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饒益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饒益寺
圖片來自mafengwo

饒益寺位於四川省遂寧市[1] 射洪縣柳樹鎮,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明、清。2002年12月27日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遂寧市

遂寧市四川話拼音:Xu4lin2國際音標[ɕy24nin2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四川省東部。市境東臨廣安市南充市,北界綿陽市,西接德陽市,南鄰資陽市重慶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涪江自北往南縱貫市境,與梓江蓬溪河郪江等河流匯合。全市總面積5,322平方公里,人口329萬,市人民政府駐船山區。遂寧是全省紡織品食品工業的重要基地,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之稱。亦相傳因五代後唐時於此地修建的城池形狀如古代的斗,故遂寧別稱「斗城」。

歷史

古巴蜀國時期的遂寧

遂寧歷史久遠。根據在射洪縣仁和鎮馬鞍山南山採集到的人頂頭骨化石初測,至少在公元1萬年前,遂寧就有人類活動。時期,全國劃為九州,遂寧縣境(指今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和重慶市潼南縣境)屬梁州管轄。

春秋初年,四川境內出現巴國蜀國兩個奴隸制國家,遂寧縣境屬蜀國管轄區,統一後為蜀郡所轄。東漢末年(220年),置德陽縣,治所在今城區內,境內置縣也由此開始。西晉後期(約303年),流民李雄起義建立成漢國,置德陽郡,轄德陽縣,郡、縣治所仍在今城區內,境內置郡也由此開始。

名稱由來

「遂寧」作為地名,始於東晉。東晉與十六國並存,而遂寧則屬於十六國中的成漢國。當時,各國統治者之間連年混戰,成漢國統治者內部也為爭權奪位鬥爭不息,人民痛苦不堪。永和三年(347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大敗李雄遺部李勢,滅成漢國,結束了四川長達50多年的混戰。當桓溫凱旋,途經縣境時,但見風和日麗,歌舞昇平,一派和平安寧的氣氛。這位長年征戰沙場的將軍感慨萬端,一種厭惡戰亂、渴望太平的思緒油然而生,因而在這裡設郡,定郡名為「遂寧」,表示 「平息戰亂,達到安寧」的意思。從此,川中丘陵中的這片紅土地,便有了一個吉祥的名字——「遂寧」。

建制沿革

在歷史的滄桑演進中,「遂寧」這個名稱或用或改,遂寧的「級別」或升或降,遂寧的轄區或大或小,但有一點沒有改變,這就是不論哪個朝代,都以遂寧城為郡、府、州、縣的治所,足見古人對遂寧這塊土地的厚愛。遂寧也因此成了川中重鎮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南北朝時期,今市境內先後設置或更名石山郡、小溪縣、方義縣、遂州、遂州總管府、遂州總督府、武信軍節度使,轄區常有三五縣。轄區最大時期當數末,在遂州設的武信軍節度使,管轄了遂(遂寧)、昌(隆昌)、合(合川)、渝(重慶)、瀘(瀘州)五州。自明朝開始,遂寧降州為縣,先後隸屬潼川府(今三台縣)、嘉陵道(今南充市)。

1935年,民國政府將四川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在遂寧置四川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設專員公署,轄遂寧、安岳中江三台射洪鹽亭蓬溪潼南樂至等9縣,專員公署、縣治所均設在今市城區。全國解放後,置川北行政區遂寧分區,1952年改為遂寧專區,仍轄上述各縣。1958年撤專區留縣,遂寧併入綿陽專區。

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遂寧撤縣,建為省轄市,管轄市中區(原遂寧縣)、蓬溪縣和射洪縣。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蓬溪縣涪江以西地區建立大英縣,縣治所設在蓬萊鎮。遂寧市所轄為一區三縣,即市中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200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分市中區行政區,設船山區、安居區(治所設安居鎮)。至此,遂寧所轄為二區三縣,即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

1997年分蓬溪縣設大英縣。2004年撤銷原遂寧市中區,分設船山區和安居區。

參考文獻

  1. 遂寧市,tripadvi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