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韋卓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韋卓民(1888年 - 1976年),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界領袖;基督教學者、教育家、哲學家和翻譯家。

基督教[1]一般認為,其基本教義都是出自於《聖經》。歷史上的教會以信經、信條、認信文等多種形式對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作出了很多精要的概括,也被今天研究教義學的學者視為教義的淵源。此外,歷代神學家企圖結合其時代的觀念闡釋和辨明基督教的信仰要理。很多神學家[2]的著作也是闡發基督教基本教義的寶貴資源。

人物簡介

韋卓民於1888年12月7日出生於廣東珠海一個富有的商賈之家,其祖輩世代經商。韋卓民自幼接受良好的傳統教育,父親還不惜為他重金聘請英語家庭教師,教他學習英語。1903年,當韋卓民15歲時,父親帶領全家移居湖北漢口,經營茶葉生意。稍事安頓後,父親送他進入基督教聖公會所辦的文華書院(Boone School)讀書。入學時,父親特別告誡他只可專心學業,不可沾染"洋教"。

1907年,韋卓民從文華書院備館(中學部)畢業,接着升入正館(大學部)繼續攻讀,1911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學士學位。多年受基督教氛圍的薰陶,他逐漸對基督教信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認真追求後,最終違背對父親許下的諾言,在聖公會受洗成為一個基督徒。

取得博士學位後,韋卓民應母校聘請而成為數學和中文課程的教師;同時,他進入文華大學研究部攻讀碩士學位。四年後(1915年)以論文"孟子的政治思想"獲得碩士學位。

1918年,韋卓民得有機會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在兩年時間裡,他先後完成哲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的必修課程;同時亦在當地聖公會神學院選修課程。其勤奮、品格和才學使他在教授和同學中間有口皆碑。應中國教育之亟需,他毅然放棄行將完成的博士學位,於1920年返回文華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同時亦在聖公會神學院任教。

1924年,武漢的三所教會學校,即武昌文華大學、漢口博習書院(John Griffith College),和武昌博文書院(Wesley College)合併成為華中大學。韋卓民除擔任哲學教授外,還出任華中大學主管行政副校長兼文學院院長;同時還暫代中文系系主任。1926年,代理校長孟良佐主教(Bishop Alfred Gilman)離華返美之時,韋卓民受命主持全校校務。

1926年,北伐軍攻占武漢,政局動盪,華中大學的西籍人士紛紛撤離,韋卓民也搭船前往上海避難。不幸被人誣告為共產黨,旋遭逮捕,情勢危急。幸虧美國聖公會傳教士,文華大學聖保羅神學院院長舒滿博士(Dr. Arthur Sherman)與他同船赴滬,向警方抗議,並為其作保,方得釋放,保全性命。

1927年,韋卓民獲得美國南方大學所頒贈的榮譽民法博士學位。1928年4月,他和二十幾位中國教會領袖一起組成中國教會代表團,搭船前往耶路撒冷參加國際宣教會議(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會後,他轉赴德國柏林和法國巴黎做短暫進修,然後進入英國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留學期間,他曾應邀舉辦系列專題演講:"以中國人眼光看今日之中國"。日後整理成專文出版,題為《東西文化之綜合問題》。該文是韋卓民探討中西文化,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相融合,以及中國教會本色化的力作。

1929年,韋卓民獲得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後回國,擔任重組後的華中大學校長。此時的華中大學已再次擴大,湖南嶽陽的湖濱大學和雅禮大學皆已併入該校。校內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和教育學院三個學院,從而使該院成為華中地區著名的基督教高等學府。

此後二十餘年,韋卓民主持華中大學校務。期間多次赴國外訪問、交流,曾先後應邀到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奧柏林大學等學校演講。1937年7月,他再次代表中國教會赴英國牛津參加"基督教生命與事工會議";8月轉赴愛丁堡出席"信仰與教制會議"。會後,他再赴美國,在耶魯大學神學院擔任基督教倫理學客座教授約一年之久。

1938年,韋卓民經香港回國,仍回到華中大學任教並主持校務。當時,因受戰局影響,華中大學已遷移到廣西桂林。不久,為避免敵機轟炸,華中再次遷校至雲南大理附近的喜洲小鎮。就在這世外桃源般的小鎮上,韋卓民帶領華中師生堅持辦學七年,在艱難的戰爭歲月里,培養出一批批傑出人才。在擔任校長之同時,還曾出任為期四年的國民參政會參議員。

1946年春,因健康原因,韋卓民再度赴美,一邊應邀在紐約協和神學院授課,一邊調養身心。1946年,在多所大學和神學院主講"中國文化之精神",頗受歡迎。同年八月經英國返抵上海,參加中華聖公會第十屆主教院全體大會,並被推舉為大會主席。

抗戰勝利後,華中大學由雲南遷回武漢。原華中校園在戰爭期間損毀嚴重,韋卓民返校後,即投身於學校全面復原工作中去。但1949年中國江山易手,政權更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韋卓民仍然擔任校長職務。

1950年9月23日,在政府的授意與支援下,中國基督教界四十位領袖在北京發表了《三自革新宣言》(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這一天成爲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的開始。在四十位發起人中,韋卓民名列其中;他亦是"三自籌備委員會"中25位委員之一。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外籍教授皆被逐出校園,國外經濟援助也告中斷。在院校調整中,華中大學與當地一師範學校合併成為華中師範學院,韋卓民亦由校長降職為外語系和政治系教授。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他受到無情的控訴與批判,被打成"右派分子",此後就很少聽到他的消息。1976年,韋卓民病逝於南昌,終年88歲。

韋卓民遍曆歐美多所著名大學,精通英、德、法、俄、拉丁等多種語言;學貫中西,通曉古今。他潛心學術,筆耕不輟,爲後世留下八百多萬字的著作,計有《孔門倫理》、《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古籍中的上帝觀》、《孟子之政治思想》、《祭祀的研究》等。譯著有《康得純粹理性批判》、《康得哲學講解》,以及《康得哲學原理選讀》等。其研究成果皆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1. 基督教歷史,搜狐,2021-03-03
  2. 神學家是什麼意思?宗教中的科學家?,第一星座網,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