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馬出行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鞍馬出行圖》是北齊墓道壁畫一小部分,1979年出土於山西省太原市婁睿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現藏山西博物院。
墓主是婁後哥哥的兒子。
壁畫位於墓道西壁中欄,以長卷式展開。畫面構圖新穎,層次分明,人物生動,表情逼真,技法嫻熟,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傑作。
婁睿墓中原有壁畫400多平方米,保存下來的有200多平方米,生動地描繪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筵宴等奢侈的生活和死後升仙的景象。
文物流傳
婁睿墓位於西省太原市王郭村。該墓早年曾被盜掘,且墓主人被誤傳為斛律金。1971年,當地村民為改擴良田,一度將婁睿墓挖開,後又填埋好。1979年4月初,歷時二十一個月,至1981年1月底結1979年起,考古專家和文物工作者對該墓進行的發掘清理,證實為北齊東安王婁睿之墓。[1]
婁睿生平及其墓
婁睿,鮮卑人,本姓匹婁,簡改稱婁。墓誌里說他是「太安狄那汗殊里」人。太安郡屆朔州,原是北魏北方六鎮之—的懷朔鎮,治所在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從《北齊書·武成紀》,《婁睿傳》及出土墓誌來看,他的姑母婁昭君是高歡的嫡妻,也就是說,他是北齊武明皇太后的內侄。自隨高歡「信都起義」,先為帳內都督,曾平定叛亂,收復熾關,為北齊建立軍功,先後封東安王、司空、司徒、太尉,天統二年(566)封為大司馬統領全軍,三年(567)為太傅、太師,兼錄並省尚書事、並省尚書令,成為「坐而論道」,「總領帝機」的宰輔重臣。在東魏,北齊之世,他是一個很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他以外戚而貴幸,也有縱情聲色,家斂無厭,濫殺無辜等劣跡,史書都有記載。卒於武平元年(570年)二月五日,葬於今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
婁睿墓規摸宏偉,墓冢高大,又經夯打,雖漫歷千餘載,至今還占地400餘平方米。墓室西部有棺床和已腐的木槨,已朽的屍體和隨葬品,還有防腐用的大量水銀。確認是婁睿和他的妻子「東安郡君楊氏」的合葬墓。雖屢遭破壞,但隨葬品之多,為已發掘的北齊墓葬中最多的一座。除已毀壞的外,經初步整理,尚有各類文物870餘件,其中300多件放置在墓門外的甬道、墓通兩側,又多為陶俑,展示出墓主人生前的顯赫地位。據統計,計有陶俑610件,陶牲畜42件,陶模型16件,瓷器 76件,陶器13件,裝飾品85件,其他類15件,石刻17件,墓誌一合,壁畫71幅,約合200多平方米。從墓葬的形制、葬式和隨葬品看都有着明顯的時代特徵。[2]
文物特徵
圖片來自考古百科 |
圖片來自考古百科 |
圖片來自考古百科 |
鞍馬出行圖壁畫為長卷式構圖,分成幾段,每段前有二騎作前導,後面八騎跟隨。畫家先以淡墨勾勒線條輪廓,再塗以紅、黃、石綠、石青、褐色等顏色,色彩鮮艷奪目,富麗堂皇。
鞍馬出行圖壁畫只是婁睿墓中壁畫的一小部分。墓中原有壁畫400多平方米,現保存下來的有200多平方米,生動地描繪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筵宴等奢侈的生活和死後升仙的景象。
包括鞍馬出行圖在內的婁睿墓壁畫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墓道、天井、墓室四壁的下欄,主要表現婁睿生前的威儀和豪華生活。第二部分為甬道天井的上欄、墓門,墓室的中欄和上欄,繪製墓主人死後飛升的空幻境界。
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明顯的北方人特點,長面高鼻、濃眉細目。其表情動作刻畫細緻逼真,有人直視前方,有人回首後望,另有人竊竊私語。[3]
文物價值
鞍馬出行圖壁畫中,這一幅幅人間天上的大型畫卷,以勁健瀟灑的鐵線勾勒和一絲不苟的細節描繪聞名於世,是外來佛教藝術與中國本土藝術融合後產生的第一批成熟的寫實人物畫,形象地反映了南北朝晚期封建意識形態的一個側面,除了在繪畫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之外,對當時意識形態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料。學者認為,這批壁畫堪稱南北朝時期的代表作,填補了美術史上的空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