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瑟·姆·賽克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瑟·姆·賽克勒
收藏家 科學家 慈善家
出生 1913年8月23日
國籍 美國
職業 收藏家 科學家 慈善家
知名作品 創辦醫學論壇報
資助北大考古館
將頤和園御座送還中國
建造了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和華盛頓賽克勒亞洲藝術美術館。

阿瑟·姆·賽克勒,博士,1913年8月23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他在紐約長大,學業主要涉及藝術、科學和人文科學。1933年,阿瑟·姆·賽克勒在紐約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學家慈善家。他的收藏興趣從中國到印度,中東以及南美。他不但收集中世紀的藝術品,而且鍾情於現代藝術。

人生記錄

阿瑟·姆·賽克勒(1913—1987),是美國最負盛名的藝術品收藏家。賽克勒博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學家、慈善家。他的收藏興趣從中國到印度,中東以及南美。他不但收集中世紀的藝術品,而且鍾情於現代藝術。收藏界稱他為「當代的美第奇」,而美第奇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一個著名家族,以收藏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而著稱,富可敵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賽克勒博士收藏有中國青銅器玉器、瓷器、家具、佛像竹木雕刻品等,並交由紐約克里斯蒂拍賣,總計188件,成交總額558萬美元,超底價一倍。

阿瑟·姆·賽克勒博士(Dr. Arthur M. Sackler)於1913年8月23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他在紐約長大,學業主要涉及藝術、科學和人文科學。1933年,阿瑟·姆·賽克勒在紐約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37年,他獲得了醫學學位。畢業後一直從事精神病學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他一生髮表有關精神病、代謝及營養學論文150餘篇。他在1950年37歲時就被推選為第一屆國際精神病大會的國際研究委員會主席,同年被任命為臨床及實驗精神病理雜誌主編。1938年他在紐約建立的治療研究實驗室,一直在他的帶領和指導下從事基礎研究。

在50年代後期,他對精神病的代謝興趣擴展到飲食和營養因素在疾病病因和治療中的作用。儘管當時學術界大多數人對鮑林(LinusPauling)(兩次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提出的維生素具有免疫調節作用並有可能在防治癌症等重要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持懷疑態度,賽克勒卻率先支持鮑林。到80年代,鮑林的這些論點已進入醫學研究領域的主流。[1]

1960年起,賽克勒開始創辦醫學論壇報,並將其推廣到20個國家,這是同類出版物中的第一份。今天,這份報紙已用七種文字發行,在二十多個國家中擁有超過一百萬的讀者。阿瑟·姆·賽克勒博士還是《科學美國人》的董事會成員。為了促進醫學和基礎科學的發展,賽克勒博士建立和捐助了許多科學機構。1972年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建立了賽克勒醫學院,1980年在美國紐約大學建成了賽克勒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1985年在美國克拉克大學成立了賽克勒科學中心,1986年分別於美國塔夫茨大學建立了大學賽克勒衛生信息交流中心。 阿瑟·姆·賽克勒博士參與了多個科研組織的領導工作,如1976至1987年領導營養發展基金會。他還擔任了國際健康組織的官員。1969至1987年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的世界衛生人員國際特別工作組主席;1970至1987年擔任國際社會精神病學協會主席;1973至1987年擔任國際精神病疾病委員會副總裁;1981年擔任在中國天津召開的第一屆國際營養大會的副主席。 阿瑟·姆·賽克勒博士認為他首先並永遠是一個科學家,但他同樣熱愛和注重參與藝術和人文科學。從三十年代起,他就開始收藏藝術品。他最初的收藏是美國藝術家的繪畫,之後又收藏前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以及法國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的繪畫。

1950年,賽克勒博士看到了一張造型簡潔優美的中國明代的小桌。從那時起,他開始收藏中國藝術品。賽克勒先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為透徹理解中國文化,他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並成為國際最知名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賽克勒博士的收藏興趣相當廣泛,他收集印度、日本和近東的藝術品,也收集歐洲和美洲的藝術品。藏品包括玉石、陶器、金屬製品、紡織品、雕塑和繪畫。他常說:「我像一個生物學家一樣收藏。要想真正了解一種文明或一個社會,必須擁有足夠的主體材料。如果只看畢加索亨利·莫爾的作品是不能了解二十世紀藝術的。」[2]

1985年,哈佛大學阿瑟·姆·賽克勒博物館落成。1986年,賽克勒博士夫婦在中國北京為北京大學阿瑟·姆·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和吉爾·賽克勒雕塑花園奠基。1987年9月,美國首都華盛頓史密森學會阿瑟·姆·賽克勒美術館開放。1976年,賽克勒博士首次來到中國。1980年,他將流失海外的一張原在頤和園的御座送還中國。1983年,他幫助創辦了《醫學論壇報》中文版。阿瑟·姆·賽克勒博士非常關注中國的文物保護事業。他決定與北京大學合作興建一所用於教學的博物館,他希望這座博物館能夠成為一個現代博物館的範例,同時也為北大學生提供學習博物館學的場所。 1987年5月26日,阿瑟·姆·賽克勒博士因心臟病突發,在紐約去世。

