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陝西涼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陝西涼皮為漢族特色小吃之一,涼皮分為米麵皮和麵皮兩大類,米麵皮實為米皮。是一種涼拌着吃、口感絕佳的西北麵食小吃。其種類繁多,製作方法各異,調拌也各具特色,口味不同。主要有:麻醬涼皮、秦鎮涼皮、漢中涼皮、岐山擀麵皮、麵筋涼皮等。涼皮歷史久遠,涼皮傳說源於秦始皇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有一年陝西戶縣秦鎮一帶大旱,稻穀枯萎,百姓無法向朝廷納供大米,有個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麵粉,蒸出麵皮,獻給秦始皇,秦始皇吃後大喜,命每天製作食用,形成了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1]

菜品介紹

陝西涼皮種類繁多,做法各異,調拌時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這裡,僅舉出幾種。

所需食材

陝西涼皮因原料不同可分為:麵皮、米皮、黑米皮魔芋皮、醋粉皮等多種。因製作方法不同又分為蒸麵皮、擀麵皮、烙麵皮等。涼皮吃法多樣,可涼拌、可熱調、還可如炒麵般炒着吃,但主要還是涼拌着吃。涼皮初時屬夏令食品,但已經變為四季咸宜,尤其受女士青睞。大冬天,冰天雪地之時,仍可見姑娘媳婦端一碗調得紅紅的涼皮,吃得那叫個爽,吃完之後,嘴唇邊上留下一圈辣椒油,像剛塗了口紅一般。

做法

涼皮品種多樣,雖然都叫涼皮,但做法上差異很大,每一種有每一種的特點,每一種也有每一種的特色。在詳說各種涼皮的特色之前,先介紹一種專門用來蒸製涼皮的工具——皮子羅。皮子羅是用白鐵皮製成,圓形的,一圈有三到五厘米高的邊,羅有大有小,家裡自用的一般不大,直徑約二三十厘米,若是開店用的羅就大多了,直徑可達50厘米。使用時,每往羅里倒麵糊前要先在羅中抹一層食油,用完之後,將羅洗淨涼干,再給羅里均勻地抹一層油,以防生鏽。一般家裡都會準備兩個以上的皮子羅,在做涼皮時可以倒換着用。

營養物質

陝西家常的麵食的一種,味道清新可口,適宜嘗試。含蛋白質極高。

種類

麵筋涼皮

麵筋涼皮主要出自關中一帶,西安城裡的人家也多有自做者。首先是洗麵筋,先和好面,醒上一段時間,大約有半個小時就差不多了,然後將麵團放在水裡洗,洗麵筋時要輕拍麵團,切不可去搓揉,當麵團洗到再無澱粉流出時,就算洗好了。洗好的麵筋可以在籠上蒸,也可以在鍋里煮,蒸煮之前可以往麵筋里加少許小蘇打粉,使麵筋虛一些,比較好吃,蒸煮熟後放在一邊待用。洗好的澱粉水要靜置一段時間,也有人將澱粉水放上一夜的,是為了讓其沉澱的更充分。澱粉水沉澱好後,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剩下的就是已經凝結的澱粉漿,這時再給裡面加水,攪拌成稀稠適度的麵糊,就可以開始蒸製涼皮了。

水燒開後,把麵糊倒入皮子羅內,將羅轉圈搖晃,使麵糊均勻的平鋪在羅里,然後放入開水鍋里,也有的人鍋里架一箅子,把羅放在箅子上蒸,大約五分鐘左右,就可以出鍋了。吃的時候,將麵皮按自己的嗜好切成可寬可細的條,再把待用的熟麵筋也撕(或切)成條狀,在碗裡放入麵皮和麵筋,加上輔料和調料,一碗涼皮就成了。麵筋涼皮的輔料沒有太多的講究,凡是應時的蔬菜都能用,如黃瓜絲、青菜絲、芹菜絲、綠豆芽等都可以。調料除了鹽、醋、醬油、味精、蒜泥、辣椒油外,最有特點的是專門熬製的調料水,這種調料水根據各人喜好不同而不同,主要用草果、茴香、丁香等調味品熬成。調涼皮時放多少調料完全依照各人的口味來定。調好的涼皮皮子白里透亮、麵筋因為吸附醬油而泛黃、黃瓜絲現着綠、辣椒油敞着紅,好吃又好看。再配着綠豆稀飯,加幾樣現拌的涼菜,是很不錯的消暑食品呢。

麻醬涼皮

麻醬涼皮顧名思義,就是以芝麻醬為主要調料的涼皮,在西安,尤以回民坊上製作的更具特色。一種典型的清真吃法。其做法比較簡單,把麵粉調成糊狀,盛入特製的金屬涼皮籮里,搖晃涼皮籮使面精平平的鋪在籮底,然後放入開水鍋內蒸製成熟。吃時,把涼皮切成半厘米寬的條,一般加輔料為黃瓜絲,調入鹽、醋、醬、芝麻醬、辣椒油等即可。在製作時沒有洗麵筋這道程序,直接將精製麵粉打成麵糊,麵糊也要醒上一段時間,這樣蒸出的涼皮才筋道,也有的人家會在麵糊里打上幾個雞蛋清,以增加涼皮的筋度。蒸的方法和麵筋涼皮一樣,將麵糊放入皮子羅內,搖勻了,下鍋蒸。輔料則主要是黃瓜絲和綠色蔬菜,調料中的醋和醬油都要加水熬製,鹽和蒜泥也調製成水。調拌涼皮時,先加入醋水、醬油水、鹽水,最後在涼皮表面均勻地鋪一層芝麻醬,吃起來滿口溢着芝麻的香味,那真的是透着十分的「爽」。

