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聲河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風聲河天主堂位於太原市西山之麓,隸屬萬柏林區西銘鄉。1869年立村,迄今已有130餘年歷史,現全村共有人口1300餘名,教友占98%以上,村民中以白姓最多,白姓奉教也最早,立村之初即有教友,歷代教友虔誠事主,友愛和睦。

教堂歷史

風聲河自有教友以來,屬圪了溝堂區,1935年南社另立堂區後屬南社堂區管轄,1952年,風聲成為獨立堂區,管理着北寒堂口和河龍灣堂口,以至今日。

最初教友恭敬天主,俱在私人宅內,十九世紀中葉,村內建起誦經所一處,1900年被義和團焚毀,1903年蒙鳳朝瑞主教允准,起建聖堂,奉大聖若瑟為主保,位居村之中央,背山朝陽,前面河水從西向東流過,此堂歷經幾十年,在文革浩劫中遭受損毀。上世紀80年代初,在郭繼汾神父的帶領下,教友們集資修復舊堂,全村教友一起動手,終於恢復原貌。

再次重建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由於教友不斷增多,全村教友又有更美好的設想———建造一座更為壯觀的大教堂。前任本堂張俊海神父曾積推動。1996年時任本堂常曉悟神父蒙李建唐主教允准,將原堂址拆平重建並擴大規模,10月動工,經過神父、會長及全村教友共籌資金、共同努力,在短短的一年內聖堂建成。隨後又建起三層綜合活動樓,供神父辦公居住和教友教理培訓、排練文藝節目等。新堂仍奉大聖若瑟為主保,新堂長43.6米,寬18米,鐘樓高40米,為哥特式建築。

1999年,本堂神父郭毓海又對祭台部分和堂內設施重新進行了設計與維修,高大潔白的祭台後裝飾着聖家巨幅油畫和純金貼制的近2米高的耶穌苦像。慈祥的聖若瑟抱小耶穌,自雲端盛灑玫瑰花雨,護佑我們以純潔之心,以火熱之愛事主愛人。

現在的風聲河教會在本堂閆永強神父的積極帶領下,他們先後成立了官地礦「鐵北牧靈福傳小組」和北寒堂口的「教友之家」慕道培訓班。在會長和教友們的共同努力下,每年領洗的新教友非常多,去年復活節領洗的教友高達30多位,把福傳的船劃向了深處。

哥特式的由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教堂[1]之後,興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產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科隆大教堂。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禮拜堂[2]

參考文獻

  1.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新浪博客,2008-05-30
  2. 劍橋國王學院及禮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