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店麻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店麻花 |
|
名稱 :陳店麻花 分類 :中餐 特點 :香甜酥脆 主要食材 :精粉 白糖、食鹽、 |
陳店麻花系景家祖傳,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陳店麻花,分甜、鹹兩種。香甜酥脆,咽後無渣,炸出後可放兩月不回潮。其色澤金黃透亮,形狀似麻繩頭,故曰"繩頭麻花"。有精粉、純香油、純白糖和鹽鹼面製成。工藝經過兌料、打花、兌水、和面、切劑、揉條、生品小油烹炸等七道工序。
中華飲食文化[1]包含仁、義、禮、恭、愛、和等觀念,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這些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是價值觀念從理論形態向生活形態轉化的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表達[2]。
特產簡介
陳店麻花盛名的由來,相傳是清朝康熙皇帝品南巡,路經景龐莊,聽見有人叫賣"景家麻花,又甜又香"康熙皇帝品嘗後,果然不錯。自此,列入御餐,年年進貢,景家麻花更名聲大振,生意興隆,代代相傳。景家原藉山東清平縣景龐莊,因遭災害,遷河南虞城縣陳店集安家落戶,故"景家麻花"改名"陳店麻花"。景譽名是麻花手藝創始人。今手藝已傳至七世孫景富民之手。現在產品暢銷北京、上海、陝西、廣東、深圳等地。
景家麻花又名貢品麻花。起源於河南省虞城縣李老家鄉陳店集村,故又被稱為陳店集麻花。它的製作技藝始於明末,盛譽清康熙年間,至今已傳承300餘年。
景家麻花主要原料有:精粉(小麥)、小磨香油、白糖、食鹽、鹼面、植物油等。其工藝流程包括兌面、和面、切劑、揉條,烹炸等。
兌面:按照比例備好所需原料。
和面:配置面水,放入白糖、食鹽、鹼面、攪拌均勻。再加入麵粉、溫水,和成麵團,放置20分鐘,待用。
制面劑:在板上塗抹香油,將麵團搓成條狀,揪成大小相同的麵團,然後再把小麵團搓成條狀,碼放好。碼放時一定再刷一次香油,避免互相粘連,放置10分鐘左右。
揉條:將面劑在砧板上反面揉搓,同時向兩端拉扯使之延長,然後兩端合攏搓成繩狀,再反覆兩次,搓成八股麻花生坯。
炸制:新鮮植物油適量,入鍋燒170°,把麻花生坯雙手平放入鍋,等炸至色澤金黃時撈出,即為成品。
景家麻花的製作器具有面盆、擀麵杖、砧板,地鍋。景家做麻花的砧板據說已有300年的歷史,長1.2米,寬0.6米,厚0.05米,由三塊梨木板拼接而成。
景家麻花既可直接食用,也可與其他蔬菜涼拌食用,既可用開水沖食,也可以做湯時使用。在豫東一帶很受歡迎,是走親訪友的佳品。
景家麻花製作技藝,據文字記載已經歷了五代傳人:第一代景幸河(1881年3月-1960年10月),第二代景於運(1905年11月—1976年1月),第三代景龍泰(1931年8年6月-),第四代景福義(1950年8月-1997年6月)第五代景慶輝(1974年11月—)。
《虞城縣誌》記載:相傳康熙皇帝南巡時曾吃到景家麻花,遂列為貢品。1985年,原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到商丘視察工作,品嘗景家麻花時說:「這種小麻花,質量很好,很有地方特色,你們要加以重視,扶持發展,使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讓小麻花發揮大作用。」2007年10月,經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評審,被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授予河南省老字號稱號,加強景家麻花傳統技藝的保護,對研究豫東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013年4月,景家麻花傳統製作技藝列入第三批商丘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文獻
- ↑ 美食與文化的交融,感受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 ,搜狐,2023-05-11
- ↑ 為什麼說中華文化,是最優秀的文化?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搜狐,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