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雷前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雷前龍是一種恐龍。(學名:Antetonitrus)是已知最古老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非洲南部。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與其他蜥腳下目的近親相比,體型較小型。但是,雷前龍在其生活的環境仍是最大型的生物,約有10米長及體重2公噸,仍然有一些原始的適應演化特徵,可用前肢來抓東西,而非單純支撐身體。

於2003年,澳洲的蜥腳形亞目專家亞當·耶茨(Adam Yates)與南非的詹姆斯·基欽(James Kitching)共同命名了雷前龍。這個名字是由拉丁文的「ante-」(意即「前」)及「tonitrus」(意即「雷」)而來的,是指它們的生存年代比其他蜥腳下目更早,尤其是雷龍。雷龍其實是迷惑龍的次異名,但此名卻常常被使用,而一般大眾常使用雷龍來通稱蜥腳下目。雷前龍目前只有一個種,巨腳雷前龍(A. ingenipes),種名是由拉丁文的「ingens」(意即「巨大」)及「pes」(意即「腳」)組成,因為它是最早前腳只用來支撐的蜥腳類恐龍。

恐龍是中生代時期[1](2.3億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恐龍骨架因為其體型極其巨大或小巧、構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恐龍開始被世人所知[2]

形態特徵

雷前龍有幾種特徵使它較接近蜥腳下目,但仍然保有原始特徵。不像其他的小型祖先,雷前龍主要以四足方式移動。與其他早期生物相比,雷前龍的前肢與後肢比例更長,而手腕骨亦較寬、厚,可以支撐重量。拇指是靈活的,能做出相對於其他指的動作,因此能與手掌抓東西。在更為進化的蜥腳下目恐龍,手腕骨都是大而厚的,手掌只能朝下,用以支撐身體,而不能抓取東西。

化石

於1981年,基欽在南非自由州發現雷前龍的化石,之後存放於Bernard Price Institute,被標名為優肢龍。耶茨辨認出它們是另一個動物,並於幾年後作出描述研究。正模標本包含了幾塊脊椎,以及很多前後肢的骨頭,這些化石被認為來自於同一個體。另外,有五塊較小型恐龍的四肢骨頭,被認為可能是屬於雷前龍。

雷前龍有幾種特徵使它較接近蜥腳下目,但仍然保有原始特徵。不像其他的小型祖先,雷前龍主要以四足方式移動。與其他早期生物相比,雷前龍的前肢與後肢比例更長,而手腕骨亦較寬、厚,可以支撐重量。拇指是靈活的,能做出相對於其他指的動作,因此能與手掌抓東西。在更為進化的蜥腳下目恐龍,手腕骨都是大而厚的,手掌只能朝下,用以支撐身體,而不能抓取東西。

一個2003年的分支系統學分析認為雷前龍是基礎蜥腳下目恐龍,位於較衍化的伊森龍或火山齒龍,以及較基礎的近蜥龍或黑丘龍之間。背椎非常似來自南美洲的萊森龍;四肢骨則類似另一種南非貝里肯龍,同樣生存於三疊紀,體型巨大。但是,這些恐龍都沒有包括在該分支系統學分析中,因為它們本身的研究都不甚清楚。

雖然在系統發生學的觀點,雷前龍並非最早的蜥腳下目恐龍,但卻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蜥腳下目;或是與來自同一地層的其他早期蜥腳下目有所關連,如黑丘龍及貝里肯龍。雷前龍的化石是發現於下艾略特組,地質年代估計是在晚三疊紀的諾利克階,距今約2億2100萬-2億1000萬年前。在發現雷前龍之前,被認為最古老的蜥腳下目是泰國的伊森龍,是生活於較年輕的雷蒂亞階。

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早期的蜥腳下目及它們的原蜥腳下目近親,這是由於當時各大洲屬於同一個盤古大陸,它們分布於整個世界性的地域。

視頻

雷前龍 相關視頻

恐龍是怎樣演化的
中國專家發現白堊紀之後的恐龍化石,恐龍有可能是在南方滅絕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