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霧社事件紀念公園(莫那魯道紀念碑)

霧社事件紀念公園照片來自travelking.com.tw

霧社事件紀念公園(莫那魯道紀念碑) 霧社即為今日南投縣仁愛鄉的舊稱,乃因其終日雲霧繚繞,因而得名,更因為此地的氣候特性,每年冬沒春初之時,山區內櫻花]]盛開,繁華美景,競相爭艷,因而又有櫻都之稱的美名。霧社居民多以賽德克族原住民為主,區內風光名勝甚多,例如碧湖廬山溫泉,人止觀等…其中以莫那魯道抗日紀念碑 (霧社抗日紀念碑)一景,最具人文歷史意義。莫拉魯道抗日紀念碑其主要是為了紀念在日據時代,對抗日本殘橫暴行的統治,因而起義抗日的莫拉魯道父子及其九百多位奮勇護家園的原住民英雄。


霧社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海拔1148公尺,濁水溪上源於此,1930年,台灣原住賽德克族即在此發生震驚國際的抗日事件。1973年,政府將原存放於台灣大學考古學系之莫那魯道骨骸歸還家屬,並擇於霧社起義日10月27日安葬於霧社櫻台,並將原有日本人殉難記念碑拆毀,改立的原住民「抗日紀念碑」,並修建以供國人憑弔,以慰忠魂。「霧社事件紀念公園」現址位於霧社台十四號公路旁,過了原收費站之後就會抵達,公園中除了林樹環繞,抗日英雄莫那魯道塑像,以及模擬當時狀況的雕像都佇立於此,和莫那魯道的遺骸供人瞻仰。[1]


莫那魯道抗日紀念碑於霧社街道南邊,園內老樹成蔭,綠野怡人,若非深入了解其歷史背景,實在是很難把現在的幽景和當時那些烈士們壯烈奮戰的景象連接在一塊。初入園內,在門口處即可瞧見以白色大理石築成的牌樓,上頭刻著碧血英風四字,入內直望,佇立在石階前的石雕像即為當時的抗日首領 莫拉魯道,從他那望著遠方堅毅的眼神中,彷彿看到了當時其英勇奮戰的精神,猶如在眼前一般地令人景仰。石像後頭即為莫拉魯道墓,四週牆上則刻畫著原住民們奮戰抗日的經過及故事,也提醒著後人們別忘了先烈們的犧牲跟奉獻。


再往右瞧可以看見另外一座紀念雕像,仔細一看,石像上的人物有婦孺小孩,甚至是家犬都一起奮勇地護衛家園,令人為之動容。儘管人事境遷,舊景不再,卻在這邊看見了先烈們英勇壯烈的精神如同石像般地佇立長存,守候著家園。若您來到南投遊玩,別忘了順道給自己來一趟兼具人文與歷史意義的知性之旅。


霧社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距埔里24公里,終年氣候涼爽,日據時代被日人稱之為「櫻都」,每年深冬到初春之間櫻花盛開,滿山遍野是豐豔紅花海,百花綻放盛況無與倫比,道路兩旁及霧社農校內偏植海、櫻花,每年冬末春初,花海燦爛,是賞花的好去處。而在霧社一帶還有許多高山的特產,例如竹筍合歡芹茸等,都是一些不可錯過的美食喔。


山翠水碧的世外桃源。霧社為仁愛鄉的政經中心,也是鄰近風景區的起點,在進入霧社時會經過霧社風景區收費站(暫停收費中),過收費站後有一加油站,此去以後就沒有加油站了,所以最好在此加好油。霧社本地有抗日紀念碑值得你一遊,紀念碑四週植滿櫻花,冬末初春時櫻花盛開,甚是漂亮。


莫那魯道生平

莫那魯道(Mona Rudao)1882年出生於霧社,是泰雅族馬赫坡社人,為馬赫波首領魯道巴伊(Rudao Bai)的長子,於1930年10月27日領導霧社族人起義抗日,爆發震驚島內外的「霧社事件」,1930年12月1日莫那魯道持槍自盡。 而莫那魯道屍體沒有完全腐化,一半變成木乃伊,在霧社事件4年後,被狩獵的山胞發現,日人將莫那魯道送到台北帝大(現今台灣大學),當作人類學標本。民國62年,中華民國政府將莫那魯道的遺體恭回霧社安葬,並建有霧社起義碑及霧社紀念公園,以供世人永遠緬懷。
 

霧社事件始末

據瞭解霧社事件說法不一,但現今史料較多敘述為民國十七年間,日本佔據臺灣之後,日本人在現今的霧社大興土木,命令霧社原住民們到山上砍伐木材,然後修建武德殿和霧社公學校,未料當時霧社原住民為節省人力,使用鐵索將木材由山上滑曳到地面的運輸方法,卻被日本警察發現後,將運木材的原住民們,各個鞭打成遍體鱗傷,其悽慘之情景令人目不忍睹,因此山胞反抗與復仇的意念,便開始在心中燃燒,後來在民國十九年十月七日,馬赫坡社的一位原住民舉行婚禮,日警巡佐吉村應邀參加觀禮,有位原住民為表示歡迎,於是熱情的向前握手,結果卻被吉村舉起手扙痛打一頓,認為將他的手套沾污,當時馬赫坡頭目兒子莫那魯道,即時敬酒以示歉意,未料又被他歐打成傷,莫那魯道不甘以一番好意換來一陣痛打,於是與吉村爭論不下,此事件發生過後,此間的山胞們便對日本人更加痛恨,紛紛請莫那魯道密謀起義,誓滅日人,山胞起義抗日的導火線由此而燃起。


