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克西姆·文格洛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克西姆·文格洛夫 著名小提琴家

馬克西姆·文格洛夫 俄羅斯小提琴家。1974年出生於新西伯利亞,受俄羅斯傳統小提琴教育,有紮實的基礎。後赴以色列,師從布勞(Z.Bron)學習。10歲獲得"青年維尼亞夫斯基比賽"的第一名,16歲獲得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從而確立了他的世界一流音樂家的地位。1994年被《留聲機》雜誌評為"年度新人",從而在歐洲引起人們注目。1997年作為首位古典音樂家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任命為音樂大使。2000年10月擔任薩爾蘭德斯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2001年曾來華參加第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並在中央音樂學院作了講座。

個人簡介

馬克西姆.文格洛夫(Maxim Vengerov)1974年出生於新西伯利亞,他的父親是音名雙簧管演員,母親是合唱指導。幼時聽到了奧伊斯特拉赫的唱片,激發了他學琴的想法。[1] 4歲半開始學琴,5歲在故鄉新西伯利亞的諾沃西比爾斯克舉行了首演獨奏會,[2]後師從加琳娜·托恰尼諾娃扎克哈爾·布羅恩教授,10歲時贏得波蘭維尼亞夫斯基少年小提琴比賽一等獎。1990年,15歲的文格羅夫在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最高獎,[3]從此開始了由音樂神童到演奏大師的轉變,確立了他的世界一流音樂家的地位。

文格羅夫的演奏被認為糅合了海菲茲米爾斯坦的特色,技巧與音樂感覺、濃郁的抒情性得到很好的結合,是目前俄羅斯學派繼承人中的佼佼者。他與當今知名樂團和指揮有過許多合作,在與阿巴多合作的柴科夫斯基協奏曲、與羅斯特羅波維奇合作的肖斯塔科維奇協奏曲中,他都給予了新的詮釋和活力。

在文格羅夫作為Teldec古典唱片公司專屬藝術家的10年中,獲得了許多榮譽和嘉獎,包括1994年的《留聲機》年度青年藝術家」,西班牙里特莫「年度藝術家」兩項嘉獎。1996年,他錄製的肖斯塔科維奇和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獲得《留聲機》雜誌的年度唱片獎,並榮獲格萊美獎的兩項提名:「年度古典唱片」和「最佳器樂獨奏家與樂隊」獎。1997年的肖斯塔科維奇和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獲愛迪生獎中的「最佳協奏曲」唱片獎;2000年5月,他與EMI古典唱片公司簽訂專屬藝術家合同,並於2000年4月推出首張唱片--由羅斯特羅波維奇指揮的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謝德林的《如歌的協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的《憂鬱小夜曲》。隨後的一張唱片是和"名家"演奏組合作錄製的,包括11位小提琴家和鋼琴家維格·帕皮安,於2001年7月出版。2003年為該公司錄製了巴赫伊薩伊謝德林的獨奏作品。2002年9月文格羅夫榮獲《留聲機》年度藝術家稱號;2004年,他錄製的布里頓小提琴協奏曲和沃爾頓中提琴協奏曲,獲格萊美「最佳器樂獨奏表演」獎。

2005年,文格洛夫意外弄傷肩膀,開始長達六年的休養。2007年他追隨導師羅斯特羅波維奇轉戰指揮領域。拿起了指揮棒,執棒蒙特利爾和多倫多交響樂團等世界頂級交響樂團。2010年,馬克西姆出任(Gstaad Festival Orchestra)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在因受傷暫停獨奏事業期間,文格洛夫在指揮台上拓展了音樂版圖,開始研習巴洛克音樂和現代音樂,甚至是爵士和搖滾樂。直到2011年,文格洛夫才完全重拾小提琴,以獨奏家和指揮家的雙重身份繼續活躍在舞台上。近年來的文格洛夫音樂風格也再轉變,更加趨於成熟。並在各大比賽中擔任評委,包括2011、2016年的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評委會主席。

2014年6月,他在恩師尤里·西蒙諾夫(Yuri Simonov)的指導下,以優秀畢業生的頭銜從莫斯科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音樂學院(Moscow Institute of Ippolitov-Ivanov)畢業,並參加了一項為期兩年的歌劇指揮項目。[4]

