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炮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廠炮台,位於中國河北省滄州市青縣馬廠營,為青縣的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近現代文物,公布時間為2013年5月。
馬廠炮台的歷史年代為清代。現僅存炮台一座。
炮台簡介
馬廠炮台,始建於1871年,是近代中國新軍事變革及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源頭,位於青縣縣城東北15公里,現存中央炮台一座及13座炮台遺址。軍營遺址現存土圩殘垣兩段。馬廠炮台占地面積約3.5萬平方米,呈圓形,共三層,通高8米。它是河北大運河沿岸現存較為完整的唯一一座軍事設施。
歷史沿革
馬廠炮台的建成背景,是和一個並不光彩的歷史事件相關——《辛丑條約》的簽訂。
條約規定在天津周圍駐兵不得超過300人。「馬廠就在這個『天津周圍』的範圍內,這之後,包括馬廠在內的一些軍事要地,就顯得至為重要起來。
於是,很快李鴻章向朝廷提議,要在馬廠這裡設防,並很快獲准。於是,在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李鴻章命自己的准軍部將周盛傳率部屯駐馬廠兵營,後人稱之為「盛字軍」。
「盛字軍」當時有2萬多人,部隊進駐馬廠之後,第一件事便是興建兵營。兩年之後,兵營全部竣工。「當時兵營在運河兩岸分設兩個營區,以東為主,以西為輔,隔河相望。兩個營區均有土圍子。圍牆上有巡城馬道,城角設有崗樓,日夜守望。」王慶安說,由此可見周盛傳出色的軍事領導能力,「兵營不僅利用運河作為屏障,還在上面常設軍事渡船,遇到戰事,可靈活機動地變為移動的浮橋。」
「盛字軍」所部的騎兵、步兵23個營,唐仁廉步兵兩個營,在大運河兩岸分設營區。東營區炮台9座,西營區炮台14座,屯兵25營,2萬餘人。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後,清軍在此編練新軍,購置西洋武器,聘德國教習,根據德國的陸軍操典進行訓練,被後人評論為「中國第一批近代化軍隊」。
當時兵營在運河兩岸分設的兩個營區,以東為主,以西為輔,隔河相望。當時共建炮台14座,現僅存一座炮台,在兵營正東200米處。炮台共有3層,通高11米,呈圓形。第一層是土築的,高4米,直徑120米;第二層外有青磚包牆,內為夯土結構,高3.5米,直徑100米,有24個磚券頂的洞室;第三層外有青磚包牆,內為三合土夯築結構,高3.5米,直徑30米,是中心炮台。炮台外圍有城牆圍護[1]。
文物保護
2009年,馬廠炮台被定為京杭大運河A類遺產點之一,將參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並在近年逐步開始文物修繕工作[2]。
視頻
馬廠炮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青縣馬廠炮台及軍營遺址簡介 ,青縣人民政府,2018-4-20
- ↑ 【縱橫青縣】馬廠炮台即將參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搜狐,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