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雪花的快樂(徐志摩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雪花的快樂》是現代詩人徐志摩所作的詩歌,作者借雪花的純潔,飄逸,瀟灑,自由等特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寫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執着追求和嚮往。全詩綜合運用了借物抒情、對比、擬人等表達手法,把對理想和愛情的追求等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造出了一個優美的意境,顯示了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雪花的快樂》被收錄於多所學校的《大學語文》教科書中。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雪花的快樂

創作年代:1924年12月30日

文學體裁:詩歌

外文名稱:The happiness of snow

作品出處:《現代評論》

作者:徐志摩

作品原文

【雪花的快樂】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淒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着她來花園裡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創作背景

1924年詩人愛戀上了富有才情的陸小曼,同年底,1924年12月30日寫了這首詩,詩人藉以雪花自喻,抒唱他對愛與美的追求。此詩發表於1925年1月17日《現代評論》第一卷第6期。

==文學賞析 在徐志摩的詩中,愛情詩是他全部詩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這些愛情詩抒唱了他對愛與美的追求。他有時以自己的感情基礎,有時則以假想的異性為對象。

在此詩中,詩人把它作了升華,既把對愛情的追求與改變現實社會的理想聯繫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倫理道德、要求個體解放的積極因素,熱烈而清新,真摯而自然,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執着追求。詩分四節,與其說這四節韻律鏗鏘的詩具有啟承轉合的章法結構之美,不如說它體現了詩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詩人避開現實藩籬,把一切展開建築在「假如」之上。「假如」使這首詩定下了柔美、朦朧的格調,使其中的熱烈和自由無不籠罩於淡淡的憂傷的光環里。與閱讀相反,寫作時的詩人或許面對窗外飛揚的雪花熱淚盈眶,或許獨自漫步於雪花漫舞的天地間。他的靈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現實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當「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樂》,可以說,詩的過程本身就是靈魂飛揚的過程。

雪花是詩人的自喻,全詩傳達的是詩人自己的快樂我們知道,徐志摩當時所處的環境,無論是從固有的舊的倫理道德,還是外在周圍的輿論來看,都不以他的愛戀追求為正當,而他全然不顧。徐志摩受國外新思潮和五四運動個性自由與解放主張的影響,他認定「真偉大的消息都蘊伏在萬事萬物的本體裡」。在他看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靈魂和生命,都在自身,每樣東西除自身外沒有另外的主宰。這首詩從追求愛情這一方面體現了他的個性,釋放了他的純真的詩情。

全詩籠罩着迴旋飄飛的主旋律,雪花紛紛揚揚,瀟瀟酒灑,它裹挾着愛情向一定的方向飛揚,飛揚最後消溶到所愛的人心裡。看似浪漫主義地抒寫,其實用語異常精緻,像「飛揚」消溶」柔波」這些動詞與名詞構成的意象,都非常切合喻體、主體與客體。正因為詩人避開實的藩籬,把全詩情境的展開建築在「假如」之上,有許多讀者超越詩中隱含着的個人對象因素,而將它看着是詩人對新世紀曙光的追求與尋找,「形象大于思想」,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徐志摩不像聞一多那樣苦吟深求詩的技巧,但他也十分注意詩美。雖然《雪花的快樂》這首詩的韻律,有人說是「大自然的音籟,靈魂的交響」,但作者還是在構築詩型方面作了講究的。詩節與詩行十分均齊,每個詩行基本三頓,每個詩節的三四行都退後一格。句後加上破折號,從視覺上賦予詩節以錯落有致的動感再加上每一節,都有三句排疊,造成雪花飄飛的意象動感,從聽覺上賦予詩的往復迴環的韻味。

和諧靈動的音韻美。這首詩的韻律是大自然的音籟、靈魂的交響曲。反覆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給人以輕快的感受和向上的激情;「消溶,消溶,消溶」帶給人的則是舒緩,隨音調而飄動、沁人心脾「娟娟地飛舞」「清幽的住處」「硃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隔行短語的運用,使詩句節奏鮮明,如同樂曲中的迴環復沓,旋律鮮明,一嘆三詠,注重押韻,使得詩句朗朗上口。在用詞上,富有想象力和象徵性,如最後兩節中的「她」可以象徵詩人的心上人,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心中嚮往的自由以及對理想的追求。

==名家點評 中國屈原學會會長、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方銘《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 現代詩歌》:「此詩最能體現徐志摩瀟灑、飄逸、自由的個性與風格。」

現代詩人朱湘《大學語文》:「此詩是《志摩的詩》中最完美的一首。」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教授董小玉《中外詩歌名篇賞析》:「在無人的黃昏,抑或晨鳴的樹下,帶着寧靜與靈性,走進徐志摩,走進《雪花的快樂》,你會在幽雅躍動的文字中體味到別樣的執着與美麗。」

後世影響

《雪花的快樂》被收錄於多個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中。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代表作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1]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着的。[2]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3]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着密切的關係,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着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後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4]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新華網評)。[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