近年來,馬克西姆·文格洛夫作為獨奏音樂家或指揮家,與紐約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馬林斯基劇院管弦樂團、芝加哥愛樂樂團等眾多國際知名的交響樂團同台演出,他經常在音樂會的上半場演奏經典的小提琴協奏曲,下半場則奉上精彩的交響樂指揮絕技,曾經演出的作品包括了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天方夜譚》更奏響了其中的小提琴獨奏部分。

文格洛夫對音樂和個人生活中的熱情還體現在他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通過上大師課為年輕有志的音樂家提供機會。作為有關他的記錄片的一部分,英國電視第四頻道錄製了這些活動,起名為"用心彈奏",並在1999年嘎納電影節上演出。自2000年10月起,他成為薩爾蘭德斯音樂學院的一名小提琴教授。他的學生不僅作為獨奏家演出,還以演奏小組的形式與文格羅夫在許多音樂節包括在2002年柏林舉辦的歐洲青年古典音樂節演出。

1997年,文格羅夫23歲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委任他為親善大使,成為第一位擔任此職的古典音樂家。通過為烏干達、紐約哈萊姆區、泰國、科索沃等國家和地區的兒童演奏,使他有機會去鼓勵世界各地的兒童,並鼓勵其他人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救助項目提供資助活動。他「理解用音樂可以為兒童們帶來奇蹟,是每個人都懂得的語言,使人心心相映。」他同時也是南非將不同種族背景兒童通過音樂建立聯繫的MIAGI項目的資助人。[5]

馬克西姆·文格羅夫與所有主要的管弦樂團和著名的指揮定期合作。在文格羅夫和英國室內樂團巡演期間,他首次同時擔任獨奏家和指揮。他與特雷弗·平諾克上演獨奏會時使用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接着在個人獨奏音樂會巡演中,他在一場音樂會中既使用斯特拉蒂瓦利也用巴洛克小提琴演奏一首巴赫的奏鳴曲、謝德林的《回聲奏鳴曲》和四首伊薩依的奏鳴曲。在整個歐洲他的音樂會得到觀眾起立鼓掌和評論界的高度的讚譽。並在與英國室內樂團的一次巡演和為EMI唱片公司錄製沃爾頓中提琴協奏曲時,使用中提琴演奏。

2003/2004年音樂季,他以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和聖桑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在歐洲和美國巡演;2004年他還將在歐洲和美國各地舉辦獨奏會。文格羅夫希望向切西納夫人表達謝意,感謝她的長期支持、建議和巨大幫助,使他能夠購置到獨特的斯特拉迪瓦里「克魯采爾」小提琴。

職業生涯

馬克西姆·文格羅夫說:「近來我走出了事業上謹慎的一步,準備把更多的時間用於教學。」如果他年紀再大些,做出這一聲明也許還不至於這麼讓人感到意外,可他現在才二十八歲,而且事業如日中天,一天演兩場都不成問題。「過去我一年大約演奏一百三十場音樂會,差不多天天在趕路,常常一天內演了一場再趕一場。但我的學生需要關心,需要有人陪着,他們的老師不該像個四處遊蕩的鬼魂。」文格羅夫現在是薩爾布呂肯音樂大學的教師,每月中有一周時間獻身於教學事業。

文格羅夫減少音樂會日程還另有理由。他說:「音樂就像一瓶上等好酒,透出醇香需要一點時間——你可不能打開瓶塞就喝。開過一場音樂會之後你需要恢復一下精神狀態。如果你給出很多,那麼也應該知道如何去補充養料,不然就會落得才思枯竭。」