於是莫那魯道在民國十九年十月廿七日清晨,霧社公學校〈現今台電萬大電廠霧社分部〉舉行運動會時,能高邵守小笠敬太郎主持開幕典開禮,其他日本人都前來觀禮,這時候預先埋伏在操場內外的原住民,在莫那魯道一聲攻擊號令下,立刻展開猛烈的突襲,將運動場內一百卅四位日本人,在剎那間全部殲滅。


結果日軍大為震驚並派遺臺中、花蓮之步兵,分為兩路攻進霧社,結果莫那魯道率領抗日原住民退守馬赫坡,利用絕壁地勢與日軍作戰,因此導致日軍無法再進攻,損失極為慘重,日軍眼看圍剿不力於是利用飛機投擲大量毒氣彈,原住民以獵槍、柴刀、木棍等原始武器,而對抗飛機大砲的局勢,經廿四天的持續戰事,抗日族人死傷慘重,賽德克婦女為了讓抗日的勇士無後顧之憂,於是紛紛上吊自縊。


這時莫那.魯道槍殺妻子與孫子,並將孫子遺體丟入茅屋,連同妻子遺體,一併放火燃燒,隨後遁入深山中自殺。而莫那.魯道的兒子,達達.莫那率同最後一批抗日誌士,在馬赫坡岩窟奮戰到底,最後日軍利用達達.莫那的妹妹馬紅.莫那意圖勸服達達.莫那,但達達.莫那依泰雅族戰士傳統,高唱祖靈歌,跳祖靈舞,最後舉槍自殺,其他抗日族人並在巨木裡自縊上吊身亡,讓其靈歸到祖界「靈魂之家」。


事件平息後,日人遍尋莫那.魯道遺骨不獲,霧社事件四年後才由入山打獵的道潭群獵人在斷崖裡尋獲,除在能高郡役所新廈落成供人觀賞外,其後送交臺灣帝大〈今台灣大學〉,供作研究標本。 政府在光復後,於民國六十二年將原存放於台灣大學考古學系之莫那魯道骨骸歸還家屬,並擇於霧社起義日10月27日安葬在霧社櫻臺〈抗日紀念碑建原址〉修建「抗日紀念碑」以供國人憑弔,以慰忠魂。[2]


在往清境的路上有一座霧社事件紀念公園,是為紀念抗日英雄莫那魯道,莫那魯道為霧社泰雅族原住民,因不滿日本掠取原住民資源,實施高壓殖民政策,於民國十九年十月二十七日霧社公學校舉辦運動會之際,突襲前來觀禮日本官員共一百三十四人。後日人從其他地區調派兵力,莫那魯道率領原住民九百人退守馬赫坡,莫那魯道靠著熟絡地勢的優勢持續作戰,日軍開始施放毒氣彈,原住民軍團彈盡援絕無力抵抗紛紛自盡殉難不願屈服,為國際間熟知的霧社事件。霧社事件紀念公園中有莫那魯道正氣凜然的塑像,以及模擬當時狀況的雕像,莫那魯道的遺骸也安葬於此,供後人瞻仰這位偉大的原住民抗日英雄。[3]


霧社事件紀念公園的園內有霧社事件抗日紀念碑、無名英雄之墓、莫那魯道雕像及莫那魯道之墓。霧社事件紀念公園的設立,源於民國41年(1952),當時仁愛鄉公在警察分局後方興挖堀設置防空壕時, 無意間挖出三十餘具骨骸,經地方人士指證,為霧社事件時遭日本政府處死的賽德克族人。 於是政府將骨駭收埋,設立無名英雄之墓,由當時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於墓前題字立碑紀念, 名為「霧社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紀念公園入口的雙十造型牌坊,即為當時所建。 民國62年(1973),莫那魯道的遺骸從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標本館歸葬霧社, 埋葬於園內的紀念碑的後方;紀念碑前,則有後來南投縣長所立的莫那魯道英姿雕像。 霧社事件紀念公園,因此又稱「莫那魯道紀念公園」。[4]


地址

南投縣仁愛鄉仁和路4號


景觀特色

具人文歷史意義的景點,為紀念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父子及其九百多位奮勇護家園的賽德克族原住民英雄而建。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 1、國道1號─中清交流道→中彰快速道路→台14線→埔里→台14線→莫那魯道紀念碑→霧社
2、國道3號─草屯交流道→台14→莫那魯道紀念碑→霧社


★ 大眾運輸: 霧社→莫那魯道抗日紀念碑[5]



目錄

視頻

《賽德克·巴萊》片花 彩虹橋莫那魯道迎來了最後決戰的時刻

被日本人統治好嗎?莫那魯道告訴你:NO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