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來西亞聯邦1號公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來西亞聯邦1號公路
南北大道
圖片來自娛樂新聞網

馬來西亞聯邦1號公路簡稱FT1,(馬來語譯:Laluan Persekutuan 1,英譯:Federal Route 1),興建於西元1880年,西元1939年完工通車,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第一條聯邦公路,也是該國有史以來最早建造的公路。在南北大道北段南北大道南段啟用之前,聯邦1號公路曾是馬來西亞半島各州道路系統的主要幹線。公路全長992.6公里。

路線介紹

聯邦1號公路是馬來西亞半島的三條主要南北向聯邦公路之一,另外兩條公路為聯邦3號公路聯邦5號公路

聯邦1號公路的起點位在柔佛州新山現已拆除的Tanjung Puteri CIQ綜合大樓的舊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邊界與柔佛-新加坡堤道相連。自西元2008年開始,當新的蘇丹依斯干達CIQ綜合大樓開放並可以通往新山東部疏散連接高速公路提供的邊境檢查站時,就不再可以通過聯邦1號公路進入銅鑼灣

聯邦1號公路在柔佛州新山市的第一公里處,與聯邦3號公路(FT3)相連,這是馬來西亞半島東海岸的主要幹道。緊接著在士姑來(Skudai)的19公里處,與聯邦5號公路(FT5)連接,該公路是馬來西亞半島西海岸的主要幹線公路。

聯邦1號公路是馬來西亞半島內部的主要幹線,但經過西部各州。從淡邊(Tampin)到雙溪詩普(Sungai Siput),FT1高速公路沿蒂蒂旺沙山脈(Titiwangsa)的西麓延伸。

FT1高速公路與吉隆坡聯邦2號公路(FT2)相交,然後在怡保的聯邦5號公路的另一端相交。在霹靂州雙溪詩普(Sungai Siput)改變了向西的方向,從霹靂州的Changkat Jering到吉打州亞羅士打(Alor Setar),成為主要的西部沿海路線。該路線在吉打州吉特拉北南高速公路E1線相交,從吉特拉到武吉卡尤希淡南北高速公路路段是聯邦1號公路的一部分。 沿聯邦1號公路的整個長度有92條街道名稱。據估計,超過一百萬的馬來西亞人依賴聯邦一號公路的使用者作為其主要經濟來源。

歷史

聯邦1號公路[1] 被認為是美國最早修建的公共道路。興建於西元1880年,當時是在吉打蘇丹蘇丹艾哈邁德·塔胡德丁·穆卡拉姆·沙阿(Sultan Ahmad Tajuddin Mukarram Shah)的命令下進行的,將吉打的亞羅士打(Alor Setar)與泰國宋卡(Songkhla)相連。如今,這條路也是泰國Phetkasem路(泰國4號公路),407號和414號公路的一部分。

由於這條道路連接西海岸的大多數州首府玻璃市馬六甲例外),因此沿線發展了許多城鎮。接下由英國殖民政府建造,其目的是提供有效的運輸網來開發馬來西亞的經濟資源。已完成的第二部分是北賴-怡保(Perai–Ipoh)路段,於西元1897年通車。

西元1915年,吉隆坡-怡保(Kuala Lumpur–Ipoh)和新山-古來(Johor Bahru–Kulai)路段完成。西元1924年,連接新山與新加坡島的柔佛-新加坡銅鑼灣竣工。 西元1928年巴特沃思-亞羅士打古來-永彭路段通車。 在永彭與坦平連接起來的最後一個路段完工後,全線於西元1939年完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與日本帝國軍之間的馬來亞戰役造成了聯邦1號公路嚴重破壞。在戰役期間,據估計,皇家工程師炸毀數以百計的橋樑,以阻止日本向南推進。在炸毀的最著名的橋樑中,有雙溪吉拉馬大橋(又稱Gemencheh大橋),Gemas大橋Buloh Kasap大橋都位在聯邦1號公路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重建受損的橋樑。在西元1957年馬來亞獨立和西元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後,對聯邦1號公路進行許多改善。在獨立後的馬來亞期間,最早的改善之一是興建檳城-吉打州邊界的獨立橋。這座橋因在馬來亞獨立年期間通車得名。

西元1966年,聯邦1號公路(FT1)丹戎馬林(Tanjung Malim)-斯利姆河(Slim River)通車,成為馬來西亞最早的收費公路。兩車道的高速公路繞過了斯利姆河到丹戎馬林之間的前一段,後又被降級為霹靂州A121號公路聯邦193號公路。造成城市嚴重擁堵的原因是缺乏適當的高速公路規劃。

當時,吉隆坡內的FT1路線包括蕉賴路(Jalan Cheras),惹蘭普都(Jalan Pudu),惹蘭敦霹靂(Jalan Tun Perak)(舊稱為爪哇街(Java Street),現稱為蒙巴頓路Mountbatten Road),東姑阿都拉曼路(Jalan Tuanku Abdul Rahman)和怡保路(Jalan Ipoh)(舊稱為峇都路(Batu Road))。根據西元1979年巴生谷評論報告的建議,吉隆坡的FT1路線被改道為新的道路系統,其中包括惹蘭洛克(Jalan Loke Yew),惹蘭瑪哈拉惹拉(Jalan Maharajalela),惹蘭京那巴魯(Jalan Kinabalu)和惹蘭古晉(Jalan Kuching),作為交通分散的手段,並提供了持續的連續性。吉隆坡的FT1路線。新公路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惹蘭京那巴魯高架橋,該高架橋於西元1963年3月15日通車。

西元1977年,政府提議修建一條新的南北分割公路,以替代聯邦1號公路,該公路後來被稱為南北高速公路E1和E2。由於該項目的財務規模巨大及經濟不確定性,直到敦·馬哈迪·穆罕默德(Tun Mahathir Mohamad)成為總理後,才興建南北高速公路。西元1981年南北高速公路通車啟用,在興建Jitra-Bukit Kayu Hitam路段,將現有的1號聯邦公路路段改建為具有出入控制平交路口的分隔高速公路。當時,吉隆坡-芙蓉高速公路(E2)仍在興建中,因此該高速公路成為南部路線的先驅路線。

1994年南北高速公路建成後,該高速公路以聯邦公路1號的角色作為馬來西亞半島的主要路線。 除了Jitra–Bukit Kayu Hitam部分已升級為E1南北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外,FT1高速公路的其他部分也升級為收費公路和受控通道高速公路。例如,士姑來(Skudai)高速公路FT1於西元1985年11月建成,當時是收費公路,直到西元2004年3月1日為止。與此同時,Jalan Cheras-Kajang FT1從原來的2車道公路升級為8車道的受控通道高速公路,即所謂的高速公路。蕉賴–加影高速公路E7 / FT1。高速公路於西元1999年1月15日通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