最近在一場與羅斯特羅波維奇及紐約愛樂樂團合作的音樂會上,文格羅夫拉了布里頓的《小提琴協奏曲》,這位小提琴家似乎給那些平時聽音樂會時坐立不安的聽眾施了催眠術。他對這一難度很大的譜子在技術上的熟練處理自然令人驚嘆,但真正使聽眾們心醉神迷的還在於他對此曲深刻的情感把握。這首協奏曲為紀念在西班牙內戰中與弗朗哥為首的法西斯進行戰鬥的人們而作,亦是一首器樂安魂曲。樂曲既有深沉的痛苦,又包含了絢爛的美。文格羅夫的演奏,尤其是結尾部分,完全包容了這兩方面的內容。當最後一個音符消散,聽者不由得沉醉在悲痛至心碎又優美至精神升華的狀態中。這並不是一首討巧的曲子,但文格羅夫此次的演釋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文格羅夫去年為百代(EMI)唱片公司錄過布里頓的這首協奏曲,由羅斯特羅波維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協奏。雖然這個錄音棚內做出的版本比不上紐約愛樂樂團的那場演奏來得那麼激情,但依然扣人心弦。真心期望他充滿激情的推崇能使聽眾相信這是一首本不該遭人忽略的名曲。「是羅斯特羅波維奇提出我倆合作錄製布里頓的這首曲子。後來我才意識到差點就錯過了一首偉大的作品,它的確是被人們低估了。事實上我認為這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傑作之一!」

文格羅夫毫不懷疑布里頓的這部協奏曲將躋身於名曲之列:「這只是時間問題,還要做些推廣。與其他偉大的協奏曲相比,它毫不遜色。比如第三樂章那段帕薩卡利亞,充滿戲劇性的展開、結構的緊湊、配器的簡潔,簡直讓人驚嘆不已,真像是室內樂作品,而非樂隊伴奏的小提琴協奏曲。當然這部作品要演奏成功,需要一位非凡的指揮,一位能夠激發樂隊去感悟音樂中所蘊含的超凡靈性的音樂家,也需要完美的通力合作。」

文格羅夫與羅斯特羅波維奇合作已有十二年,錄製的唱片包括獲1995年《留聲機》雜誌年度最佳唱片獎的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合錄版。文格羅夫談起比他年長的羅斯特羅波維奇時充滿感激之情:「他真是位了不起的人。他教會我去深入理解與他合作過的作曲家的作品,其中有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布里頓沃爾頓。我們一起錄音時,他告訴我許多有關布里頓的個性方面的事。我還記得我倆一起聽那首協奏曲的最後剪輯錄音時,羅斯特羅波維奇哭了起來。」對於作品中最後的樂句所包含的不確定內涵及使人感到震撼的因素,文格羅夫是如何闡述的呢?「這是一個迷人的結尾,尤其在困難的時刻(說的是伊拉克戰爭的頭幾天),聽這個結尾更感覺如此。這是為我們講出真理的音樂,就在此地,就在此時。」儘管他的詮釋是如此激昂,但文格羅夫卻又說自己在結尾聽到的是樂觀主義而非荒涼悽苦。「這音樂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理想的世界,一個我們期待着在其中生活的世界,那是個剛剛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新世界。」

有人可能會注意到布里頓的這首協奏曲與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之間有相似之處。這一相像性通過文格羅夫直抒胸臆的表達得到了強調。如果有人覺得在這部作品中出現俄羅斯風格的樂音聽起來不協調,那麼別忘了布里頓為DECCA唱片公司錄這首協奏曲時,就是選中俄羅斯小提琴家馬克魯勃茨基擔任獨奏的。文格羅夫洋溢着熱情,說話時充滿着希望和良好的願望。但他也像許多蘇聯人一樣經歷磨難。「掙扎是我所受教育的必須組成一部分。」他很坦白地說。

文格羅夫出生於西伯利亞的新西伯利亞群島。他的母親指揮過一個兒童合唱團,父親在新西伯利亞群島愛樂樂團中擔任過雙簧管演奏員。「我在充滿音樂的氛圍中長大,音樂構成了我的生活。大家都把西伯利亞看成一個遙遠的地方,一個流放地,那裡遍地是雪,非常寒冷。可是那兒的居民卻性格熱情,與氣候正好來個反差。我們缺少吃的和穿的及許多日用品,但我們也擁有像音樂這一類美好的事物。」

