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納拜斯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納拜斯龍是一種恐龍。(學名Anabisetia)是禽龍類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白堊紀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它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約有2米長。阿根廷古生物學家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及Jorge Calvo於2002年為阿納拜斯龍命名。屬名是為紀念一位已逝的考古學家Ana Biset而設的,她是於阿根廷的內烏肯省出生,亦是此恐龍被發現的地方。唯一被命名的種稱為薩氏阿那拜斯龍(A. saldiviai),種名是為紀念於1993年發現化石的當地農夫Roberto Saldivia。

恐龍是中生代時期[1](2.3億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恐龍骨架因為其體型極其巨大或小巧、構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恐龍開始被世人所知[2]

恐龍已是現代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致。恐龍往往是熱門書籍電影、各種玩具的題材,各類媒體也常報導恐龍的科學研究進展與新發現[3]

分布範圍

阿納拜斯龍現存有四個標本,所有都於2002年的研究中被提及。正模標本是四個當中最為完整的,它是一些頭顱骨碎片 ,包括部份腦殼及兩塊齒骨、一個由肩膀至手掌的完整前肢、一個完整的後肢連腳掌、及整段脊椎。其餘三個標本都是較不完整,但包括了正模標本沒有的部份,包括更多的脊椎、一個完整的骨盆及一個接近完整的尾巴。若將四個標本整合來看,除了頭顱骨有缺少,整個骨骼都算為完整。這些標本都是存放在阿根廷的卡門菲耐斯市立博物館中。

所有四個標本都是從內烏肯省Plaza Huincul南部的Cerro Bayo Mesa中被發現。這個地方是屬於Cerro Lisandro地層,屬於內烏肯組的利邁河亞組。這個地層的沉積物中保存了一個沼澤,被認為是在上白堊紀的森諾曼階末期至土侖階早期,約為9500萬到9200萬年前。

物種學史

阿納拜斯龍被認為是加斯帕里尼龍的近親,加斯帕里尼龍是另一種巴塔哥尼亞的鳥腳下目恐龍,但是由於缺乏頭顱骨而很難準確的分類。當最初被描述時,加斯帕里尼龍及阿納拜斯龍都被認為是基礎禽龍類,比腱龍更為進化。但是分支系統學分析卻指出加斯帕里尼龍其實不屬於禽龍類,是北美洲鳥腳下目恐龍的近親,如奇異龍及帕克氏龍。阿納拜斯龍可能會是類似的分類位置。

視頻

阿納拜斯龍 相關視頻

恐龍是怎樣演化的
中國專家發現白堊紀之後的恐龍化石,恐龍有可能是在南方滅絕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