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非洲岩蟒
圖片來自xuite

非洲岩蟒(學名:Python sebae)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下的一種無毒蟒蛇,主要分布於非洲南部撒哈拉地區,是非洲體型最巨大的蛇類。目前共有兩個亞種已被確認。

目錄

特徵

成年的非洲岩蟒體長可達6,是全球最巨型的蛇類之一(其它巨蛇亦是同屬蟒屬下的蛇類)目前為止,有紀錄最長的非洲岩蟒是於1932年於科特迪瓦所發現的,其體長達9.72米。

非洲岩蟒的體色主要由棕色構成,身體上有許多橄欖色的不規則圖紋。其體紋與顏色均與緬甸蟒十分相似,因此容易被混淆。然而這兩種蟒蛇並沒有緊密的關連。

地理分布

非洲岩蟒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地區,包括坦桑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肯雅贊比亞赤道畿內亞莫桑比克等地方。其標準產地曾被標示為「美國」與及「巴西」,均屬訛誤。

生態行為

非洲岩蟒活躍於一般草原和熱帶草原,不過其活動區域並不會遠離水源,有時候也會闖進森林邊緣地帶,但很少深入其中。

非洲岩蟒頗依賴水源,當天氣太熱或太乾燥的時候,牠們會強行躲進其它動物所挖掘的洞穴裡,並進入夏眠狀態。不過非洲岩蟒性情較為凶惡,脾氣不佳,若受騷擾,容易發動咬擊,這一點與普遍較為溫馴的緬甸蟒迥然不同(二者外貌頗為相似)。

進食習慣

非洲岩蟒在捕食方面屬於機會主義者,牠能以憑身體使出強勁的擠壓力,將獵物殺死。幼年的非洲岩蟒主要捕食鼠類,對於一些為農作物被田鼠肆意啃食的農夫而言,這些小非洲岩蟒頗為幫上了忙。可是,成年後的非洲岩蟒卻往往要捕食大型的動物,例如羚羊等,甚至亦會捕食小型的鱷魚,這一點為畜牧業帶來相當威脅。

繁殖

非洲岩蟒多於春天開始進行繁殖,雌蛇每次約能誕下100枚蛇卵,亦會負責守護及孵育其蛇卵。初生幼蛇約有45至60公分長。

保育狀況

非洲岩蟒有者漂亮的紋路,因此他的皮成為了皮革市場的上等材料,而且非洲岩蟒的肉在非洲是許多人的重要食物之一,另外非洲岩蟒雖然在寵物市場是冷門物種〈太兇暴〉,但仍然有著一定的市場需求。食用市場、皮革市場和寵物市場的需求使得非洲岩蟒在原生地遭到大獵捕捉,加上棲地破壞使得數量的減少更加快速。目前本種族群雖然不至於有滅絕的危險,但非洲岩蟒的數量已不再普遍,族群狀態變成了只有某些地方還很多的區域性普遍,而且大型個體越來越罕見。目前本種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II保育類動物,野生族群貿易量受到管制。

飼育

非洲岩蟒亦是常見的受飼養蛇類之一,願意接受定時餵食鼠類兔子。但是由於與其它蟒蛇相比,非洲岩蟒的身體顏色較為陰暗,性格也較不溫馴,故此其價值一般較低;而其巨大的體格及其貪吃的性情,亦令牠變得較難飼育,不適合初學者購養。

對人類的傷害

非洲岩蟒甚少攻擊人類,雖然牠們擁有足夠殺死成年人的能力,但迄今為止由非洲岩蟒所造成的致命事件僅有很少,而且受害者大多是小孩。在1951年,一份烏干達報章報導了一名13歲男童被非洲岩蟒所吞噬,不過該蟒蛇亦被外力迫其將男童吐出;1973年另一份報章指一名葡萄牙籍軍人亦被發現遭蟒蛇所吞。

1979年一條長4.5米的蟒蛇試圖將一名13歲男童(身高1.3米,體重45公斤)吞食,但因遭到男童友伴以石頭擲擊而將男童吐出;最後一宗較為人所知的事件發生於2002年的南非,當時的受害人是一名10歲小孩。[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