為什麼當初選擇了小提琴呢?「這是顯而易見的選擇,我父親吹雙簧管,在我很小的時候常常坐在音樂廳內的第一排看樂隊演奏。我無法看到父親,因為雙簧管的位置太靠後了,我只看得見第一小提琴。所以那時候我就想幹嗎要吹雙簧管?沒有人看得見我!我要為大家演奏,不但要讓人聽到,還要給人看到。」文格羅夫決定學習小提琴僅兩年之後,就在他父親的樂隊伴奏下演奏了貝里奧的《第九小提琴協奏曲》。但文格羅夫不是唯一有天賦的學生。「我們班上競爭很激烈。我有不少競爭對手。我記得第一位教師加琳娜·圖爾查尼諾娃教我學琴的事。我們在一間教室里一起拉琴。有個比我大一歲的傢伙拉得非常出色。我在家跟母親學會曲子,到了班上卻不肯拉給老師聽。老師對我太嚴格了,我已經習慣了母親的教學方法:帶着歡笑,充滿了愛。每當我拒絕為圖爾查尼諾娃演奏時,她就叫那個傢伙來演奏。這樣上了幾堂課之後,圖爾查尼諾娃就對我母親說:『如果他再這樣下去,我教不了他了,他應該退學。』我母親就哭了。我看着母親說:『媽媽,別哭。我現在就拉給她聽。』」從那一刻起,文格羅夫就一路往前不再回頭了。

自十五歲獲得1990年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起,他的事業就開始大踏步進步了。「我不久就離開了第二位老師扎哈·布龍,開始自己練習。這之前我已經開始巡迴演出,十二歲時首次到日本,然後在歐洲開音樂會。」

這樣的開端顯然很有利,但對有些人也可能變成不利因素,最終讓人厭倦並導致才思枯竭。文格羅夫幾乎是出於本能地讓自己面對一些新的挑戰以避免發生這種情況。比如他自學拉中提琴。學習中提琴的決定起自於要與布里頓的小提琴協奏曲一起加錄一首協奏曲以合成一張唱片。「羅斯特羅波維奇要我拉沃爾頓的小提琴協奏曲,但我覺得這首中提琴協奏曲更有力度。其實這首曲子的難度和布里頓的協奏曲同樣很大。」他於2002年4月開始着手準備,同時與英格蘭室內樂團一起排練巡迴演出的曲目。在英格蘭室內樂團巡迴演出時他拉莫扎特的《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的中提琴部分,十二月錄製了沃爾頓的中提琴協奏曲。他把這首協奏曲研究了九個月。「九個月啊!」文格羅夫似乎特別加重語氣地說道:「就像懷胎九個月生個孩子差不多。」

這個懷胎九個月的「孩子」長得十分美麗,聽錄音就知道了。文格羅夫在中提琴上奏出的音色豐富而圓潤,是許多小提琴家一生夢寐以求的效果。他在處理音色時心目中是否有個榜樣呢?「音色基本上發自我內在的想象力。我要用中提琴來表達出小提琴無法表達的某些內容,尤其是用我最喜歡的低音弦,也就是C弦,來表達更深沉的感情。我在拉小提琴時感到非常遺憾,我一直希望小提琴多一根低音弦,而中提琴正好彌補了這一缺憾。拉小提琴的感覺就像在開跑車,拉起中提琴,你就感覺像是開了一輛大卡車。」

文格羅夫給自己找來的另一個挑戰空間是學習巴洛克音樂的演奏技巧並使用古弓弦來拉奏。在特雷沃爾·平諾克的鼓勵下他做了嘗試,結果發現這些經歷完全改變了他對巴赫作品及其演奏方式的看法。「我完全是受了樂器的啟發,尤其在使用了這把巴洛克時代的弓之後,才找到了完全不同的音色和表達方式,比起現代樂器,古樂器的演奏需要更為細緻的手法。」

他的新經歷所帶來的成果記錄在巴赫那首《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的改編曲中,此曲與演奏得很出色的伊薩依的四首技巧高深的獨奏奏鳴曲錄在同一張碟片上。「很可惜,那次錄音結束後,這把小提琴淋到了雨,結果就暫時不能用了,只能另尋一把。」文格羅夫說這話時雖然輕描淡寫,但事實上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他要實現錄完巴赫全部奏鳴曲和帕蒂塔的夢想就只能往後推遲了。「要找到一把合適的樂器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口味。」