人物貢獻

架起藝術和科學的橋樑

阿瑟·姆·賽克勒博士1913年8月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1987年5月在美國紐約去世,終年73歲。賽克勒博士不但是文物收藏家和慈善家,而且還是一位科學家。

賽克勒博士在藝術界的成就帶有傳奇色彩。他愛好之一就是參觀博物館和美術館,並收藏了大量被別人忽視的藝術品。他對藝術的興趣反映在他的慈善事業中,他出資在大都會藝術館普林斯頓大學建成了賽克勒美術館,建造了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和華盛頓賽克勒亞洲藝術美術館。1993年,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教學博物館也正式開放。

收藏故事

受人尊敬的美國醫藥學家、出版人、藝術收藏家和慈善家阿瑟·姆·賽克勒博士(Dr.Arthur M. Sackler),收藏志趣既深且廣,被稱為「現代美第奇」。但私人收藏終究只是一個過程。賽克勒生前輝煌宏偉的藝術王國,大部分早已進入博物館成為公眾讚嘆的對象,同時也仍有相當規模的藝術品在拍賣官的小槌下一件一件離散開。這些曾經帶給他樂趣的藝術品繼續着聚散離合的故事。 自從1987年去世後,已經有幾次賽克勒藏品的拍賣。佳士得曾經拍賣過他的一張莫奈,一張畢加索。其後又幾經周折地在1993年10月和第二年6月拍賣了兩場他的馬約利卡(Majolica,意大利花式陶瓷)珍藏。接着,1994年12月,紐約佳士得做了首次「賽克勒中國藝術品珍藏專拍」。這場拍品的委託方來自眾多賽克勒家族成員,總成交額高達490萬美元,在當時十分轟動。 早在1992年夏天,吉莉安就向法院上訴,希望能停止這場拍賣。但是當年11月,法院駁回了上訴,允許了拍賣。得知法院當時的裁決後,其他遺囑執行人則以令人吃驚的熱情開始準備歐洲青銅雕塑和陶俑的拍賣了,都來不及等到馬約利卡的拍賣結束。但是,此舉是有悖於法庭裁定的。因為既然法庭同意了馬約利卡的拍賣,拍賣所得的巨額款項已經足夠遺囑執行人支付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開銷,遺囑執行人沒有理由再拍賣其它藏品。不過,吉莉安顯然對這個結果不滿意,仍沒有放棄上訴的權利。 1993年1月,法庭終於改而暫停馬約利卡的拍賣,同時也禁令了正在籌備中的歐洲青銅雕塑和陶俑的拍賣。所以,歐洲青銅雕塑和陶俑珍藏,算是暫時保住了。而馬約利卡的第一場拍賣則推遲到同年10月6日舉行,第二場則在1994年6月1日上拍。

與中國的關係

阿瑟·姆·賽克勒先生,是一位美國醫學博士、著名的收藏家和慈善家,一生鍾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國文物的保護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在賽克勒先生的慷慨幫助下,博物館於1993年正式開館。常設陳列為按時代排布的考古歷史展,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時期、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遼金元明時期七個部分。除此之外,博物館還每年舉辦專題展覽,多是介紹近年來的考古重大發現。該館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為一身,以清新典雅的風格吸引着國內外來賓。借遊覽北大校園之機,也參觀了這個國際友人資助的博物館,其實離西門並不遠,但是校園內學生和保安卻多不知其為何物,繞了一大圈,問了同樣是來參觀的遊客才找到。真是牆裡開花牆外香啊。

將頤和園御座送還中國

阿瑟·姆·賽克勒博士積極支持博物館事業。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建立了阿瑟·姆·賽克勒中國早期石雕藝術品展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普林斯頓藝術博物館中建立了阿瑟·姆·賽克勒展廳。他將自己收藏的18世紀意大利的藝術品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Avery建築圖書館。在大都會博物館中開闢賽克勒展廳,陳列具有2000年歷史的埃及Dendur廟。 1976年,阿瑟·姆·賽克勒博士首次來到中國。1980年,他將流失海外的一張原在頤和園的御座送還中國。[3]

