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藝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形式
佛像雕刻的第一種為石窟形式,以北方地區為主,由絲綢之路傳入內地。甘肅的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等,都有明確的年號題記;一路開鑿的還有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江蘇南京棲霞山石窟[1]等等。
河南洛陽城南的龍門石窟
河南洛陽城南的龍門石窟,力經東魏、北齊、隋、唐多個朝代之開鑿,作品龐雜,遺留作品也較多。可惜的是,解放前被外國列強盜去了許多造像以及頭、手臂等局部,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賓陽中洞是龍門石窟中比較重要的一處,是北朝時期有史實可查的,其形制結構與雲岡曇曜五窟相似,窟內飾有蓮花、飛天、雲氣等圖案,氣氛神秘、紋飾華麗,但無瑣碎之感;蓮花洞內的石雕蓮花特別突出,窟內主佛像為站立姿勢,手臂的雕刻尤為動人,,似有柔軟彈性之感;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較大的一個,歷史年代也較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洞內壁面上雕滿了小佛龕,幾乎每龕都有造像題記,中國著名的書法碑帖「龍門二十品[2]」中,古陽洞中的就有十九品。
甘肅敦煌
甘肅敦煌所處的地理位置較為僻遠,未受戰亂的更大影響,所以其千佛洞的建造基本上沒受到什麼干擾。但當地土質疏鬆,不宜於雕刻造像,只能以泥塑代之。這也是中國佛像藝術的特點之一。敦煌莫高窟的建設規模巨大,從十六國到北朝這一時期的塑像來看,匠師們已把人物形象漸漸中國化,並在造型審美尺度上趨向於當時的流行形式,與同一時期繪畫作品中「秀骨清像」之特點基本保持一致。它的後期作品開始出現唐代的風格跡象,受內地影響的因素也越來越多,比如服裝、飾物等方面;再是色彩上,重彩濃抹,表現技法日漸成熟。
麥積山石窟的得名是由於它的外形似麥垛,位於甘肅天水。同樣,由於石質的問題,麥積山也不宜於雕刻佛像,屬北齊時期的作品較多。相對而言,麥積山石窟雕塑更加生動和世俗化,在眾多雕像當中,有面目秀美的佛像、有低聲耳語的供養人、由活潑生動的比丘還有虔誠苦修的老僧以及猙獰怒目的金剛力士。這些泥塑的製造工藝十分精湛,選材講究,雖未經焙燒但歷經千餘年仍未損壞。
南北響堂山石窟
南北響堂山石窟依據後人追記碑文可證為北齊時開鑿,位於河北省磁縣。北響堂山除北齊外,後來的隋、唐、宋、明各代葉逗留有作品。此處石窟被後人毀壞或改造的地方較多,比較明顯帶有北齊原有風格的,是大量圖案浮雕。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大類雕塑作品當屬陵墓雕塑。曹魏時期,尤於墓葬推崇簡易,所以在這一時期的陵墓未有雕像被發現。
建築、工藝、雕塑等造型藝術家,在中國古代一般都與匠人等同,被史籍記載者很少。象戴逵、戴顒父子,被以雕塑藝術家記載下來的為數極少。戴氏父子活躍於四世紀至五世紀,名震一時。他們也都長於繪畫,與僧佑、蔣少游等雕塑名家一起,對造型藝術之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視頻
雕塑藝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棲霞山千佛岩 佛像百態有坐有立,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2017-07-30
- ↑ 「龍門二十品」精美拓片賞析!,搜狐,2018-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