他又開始了另一個追求——指揮。「我跟一位偉大的教師學過兩年指揮,他就是瓦格·帕皮恩,過去曾是我的鋼琴伴奏。他跟傳奇人物伊利亞·穆辛學習過,穆辛曾教出許多偉大的指揮家,如:貝奇科夫特米爾卡諾夫傑吉耶夫等等。帕皮恩力勸我一定得跟他學習指揮技巧,因為他是穆辛最後一位學生了。當然我也一直對指揮是怎麼處理音樂的很感興趣,並且想以指揮的語言來表達音樂。把整個過程串起來,從指揮、樂隊到獨奏家,這麼做能帶給我快樂,同時也有助於我『立體』而不僅僅是『平面』地看待音樂,幫助我深刻理解總譜,了解樂隊奏出的每一個音符。這就不知不覺地對自己的演奏產生了影響。」

他還未完全準備進入指揮這個行當,雖然已經開始公開指揮了。「我指揮過莫扎特的交響曲,包括《朱庇特交響曲》以及貝多芬的《第二交響曲》,由貝爾格萊德愛樂樂團演奏。這些經歷很妙,非常有用,令人滿足,不過我認為自己的指揮研究還屬於實驗性質,也許將來情況會有所不同。」他想更多地演奏室內樂。「對我來說最了不起的事是與別人分享音樂。沒錯,一個人獨奏確實很好,就像我最近一次巡迴獨奏音樂會這樣。但是演奏三重奏尤其是四重奏(全是弦樂器),把音色融合起來並挖掘出音樂的內涵,這簡直妙不可言,而且又是一種奇妙的親密關係,就像靈魂之間的交談。並且在我看來,最偉大的音樂就是室內樂。」他把與羅斯特羅波維奇合奏的肖斯塔科維奇的四重奏看成他音樂生涯的最高成就。「另一次難忘的經歷是我和巴倫博伊姆、馬友友在芝加哥合作的一場三重奏音樂會。我們演奏了舒伯特的《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及柴科夫斯基的三重奏作品。三個人的個性完全不同,背景各不相同,卻融合得非常好。力度變化極富創意,我永遠不會忘記。整場音樂會的氣氛——那種熱烈的程度,可以把雞蛋煮熟了!」

巴洛克時代的小提琴、中提琴、指揮、室內樂,所有這些似乎能讓最難滿足的小提琴大師也覺得心滿意足。但文格羅夫依然每個月都要抽出時間從舞台走向課堂。把這麼多時間投進教學是否稍嫌早了些?「我在洛杉磯第一次開大師班時是十六歲。忽然間我發覺自己要給學生講解他們所演奏的音樂內容,被迫用言辭去思考音樂是很奇妙的。我發現音樂是一種能讓人發現自我的工具。自那時候起我就在世界各地開大師班課,後來我決定成立自己的大師班,與一小部分學生保持穩定的關係,指導他們成為音樂家。」

文格羅夫有六名學生,年齡在十五至二十九歲,來自各個國家,有俄羅斯人、德國人、土耳其人、波蘭人和西班牙人,雖然他言語輕柔、年紀又輕,但有時卻讓人感到一種不動聲色的自信。「有時我們上課的內容會變為談論個性而不是音樂。我們演奏音樂的同時也就是在進行自我創造,我們深挖自己以求發現美,我們向世界敞開了自己。我們掌握自己以後就變得頭腦清晰。」他說自己上課時付出很多,也得到許多回報。也許有一塊領域文格羅夫未曾給予很多的關注,那就是新音樂。他擁護過一些過去遭人忽略的名曲,其中有布里頓的協奏曲,還有尼爾森的作品,但二次大戰以後創作的作品他卻幾乎沒有接觸。「我選曲目很挑剔。道理很簡單,因為我演奏的作品必須自己非常喜歡才行,這是我的必須條件。」這似乎和作品的風格沒有較大關係,而是取決於作品的交流表達能力。「一部音樂作品應該包含明確的信息,不論是什麼樣的信息。音樂應該反映我們的生活。音樂可以表達出人們的心聲,也能對人傾訴衷腸。音樂應該在我們的社會中越來越多地擔當起這樣的角色。」