賽克勒中國藝術珍品專拍

十五年後,佳士得召集當年組織賽克勒專拍的大部分幕後班底,再次推出「賽克勒中國藝術珍品專拍」。2009年3月18日,此專拍成為春季「亞洲藝術周」當之無愧的焦點。由於賽克勒在收藏界泰斗級的地位,這場拍賣絲毫沒有因經濟萎靡而遭冷落。[4]整場包括中國的古玉青銅器、陶瓷、兵器和書畫,共有199件拍品成交了198件,成交率達99.5%,總成交額高達1087.28萬美元,遠遠超過預估價的350萬到520萬美元!其中一尊高170厘米的北齊(550-577)彩繪大理石釋迦牟尼佛立像(1961至1962年間,購自紐約古董商弗蘭克·凱洛Frank Caro),以4倍於估價的172.89萬美元成交;一套八大山人的花鳥立軸四屏(1962年10月10日至11日,購自紐約帕克·伯奈特拍賣行Parke-Bernet Galleries,當時拍品號429)以120.25萬美元被亞洲私人藏家收入囊中;一件清代的仿古雙聯玉璧(紐約古董商弗蘭克·凱洛賣給侯姆夫人Mrs. Christian R. Holmes後,又流到賽克勒手中)以42.25萬美元被亞洲行家堅定拿下。

半年後的9月14日,紐約佳士得再接再厲,繼續了春拍的良好態勢。115件拍品賣出111件,總成交率達 97%,總成交額近328.6萬美元,為原低估價的三倍。其中,一件公元前12-11世紀,西周早期的青銅簋成為冠軍,最終以36.25萬美元被亞洲私人藏家競得。這件原本是祖先在祭祀時盛放食物的器皿,是賽克勒大約1966年之前從荷蘭的胡斯登(Heusden, Willem van)那裡購得。胡斯登是非常著名的青銅器收藏家,1952年時曾以自己的藏品為素材出版了一本《中國商周青銅器圖解》,並附有歷史介紹。後來成為青銅器研究學者廣為引用的權威書籍之一。

佳士得美洲和亞洲總部副主席瑟奧(Theow H.Tow)對此表示,賽克勒先生是位具有遠見的收藏家,他關於中國藝術品的收藏不但門類廣泛,而且每件都是精品。此次專拍推出的拍品大多系出名門,每件都有詳細的購買來源、展覽經歷和出版著錄,又多年沒在市場中出現,因此各大博物館、交易商和收藏家都頗感興趣。

類似賽克勒這樣的大藏家,所收藏的精品分批回流入市的拍賣情況,並不常能遇見。但今秋,不僅佳士得在亞洲藝術周期間推出賽克勒專場,對手蘇富比更是在秋冬的6場拍賣中,陸續推出賽克勒不同系列的收藏,幾百件拍品包括印象派和現代派油畫、中國家具、亞洲地毯、英國家具、古董、前哥倫布藝術、古典大師的線描以及歐洲的陶俑和青銅藝術品。拍賣日期十分密集。9月16日,86件中國家具和地毯(還有少量青銅器和佛像)作為第一組上拍。大部分是明末清初(17至18世紀)的黃花梨家具。此專場總成交額461.5萬美元。開場第一件是高82.3厘米的紫檀條桌,15.85萬美元,贏得頭彩。

稍後,一對18世紀初高85.1厘米的黃花梨玫瑰椅,也有11.65萬美元的好價錢。而全場最帶來尖叫的是一對17世紀高達237.4厘米的黃花梨六件櫃,以8倍於估價的102.25萬美元拔得頭籌。接下來是10月16日的英國家具和裝飾品拍賣。然後是11月4日至5日的印象派和現代藝術拍賣會,6件油畫在4日晚上拍賣,另外5件在5日的日場拍賣。其中最受矚目的應該是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932年所作的《戲劇與溫和》(Krass und Mild),這是一張包豪斯時期的傑作,估價600至800萬美元。12月3日,美國繪畫、線描和雕塑。古董,12月10日。還有歐洲陶俑和青銅雕塑,將於2010年1月28日上拍。雖然此次蘇富比的官員拒絕透露關於委託拍賣的細節,但是與賽克勒家族熟識的藝術專家們說,蘇富比這次的系列拍賣主要來自賽克勒的遺孀吉莉安·賽克勒(Gillian T. Sackler)。

資助北大考古館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是中國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專題博物館。1986年,在美國醫學家、著名收藏家和慈善家阿瑟·姆·賽克勒先生的慷慨資助下,博物館破土奠基。[5]1993年5月27日正式開館。賽克勒博士希望這座博物館能夠成為一個現代博物館的範例,同時也為北大學生提供學習博物館學的場所。然而,深為遺憾的是賽克勒先生因心臟病突發,於1987年5月26日在紐約去世,未能親眼目睹博物館的建成。賽克勒先生去世後,博物館的建設得到了其遺孀吉爾·賽克勒夫人以及賽克勒藝術、科學和人文基金會的大力幫助和支持。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是賽克勒先生資助建造的三座亞洲藝術博物館之一。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廳面積為2000平方米。博物館現收藏有兩萬餘件藏品,其中多為中國考古學各時期的典型標本,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石器、新石器時代不同考古學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商代甲骨文、山西曲村西周古墓葬出土的銅器玉器等,還有陶器、錢幣、封泥和民俗文物等。

參考資料