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集體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集體經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集體經濟

分配方式: 按勞分配

屬性: 公有制經濟

起始國家: 前蘇聯

集體經濟,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組織。在我國,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農村集體經濟與城鎮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實行鄉鎮、行政村、村民小組的三級所有,土地、林木、水利設施等為集體所有,農民蓋房的宅基地為無償劃撥。城鎮集體經濟又分為"大集體"與"小集體",其中"大集體"企業受政府行業管理部門領導,參照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管理與員工待遇;"小集體"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勞動者集體所有是指按勞動者的人數平均、共同所有。[1]

概述

集體經濟(Collective economy)

集體經濟,是生產資料歸一部分勞動者共同所有的一種公有制經濟。

集體所有制源自蘇聯,它的應用範圍限於農村及城鄉的工業服務業中,主要表現為集體農莊所有制。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從前蘇聯引入了集體所有制概念,並在開展合作社和公私合營運動中將其放大到農村和城鎮,這樣就演變成了我國的農村和城鎮集體經濟所有制。

集體經濟的實質是合作經濟,包括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然而,在集體經濟發展的歷史上,人們只承認集體經濟是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弱化甚至否認了集體經濟還具有勞動者資本聯合的特徵。否認了勞動者個人產權,是傳統集體經濟與合作經濟的最大區別。所以,集體經濟要還原其合作經濟的本來特徵,就必須對集體經濟產權制度進行改革。

在我國,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經濟體現着共同致富的原則,可以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財富和國家稅收,實現共同富裕。

歷史來源

集體經濟,即集體所有制經濟。追根尋源,"集體所有制"最早由馬克思提出。1874年他在總結"巴黎公社"失敗的重要教訓時指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將以政府的身份採取措施,"一開始就應當促進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過渡,讓農民自己通過經濟的道路來實現這種過渡;但不能採取得罪農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廢除繼承權或廢除農民所有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95頁)。

馬克思這段話中可以看到,集體所有制是區別於私有制的一種公有制形式,不能以廢除農民個人所有權,而是要通過經濟的道路來實現農民土地私有制到集體所有制的過渡。但他沒有提出經濟道路的具體形式。馬克思逝世後,1894年11月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一文中提出:"當我們掌握了國家權力的時候,我們絕不會用暴力去剝奪小農(不論有無報償,都是一樣)……我們對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轉變為合作社生產和合作社占有"。這裡表明當時合作社是一條從小農走向集體所有制的經濟的道路。18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成立,推動合作社運動規範和發展。國際合作社的原則中,社員所有並控制企業,不可分割的公共積累,勞動惠顧等成為合作社的基本特徵。一般合作社的財產中有社員出資入股部分,還有社員共同共有的積累部分。

列寧在《論合作制》一文中明確地說:"在我國現存制度下,合作企業與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不同,因為合作企業就是集體企業"。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這種合作社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在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政權管理之下的勞動人民群眾的集體經濟組織"。革命導師根據合作社運動的實踐提出,合作社是集體所有制的實現形式。

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提出:"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尤其要提倡和鼓勵"(簡稱"兩個聯合")。"兩個聯合"進一步闡明今天我國集體經濟的新特徵,這使集體所有制的實現形式從合作社拓展到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具有上述特徵的股份合作、職工持股企業等多種新的實現形式。

優勢特徵

集體經濟是一定範圍內勞動者(成員)所有,並取得控制權的一種公有制形式,這種勞動者(成員)控制權是區別於私有制、國家所有制的主要標誌;勞動者在企業中有個人產權,也有勞動者(成員)共有產權;集體經濟體現勞動與資本要素的聯合,按勞分配和多種生產要素共享利益;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是多樣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多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都可以是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如我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各種合作社、城鎮的股份合作制、職工持股會以及職工有控制權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合資公司、企業集團等。簡要地說,人們在現階段已經普遍認同的,"職工共有、民主管理、共享利益、形式多樣"是我國集體經濟的基本特徵。

據資料顯示,集體經濟不僅在我國有企業制度的優勢,廣闊的發展前景,而在國外集體經濟成分也已悄然而起。如西班牙蒙德拉貢、英國工業共有權運動、美國職工持股計劃、加拿大合作社、日本農協等。生產力和企業制度發展的過程證明,集體所有制經濟這種界於私人所有與國家所有之間的所有制形式,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而應運而生。無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還是在世界的發達國家,集體經濟成分都是一種有着生存發展寬闊空間的、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解決民生問題的主要手段。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不發達國家,正因為沒有大規模的集體經濟,控制物價和解決民生問題的能力都很低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