文格羅夫經常會十分認真地講到音樂的思想交流、移人易性等作用。「在這新世紀的開端我們終於認識到音樂和藝術為我們點亮了前進之路。演奏音樂使我變得更好,並且我深信音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正在扮演越來越強有力的角色。感覺音樂並不必須具備音樂知識,音樂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必需品。」他說自己已經發現了一位當今的作曲家本傑明·尤蘇波夫,很喜歡演奏他的作品,並充滿激情地談起將為他的一首中提琴作品錄音的事。「這肯定是一首很特別的作品,我已經看到了第一部分,非常美妙,很出色。」

「今年我原本不打算開任何一場音樂會,但這一年仍然會很忙,我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我想學跳舞,想學作曲,我還一直夢想能騎着哈雷·戴維森大功率摩托車橫跨美國,但先要拿到摩托車駕駛執照。我還想拿到摩托艇駕駛執照、直升機執照、飛機執照……」說到這裡他停頓了一下,似乎陷入幻想中:「那麼多的事要列入計劃,我不會感到無聊的。」

所獲榮譽

他曾榮獲眾多國際音樂大獎

·1990年獲得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

·2003年的格萊美最佳器樂獨奏獎(管弦樂伴奏)

·兩座留聲機大獎(1994年和1995年)

·全英古典音樂獎(2004年)

·五座愛迪生音樂獎(1995年、1996年、1998年、2003年和2004)

·兩座回聲音樂獎(1997年和2003年)

·以及世界經濟論壇水晶獎(2007年,旨在嘉獎以自己的藝術成就推動世界進步的藝術家)

文格洛夫贏得了多個音樂學院獎學金和榮譽獎項,包括了皇家音樂學院等,他被羅馬尼亞和德國薩爾蘭州的功績勛位,並在2012被牛津三一學院授予榮譽客座研究員。

人物評價

文格洛夫的演奏被認為糅合了傳奇大師海菲茲米爾斯坦的特色,技巧與音樂感覺、濃郁的抒情性得到很好的結合,是目前俄羅斯學派繼承人中的佼佼者。他幽默的語言與分析能力使得他在教學上也獨具特色,他的大師班吸引了大量小提琴專業的學生。[6]

琴王海飛茲「神弓」的傳人、英籍俄羅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馬克西姆·文格洛夫(Maxim Vengerov)是新生代最頂尖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身為全球演出酬勞最高的小提琴家,令人稱道的就是他對於音樂成熟的表現,高超的演奏技巧,鑽石般精準發音,精煉的琴技境界。

在三十歲以前即已錄完古今所有重要小提琴協奏曲,馬克西姆·文格洛夫近年瞄準的是關於莫扎特的音樂。在本片,文格洛夫的自信凸顯於不再以譁眾取巧的快速度來取悅、迎得讚嘆,相反,細細雕鑿每一個樂句,像是重新將樂曲從零到有建立起來一般地玩味着每一個樂句,幾乎推翻了歷來這幾首協奏曲長久以來所累積的多位名家的心得,重新思考一份只屬於他自己所有的莫扎特協奏曲觀,這是非常大膽的創見,而在背後支持的則是他著名的技巧。這位五歲就被老師斷言是百年才得一見的小提琴人材似乎找到了為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的名作決定性的詮釋語法。

英國《Stard》雜誌評:「顯而易見,這位奇才如此隨心所欲的駕馭者自己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對音樂懷有巨大的好奇心,在聲音的世界裡永無休止的探索,對美無止境的追求....」

