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難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難戰》取義「危難」,旨在闡述將帥所應具備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的問題。

它認為,身為將帥者,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甘苦共眾」的思想品格。特別是在危難之際,不可為了保全自身而捨棄部隊,只有臨難而身先士卒,「同其生死」,才能獲得士卒的擁戴和保護。本篇所論實質是講將帥修養與部隊建設的關係問題。古今中外軍隊建設的經驗證明,將帥的思想品格修養及其表率作用怎樣,直接影響和關係到部隊戰鬥力的培養與提高。《難戰》選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1]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

譯文

大凡為將帥者的法則,最重要的在於能夠做到與部眾同甘共苦。如果遇到危險的地方,將帥不可以拋棄部眾而保全自己,不可以面臨危難而苟且偷生,應當保護部眾同敵人周旋,應當與士卒同生死共戰鬥。將帥如能做到這樣,那麼,三軍將士又怎能在危難中忘掉自己呢?誠如兵法所說:「將帥面臨危難之境地,不能只顧自己安全而忘掉部隊不管。」

東漢末,魏公曹操率軍攻打孫權回來,派遣大將張遼、樂進和李典等率兵七千多人駐守在合肥。其後,曹操出征張魯時,他給駐守合肥的護軍薛悌寫了封信,封面題寫道:「敵人來到時方可拆看。」不久,孫權率領大軍前來圍攻合肥,薛悌與張遼等將這件書而指示打開,上面寫道:「如果孫權領兵來進攻,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參戰。」諸多將領對此指示都感到迷惑不解。但張遼卻心領神會地說:「曹公親率大軍遠征在外,等到救兵來到這裡時,敵軍勢必已經把我們打敗了。所以曹公指示我們,乘敵軍對我尚未形成合圍態勢之前而出城迎擊它,挫煞敵人的囂張氣焰,以安定我們的軍心士氣,然後才可以守住此城。今日成敗的關鍵,就取決於這一戰了。諸位還有什麼疑惑的呢?」李典意見與張遼的看法相同。於是,張遼當夜就召募了八百名敢死之士,殺牛犒勞他們,準備在第二天出城大戰孫權軍。次日黎明時分,張遼身披鎧甲率兵出戰,他率先衝破敵陣,殺死數十名敵人,擊斬二名敵將,大聲呼喊自己姓名,猛打猛衝,突然衝到孫權指揮旗下。孫權大吃一驚,眾將不知所措,慌忙跑上一座高土丘。孫權用長戟護衛自身,張遼大聲喝叱要孫權走下高丘決戰,孫權卻不敢移動一步。後來當他望見張遼所率部眾不多時,才調集大軍將張遼所部重重包圍。張遼揮軍左突右沖,奮力向前迅猛衝殺,終於打開一個缺口,帶領數十名勇士衝出包圍圈。其餘尚未衝出包圍圈的部眾大聲呼喊道:「將軍要把我們丟棄嗎?」張遼聽到呼喊聲,立即回身再次沖入包圍圈,將受困的餘眾全部救出來,孫權部隊竟然沒有敢於阻擋的。這一天從黎明交戰直到中午,吳軍士氣已經衰落。張遼得勝返回合肥營地,加修守備工事,自此軍心更加穩定,諸將對張遼更加心悅誠服。孫權率軍圍攻合肥十多天,城池沒有攻克,不得不撤圍退軍。張遼乘機率軍追擊,幾乎把孫權活捉了。

原文

凡為將之道,要在甘苦共眾。如遇危險之地,不可舍眾而自全,不可臨難而苟免,護衛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則三軍之士豈忘己哉?法曰:「見危難,毋忘其眾。」

魏曹操征孫權還,〔使〕張遼、樂進、李典將七千餘人屯合肥。操征張魯,教與護軍薛悌書,題其函曰:「敵至乃發。」俄而,權帥眾圍合肥,乃發此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護軍勿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勝負之機,在此一舉,諸君何疑?」李典意與遼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享士,明日大戰。平旦,遼披甲出戰,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擊突至權麾下。

權大驚,眾不知所以,走登高〔冢〕。權以長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兵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解,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呼號曰:「將軍豈舍我耶?」遼復還入圍,拔出餘眾,權軍無敢當者。自旦至日中,吳人奪氣,遼〔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悅服。權守合肥旬日,城不得拔,乃退。遼率諸將追擊,幾復獲權。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3]」。

視頻

難戰 相關視頻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一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概述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二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