

果球形,果期花瓣肉質增大包於果外,成熟時由紅色變紫黑色,徑4-6毫米;種子卵狀長圓形。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貴州、四川、湖北、陝西、甘肅、西藏;印度、尼泊爾也有分布。生於海拔400-3200米的灌叢中。  馬桑適應性很強,能耐乾旱、瘠薄的環境,在中性偏鹼的土壤生長良好。

繁殖方法

採種

馬桑10月中下旬成熟,當果實轉為淡黃色即可採收。過遲,果實開裂,種子散落。種子細小,難於保存,最好隨采隨播。每千克種子40000-50000粒,發芽率40%左右。

育苗

選擇海拔400-500米山地建立永久性育苗基地,或在林間育苗。平原和丘陵地區可選擇比較蔭蔽的地方做苗圃。每667平方米施餅肥50-75千克,或腐熟廄肥3500-4000千克與過磷酸鈣15-25千克混合翻入土中。3月播種,播前,種子放入40℃溫水中(自然冷卻)浸一晝夜,撈出陰乾再用0.5%福爾馬林消毒,條播,條距20厘米,每667平方米播種6-10千克;撒播,每667平方米播種7-10千克。播後用焦泥灰拌以菌根土或完全用菌根土覆蓋,厚約1厘米。

5-7月間勤施追肥,林間育苗可不遮蔭。空曠地育苗,6-8月間應設蔭棚遮蔭,以降低土面溫度,並及時澆水,保持苗床濕潤,促進苗木生長。當年生苗高10厘米以上,須留床一年,第二年春季萌發前,施稀薄人糞尿或硫酸鞍(每667平方米4-6千克),並將生長衰弱和過密的苗木間除,每667平方米保留6-8萬株。結合間苗,分床移植,2年生苗高30厘米以上。如果再留床一年,可再適當間除一部分。間苗移植時,可剪去一部分主根,以促進側根生長,並儘量保持根部宿土。起苗時,宜多帶宿土,保護菌根,隨起隨栽。保持根系濕潤,則造林成活率高,生長旺盛。

栽培技術

選地

馬桑在湖南的分布很普遍,除洞庭湖區外的丘陵、山區都有生長,海拔200-1000米。馬桑有很強的適應,對土壤條件的要求較低,可作為荒山綠化樹種,選擇其它造林樹種難於成材、生長的土壤瘠薄的山地,也可作為「三難地」綠化樹種。花崗岩、板岩、頁岩、石灰岩、紫色岩都可栽種,以山地黃壤、黃棕壤為好;土層深厚、肥沃生長更好。

整地

馬桑可直播造林。早春(2月上旬)直接在造林地撒播馬桑種子。

穴墾整地,穴徑60厘米,深40厘米,2月播種,每穴播種8-10粒,覆土約1厘米,最好再蓋上碎草。苗木出土後,結合撫育,分批刪除瘦弱的,每穴選留健壯苗1-3株,培養成林。

馬桑也可植苗造林。整地方式與直播造林相同。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造林前施足基肥。花崗岩發育的土壤施氮肥;板岩、頁岩發育的土壤施磷肥; 喜光樹種,初期稍耐蔭蔽,以後需光性增強。在乾旱的丘陵和瘠薄的山地,容易發生落葉病和提早封頂,每年高生長僅30-50厘米。

管理

栽植:用2年生苗木,於冬季、早春至第2年萌發前造林。株行距1.7-2米,每667平方米200-240株。初期生長比較緩慢,每年鬆土撫育二次,撫育時,不宜打枝,一般5、6年即可鬱閉。

整形修剪:馬桑一般不用修剪。

施肥: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種植綠肥,結合撫育埋青。也可在春季撫育時施氮肥一次,每667平方米50千克左右。

撫育:馬桑喜溫涼濕潤的氣候條件,要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酸性沙質壤土;但馬桑耐乾旱,耐低溫、高溫,枝條柔軟,抗風力強,可在立地條件較差地方種植,撫育管理標準可適當降低。

馬桑早期生長較慢,大面積造林要連續撫育3-5年,每年用鋤撫一次,刀撫一次。

主要價值

飼用:馬桑葉可作為柘蠶的食物。 藥用:馬桑具清熱解毒、活血、祛風通絡的功效。葉用於燙傷、黃水瘡腫毒、癰疽等;根用於風濕麻木、風火牙痛、跌打損傷等;樹皮治白口瘡。[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