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颶風安妮塔英語:Hurricane Anita)是相對沉寂的1977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第一個熱帶氣旋,也是該季的最強風暴,於8月29日在墨西哥灣中北部經東風波發展而成。氣旋向西移動,因行經海域環境有利而進一步發展,於8月30日晚增強成颶風。氣象機構起初預測安妮塔會襲擊得克薩斯州,但風暴實際上因逐漸形成的高壓脊阻擋而轉向西南偏西。颶風快速強化並達到風力時速280公里的最強風速,成為五級颶風,然後於9月2日以最高強度從塔毛利帕斯州東部登陸。氣旋在經過墨西哥期間迅速減弱,雖在東太平洋重新發展成熱帶低氣壓,但很快就於9月4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南洋面消散。

安妮塔令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海潮高漲並降下小雨,部分低洼地區發生洪災,但整體破壞程度很輕。風暴在墨西哥產生狂風和中等程度降水,對該國東北部鄉村地區構成大面積破壞,約有2.5萬人流離失所。墨西哥的最高降雨量超過445毫米,在塔毛利帕斯州引發洪災和泥石流,奪走11條人命,但整體損失數額缺乏統計[1]

目錄

氣象歷史

8月16日,有東風波離開非洲西岸進入大西洋。系統穩步西進並從冷心上層低氣壓區下方經過,其對流於8月23日出現顯著增長。系統又向西北方向移動,到27日時,東風波的軸線已抵達古巴上空,對流區位於佛羅里達州巴哈馬之間。系統經佛羅里達州南部進入墨西哥灣,然後因反氣旋提供的有利條件而得以進一步發展。氣旋以每小時七公里的速度緩慢西進,逐漸發展出下層環流,於8月29日在新奧爾良西南偏南方向約370公里海域發展成熱帶低氣壓

受北側的高壓脊影響,氣旋朝西面移動,行經洋面大氣環境接下來幾天都有利於熱帶天氣系統發展,低氣壓因此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安妮塔」(Anita)。風暴在溫暖的洋面上空緩慢移動,在海上移動期間始終處於溫暖、濕潤熱帶空氣內。經過快速組織,安妮塔於8月30日達到颶風標準,成為1967年後各大西洋颶風季形成日期最晚的首場風暴。氣旋起初對得克薩斯州構成威脅,但安妮塔實際在北側高壓脊的影響下轉向西南偏西。颶風發展出層次分明的風眼,於9月1日晚達到大型颶風標準並開始快速增強。接下來兩天裡,風暴氣壓以每小時兩毫巴(百帕)的速度下降,於9月2日在墨西哥東北近海達到風力時速280公里的最高強度,成為1971年的颶風伊迪絲後首場五級大西洋颶風。

安妮塔接下來逼近陸地,強度基本保持不變,於協調世界時9月2日上午11點登陸得克薩斯州布朗斯維爾以南約235公里、坦皮科以北約130公里的塔毛利帕斯州索托拉馬里納(Soto la Marina)。颶風登岸時的氣壓為926毫巴(百帕),是有紀錄以來吹襲墨西哥的第三強颶風,也是從墨西哥灣襲擊該國的最強風暴。氣旋在墨西哥山區上空急劇減弱,於登陸25小時後在9月3日以熱帶低氣壓強度進入東太平洋,成為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風暴繼續西進,並因行經洋面水溫降低進一步減弱。氣旋逐漸失去深層對流,於9月4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近海消散[2]

視頻

颶風安妮塔 相關視頻

如果兩個颶風氣旋相撞會怎麼樣?它的破壞力有多強?
颶風尺寸的比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