文格洛夫的演奏技巧嫻熟有餘,能很好的運用身體和表情語言來輔助他高超的琴技,給人一種閒趣幽默、天賦異稟之感。

相關資訊

明星消失了。天才小提琴家馬克西姆·文格洛夫稱自己已經沒了演出的欲望。在此之前,他肆意揮霍着自己的青春,又受了一次傷。這不光是一個年輕人迅速下墜的人生曲線,古典音樂界恐怕也出了些問題。德國冰美人、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已經宣布在50歲之前——也就是接下來的幾年中退休。奈傑爾·肯尼迪(NigelKennedy),這位鬍子拉碴、穿着街頭混混的釘靴、戴着JimiHendrix式頭巾的英國叛逆中年小提琴家,此前也休息了好幾年。[7]

夜復一夜地演奏相同的協奏曲、乘飛機從奧斯陸趕往大阪??這樣的日子,頂多幾年就會令人生厭。於是有人總結說,得先多多體驗生活,才有下一次的鼓掌歡呼。

33歲的文格洛夫是個特例。他出生於新西伯利亞諾沃西比爾斯克(Novosibirsk)的一戶窮苦人家,1990年隨父母移居以色列,這一年他在倫敦贏得了卡爾·弗萊什(CarlFlesch)國際大獎賽。接着華納公司同他簽下唱片合約,他開始與俄國大提奏任何曲目,而且比所有的對手都更快更熟練,這巫術般的能力將他推到了演出費梯隊的頂端,傳聞每場音樂會都要價4-5萬美元。

由於從小家境貧寒,他張開雙臂擁抱財富。我第一次遇見他是10年前在瑞士的維爾比耶音樂節,他當時每年演出120場。我好奇地問他:「你就不怕一朝耗盡?」「不會,我年輕着呢,感覺好極了。」他咧嘴笑道。

透支青春是要付出代價的,這點他很快就意識到了。一家唱片公司拋棄他,他會找到另一家,不過策略依然如故。他先玩巴洛克小提琴,再玩電子樂;2004年他休養了半年,回來後開始玩探戈音樂;他甚至委約過一部「搖滾協奏曲」。去年,他在浴室里不慎摔倒,弄傷了肩膀。從2007年 6月起,他就再也沒有公開演出過。

今年4月5日的《倫敦泰晤士報上,文格洛夫表示他已經痊癒,但失去了演奏的欲望。「我打算離開小提琴休息一段時間,這樣才能不分神地專注於指揮事業。」他和英國小號演奏家愛麗森·鮑爾姍(AlisonBalsom)開始了一段新感情,住在提貝里亞斯(Tiberias)的海邊小鎮,平日在米格代爾(Migdal)的學校教教小孩。

「終於有一天你需要停下來不再滿世界亂飛,」文格洛夫說,「想回報一些東西。」但他並不清楚自己能做什麼。比起一個票房大熱如日中天的小提琴家

音樂世界並不需要一個沒有經驗的新手指揮。文格洛夫又說有一天他會回到小提琴舞台上,但時間由他定。

他的朋友們說他在「徹底厭倦了乏味的巡演之後「放了一個大假」。「這在30多歲的小提琴家中很常見。」一位精明的內部人士這樣說,「他們看看周圍,發現生活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

韓國小提琴家鄭京和曾經休息了一年,去巴黎學習法語;肯尼迪在休養過後,演奏也比之前更迷人。

但在文格洛夫身上,還有很多疑問。現在是他事業的巔峰期,是他嘗試新曲目、培養新觀眾的關鍵時刻,他的缺席帶來的損失將不僅僅是金錢上的。這好比一個足球運動員在22歲退役,誰還指望他幾年後復出時便立刻能衝鋒陷陣?

更令人擔憂的是,文格洛夫的隱退也許是音樂會體制的病症日益加深的徵兆。其他一些獨奏家也向我抱怨過,他們不應該提前3年就定好日程和曲目,因為等到踏上舞台的那一刻,他們也許早就喪失了對這些曲目的興趣。

當一顆如文格洛夫般閃耀的明星突然消失時,我們應該考慮一下,是不是整個古典音樂產業出了什麼嚴重的問題。人們必須吸取教訓,而且要快,因為藝術只能在藝術家最完美的狀態中散發魅力。

視頻

世界上最激動人心的小提琴演奏家——馬克西姆·文格洛夫演奏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馬克西姆·文格洛夫/1990)
《夏日最後的玫瑰》(馬克西姆·文格洛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