秦鎮米皮

秦鎮米皮因出自戶縣秦渡鎮而得名。秦渡鎮,是陝西關中著名的歷史名鎮。《古今圖書集成》記載:「秦渡即古豐地,灃水之西岸,豐舊城在焉」,此鎮又被稱為「周豐宮」,鎮北五里處有「周文王靈台」。公元 401 年,後秦皇帝姚興從西域迎來天竺高僧鳩摩羅什到戶縣草堂寺譯經,在附近的灃河段設渡口,並於渡口處設置秦渡鎮,隨後逐漸成為交通及商業重鎮,至今已1600多年。秦鎮米皮以大米粉為原料製成,因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戶縣米皮。製作時把大米粉調節為糊狀,平鋪在多層竹蒸籠內,旺火蒸熟。吃是,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料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位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里香。

秦鎮米皮用產於秦嶺北麓、灃河西岸的稻穀製作,色白、光潤、皮薄、細軟、柔韌,吃起來酸、辣、筋、爽、涼,別有一番風味。做秦鎮米皮先要泡米,把大米洗淨,泡入水中,大約泡一個晚上,然後將泡過的大米再加兩倍的水和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米漿,已不再用石磨,改為打漿機打漿。漿打成後,要測一下濃度,方法很簡單,用木勺舀一勺打好的漿,提起來慢慢倒下,漿汁呈線狀又不會斷就可以了。

秦鎮米皮用蒸的方法,一口大鍋,很大的蒸籠,很多層籠屜,鋪上細密的白蒸布,把米漿勻勻地倒在蒸布上,一層一層地架上去,一次可架十多層籠屜,一般蒸五分鐘就熟了。切秦鎮米皮的方法很獨特,具有觀賞性,砧板上先要鋪一塊白布,將米皮鋪在白布上,用大鍘刀密密地切過去,看上去只見鍘刀把在師傅手中上下起落,鍘刀另一頭在砧板上輕輕移動,這套動作叫作「鳳點頭」。

秦鎮米皮的輔料主要是黃豆芽和小芹菜。調料也比較少,鹽、醋、味精、辣椒油,不放蒜,不放醬油。其中的辣椒油則是特製的,可以說,秦鎮米皮最具特色的就是這辣椒油。辣椒要選上等的秦椒,涼成干辣角,連辣椒籽一起碾成辣椒麵,放入精製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佐料,用文火直熬到香味飄逸,紅中透亮。這一招說起來容易,真做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可以說,秦鎮的米皮師傅把熬辣椒油視作一種絕技,也是一種秘技。一般人想學到手還真得下點功夫不行。

調米皮時講究鹽要重、醋要輕,也就是說多鹽少醋,一般調時先往碗裡放約四分之三的米皮,加入鹽、醋、味精,然後用其餘的四分之一米皮,在辣椒油碗裡蘸一下,讓米皮掛上辣油,若吃辣椒重的人,可以多蘸幾下。調好的米皮根根都是紅紅的,吃完後碗底不剩一點兒湯汁。有的人吃秦鎮米皮時,讓師傅多放醋,其實,醋一多就失去了秦鎮米皮真正的味道了。

分類

除此之外,西安涼皮還有幾種異類:熱麵皮,現蒸現吃;炒涼皮,近乎炒麵;綠豆粉皮,以綠豆為主料製成,綠如翡翠、亮如水晶、近乎透明,口感柔韌爽滑,細膩筋道,夏季西安市面,食客常選涼皮與粉皮混合調製,西安方言稱為:「兩攪」,口感更是絕佳;扶風的烙麵皮,漢中的魔芋涼皮、黑米涼皮,陝北的綠豆涼皮等等。

特點

西安涼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全國,特別是在炎炎夏季,假如你到西安街頭走走,就不難發現,不論男女老少,涼皮都以它不可抗拒的誘惑力吸引着每一個人,無論大小涼皮攤上,時刻都是人潮擁擠。而西安涼皮因其投資小、利潤大、回報快,也成為小吃經營的首選項目之一。

陝西的風味小吃中,「涼皮」是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男女老少愛吃,尤受年輕姑娘歡迎,一年四季都有賣,夏天吃的人更多。西安的大街小巷,陝西的每個城鎮,乃至鄉村,到處都有賣涼皮的。一張桌子,幾個小板凳,就是一個涼皮攤,只要有賣的,就有人吃,涼皮以其棉軟潤滑,酸辣可口,爽口開胃,不但是街頭小吃,而且登上大雅之堂。在陝西各大飯店、飯莊、酒樓經營的陝西風味小吃和陝西風味小吃宴中,涼皮是必不可少的。

視頻

陝西涼皮做法 陝西涼皮的做法視頻 涼皮的製作方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