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來西亞令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來西亞令吉(馬來語:Ringgit Malaysia;英語:Malaysian ringgit),是馬來西亞的法定貨幣以及部分國家的流通貨幣,由馬來西亞國家銀行發行。ISO 4217國際標準代碼是MYR,貨幣符號為RM。一令吉等於100仙(sen)。

名稱

令吉是由馬來語中的ringgit翻譯過來的,馬來語中ringgit的源自「齒輪」(gerigi),由於以前西班牙銀幣在東南亞一帶非常流行,而西班牙銀幣的周邊又有齒型,因而得此名稱[1]。另外一說是,「ringgit」一詞來自閩南語讀音的「龍銀」。

1975年8月,馬來西亞政府正式規定其貨幣名稱為ringgit,當時中文譯為「零吉」。1975年8月前,國際間都以元(dollar)和分(cent)來稱呼馬來西亞的貨幣。

1990年,馬來西亞政府規定,馬來西亞貨幣的符號為「RM」,取代之前的「M$」。

馬來西亞對本身貨幣的漢語官方名稱在2004年前是零吉。2004年後,由隸屬馬來西亞教育部的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簡稱語范)規定,便稱為令吉。零吉改為令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零吉」中的「零」會在書寫時產生混亂。

另一種說法是,零吉可以解釋成「無吉」,故希望該改個好兆頭的名稱。故2004年以後,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規定全國以後使用「令吉」稱呼馬來西亞的貨幣。馬來西亞各媒體、教科書、有漢語的官方文件、銀行等,都一律開始使用這一詞。語范理事會也把新名稱傳達給使用漢語的各國駐馬大使館和辦事處。值得一提的是,在修改過程中,有不少人提議改名為「靈吉」,但這一方案始終沒有被語范理事會接受,而造成一些人對語范理事會的不滿。

令吉的其他非正式稱呼

令吉的其他中文譯名有林吉特和零吉,這個語彙大多使用於中國大陸,在馬來西亞當地目前一律使用令吉。《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 12873《貨幣及基金代碼之表示法》與ISO 4217相對應,也使用林吉特,但台灣有時也用令吉。香港、澳門則是「令吉」以及「林吉特」都有使用。香港人有時亦會把令吉叫作「溝」。其他的稱法還有「馬幣」和「塊」,前者是馬來西亞貨幣的簡稱,後者則常常出現於口語中。例如,在街上,一般華人會說「一塊錢」、「兩塊錢」,而不說「一林吉特」、「兩林吉特」。

令吉的舊華語稱法是「元」,而在1975年8月後便不再使用於官方場合,在非官方場合中也漸漸地被人遺忘。

在提案修改「零吉」譯名的過程中,不少人提出「靈吉」一詞,但最後這個方案沒有被接受。而提議使用「靈吉」是因為有些人認為這詞比「令吉」更有好兆頭。

令吉最小單位的官方稱呼是仙(sen),口語稱為「分」。由於仙的幣值小,生活中多以10仙為單位,華人按習慣口語稱為「角」、「毫」或「毛」。

亞庇、馬六甲等地閩南華人聚居地,也有習慣將「令吉」簡單發音為閩南語的「扣」音(kou)。

歷史

早期歷史(1967—1997)

1967年6月12日,新成立的中央銀行——馬來西亞國家銀行發行了馬來西亞元,以同等價位取代馬來亞及英屬婆羅洲元。新貨幣除了10,000元的面值之外,還保留了之前的所有面額,也帶來舊貨幣的配色。在接下來幾十年的時間裡,發行的紙幣和硬幣有較小的變化:從1967年起推介的1元硬幣,直到500林吉特及1000林吉特於1997年停止使用。

由於馬來西亞元取代了馬來亞及英屬婆羅洲元,及馬來西亞是英鎊區的參與成員,新的貨幣最初價值為每英鎊8.57元。發行5個月後,英鎊貶值了14.3%,導致1972年英鎊在英鎊區崩潰。新貨幣不受影響,但馬來亞及英屬婆羅洲元的匯率仍然在每1英磅8.57元掛鈎,因此這貨幣的價值降至每85分兌1馬來西亞元。

儘管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都發行了自己的新貨幣,但三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意味着馬來西亞元可以等值兌換新加坡元文萊元,直到1973年5月8日馬來西亞退出該項協議[2]。截至2009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文萊貨幣金融委員會仍保持其兩種貨幣的等值互換。

1993年,新貨幣標誌馬來西亞令吉「RM」(Ringgit Malaysia的縮寫)取代了「$」(「M$」)。

視頻

馬來西亞令吉 相關視頻

馬來西亞國家銀行出手阻止炒作令吉
長年受海水侵蝕,考古專家沒辦法確認西班牙銀幣具體的鑄造年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